本報記者 冷翠華
記者從渤海人壽2月6日召開的“2018年度工作會議”上獲悉,該公司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108.79億元,同比增長31.8%,凈利潤為1.77億元,連續第四年實現盈利;總資產超330億元,財務投資收益率6.79%,償付能力充足率為516.35%。渤海人壽負責人甘樹燁向記者表示,歷經扎實轉型,2017年該公司的主要經濟指標處于歷史最好時期。渤海人壽2018年將以“效益”為核心,構建創新業務模式,持續提升品牌價值。
以“轉型”為主題提升管理品質
2017年,保監會“1+4”系列文件定調監管政策走勢,指出“保險姓保、回歸保障”的發展方向,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成為行業發展主題,中小保險公司紛紛走上轉型道路,回歸本源、突出主業、做精專業。渤海人壽在此進程中,通過調結構、補短板、抓品質、拓渠道多措并舉,業務發展打開新的局面。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渤海人壽原保費占比、非中短存續期產品保費占比分別由2016年年底的36.4%和0.83%提升至49.9%和63.6%,在售保障型產品占比提升至81%,非中短期產品占比達九成,連續四個季度達成保監會要求的業務結構指標,內涵式業務增長模式初步成型。
在推進業務轉型進程中,合規治理和精細化管理已經成為渤海人壽的經營主題詞。
“2017年以來,渤海人壽開始全面推行‘從嚴治企合規年’,在強化風險意識、健全風險防線方面真抓實干,著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風險防控格局,取得長足進展。”甘樹燁介紹稱,渤海人壽積極強化內控管理,把合規經營和風險防控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依照維護金融安全穩定的總要求,借助SARMRA評估、風險綜合評級、資產負債管理組織體系及機制建設的契機,不斷完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
據了解,渤海人壽2017年新增、修訂、梳理的內控制度分別達到44項、96項和311項,保監會風險評級連續三個季度為B級,反洗錢工作評級連續兩年為A級。
“公司治理較2016年有了根本性改善,風控短板得以修復彌補,這為今后公司的穩健發展奠定了基礎。”甘樹燁稱。
以“效益”為核心推進創新發展
談及2018年的發展思路,甘樹燁以“效益”二字進行了關鍵詞概況。渤海人壽2018年度工作會議主題報告中提出六個“效益”出處:向經營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益、向網點要效益、向創新要效益、向投資要效益、向科技要效益。而其中比較引人關注的,是其在組織架構和業務模式創新方面的改革舉措,這也成為其實現“效益”的關鍵點。
據介紹,2018年1月份,渤海人壽依據總體發展戰略,進行了組織架構的大調整,將總公司原21個部門精簡合并為13個,重新構建了六大體系:人事、財務、風控、運營、創新、投資,不再按照業內傳統做法進行業務渠道的細分,而是依據內涵式增長需求,打破渠道壁壘,進行有機整合。甘樹燁表示,這樣的調整基于明確職能定位、整合資源優勢、提升管理效能、節約經營成本的考慮。
在業務模式方面,做大“云平臺”無疑是其渠道改革的重中之重。渤海人壽于去年7月份正式上線保險云平臺“渤海在線”。作為該公司的自營電商平臺,截止2017年年底,半年時間累計獲客約185萬人。其互聯網保障型產品“優選定期壽險”及新上市的“簡單i”重疾險,都因產品簡單低價、保障純粹、購買便捷的特性,通過該平臺,為客戶帶來了“互聯網+保險”的消費新體驗。
在談及該業務平臺今后的發展時,甘樹燁表示,渤海在線集成了法律咨詢、智能居家養老、可穿戴設備以及在線健康服務等功能,將成為公司未來創新業務發展的前沿增長極。“下一步,我們將引入健康醫療資源,建立會員體系,同時上線云端柜臺,實現承保理賠線上全流程,將其打造成為一站式保險服務平臺,2018年力爭云平臺客戶規模達到500萬個。”
此外,渤海人壽還將打破渠道邊界,建立業務聯動機制,重構營銷體系,以期實現產品全渠道銷售。一方面將依托線下銷售促成線上出單,另一方面,又基于云平臺大數據分析,幫助線下開展“精準營銷”。
以“險資”為優勢服務實體經濟
“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是未來金融建設發展的重要指針,如何用好金融工具,提高金融配置效率,推動實體經濟發展,成為金融業內普遍關注的課題。
就此,渤海人壽也提出了2018年在此方面的發展思路:緊抓“一帶一路”、“京津冀一體化”等政策機遇,助力國家改革發展、服務實體經濟,擴大投資視野和格局。
據了解,2017年以來,渤海人壽在保險資金運用方面,通過債權方式投資了3億元支持國內最大的民營港口--嵐橋港的建設;通過信托方式向中機國能電力集團有限公司投資近10億元支持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最終用于新疆潞安哈密三道嶺熱電廠2×350MW項目建設。
此外,渤海人壽還參與了京津冀、珠三角、省會城市及直轄市地區的舊城改造、保障房、棚戶區改造類項目投資,前期投資金額為1億元。
甘樹燁向記者表示,國家要求金融要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提升服務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多樣化的金融需求。對于保險行業來說,一是發揮保險資金額度大、穩定性強、長期性的優勢,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在支持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國家區域經濟發展、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等方面,為實體經濟提供充足穩定的資金支持;二是通過模式創新、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在國家精準扶貧、健康和養老產業發展、小微企業融資增信服務等方面,開發專屬產品、特色化產品,拓展銷售渠道,共同參與社會治理,更好滿足不同層次實體經濟的風險管理需求。
15:28 | 張德芹談三個感謝和一點請求 貴州... |
14:41 | 南礦集團與西門子達成戰略合作 全... |
14:35 | 中國建筑前4月新簽合同總額15202億... |
14:33 | 電視銷量升至行業前二 起底Vidda超... |
14:12 | 悅鮮活鮮牛奶登陸香港市場 正式啟... |
14:10 | 解碼中國智能制造創新動能 畢馬威... |
13:39 | 農業銀行:截至3月末科技型企業貸... |
13:38 | 美的醫療高端DSA項目啟動 |
12:35 | 創新構建“三共機制” 美的集團數... |
11:52 | 共議金融助力文化和旅游業成為支柱... |
11:49 | 融合化、轉型化、市場化——2025年... |
11:48 | 板塊持續爆發!601008、600798均五...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