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昌校宇
注冊制下,詢價新規落地將滿一周年。
新規實施以來至2022年9月15日,科創板、創業板共有242個詢價類IPO項目完成發行上市。其中,科創板118家,每個項目平均有379家機構投資者參與網下詢價;創業板124家,每個項目平均有390家機構參與詢價。而在新規落地前一年,科創板、創業板項目詢價機構投資者數量平均為464家、443家。
對于機構投資者數量相對減少的原因,中信建投證券投行委委員、股權資本市場部行政負責人、董事總經理陳友新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一方面,報價入圍難度增大,提高了對詢價機構研究定價能力的要求,只有對新股價值判斷能力較強的機構投資者才能成功入圍,導致部分研究能力較弱的機構投資者逐漸退出;另一方面,新規落地以來,項目破發風險增加,打新收益下降使得機構‘博入圍’動機減弱,主動放棄參與部分投資風險較大的項目,有選擇地參與新股詢價。”
部分機構投資者離場
A、C類賬戶仍是主力
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詢價新規實施以來至9月15日收盤,科創板共118個詢價類IPO完成發行上市,每個項目平均有379家機構投資者參與網下詢價;創業板共124個詢價類IPO完成發行上市,每個項目平均有390家機構投資者參與網下詢價。科創板項目中,最多的1家企業有504家機構投資者參與網下詢價,最少的只有151家;創業板項目中,最多的1家企業有472家機構投資者參與網下詢價;最少的只有268家。
新規落地后,參與網下詢價的機構投資者家數明顯減少。科創板項目詢價機構投資者數量相比新規施行前一年均值464家減少18.32%;創業板項目詢價機構投資者數量相比新規施行前一年均值443家減少11.96%。
對于部分機構投資者離場的原因,廣發證券投行委相關負責人分析稱,“一方面,新股打新收益率有所下降;另一方面,低價未入圍比例大幅上升,網下新股報價入圍難度加大,抱團‘搭便車’式報價策略顯然行不通,機構投資者報價邏輯逐步轉向投資價值的研判,研究能力、定價能力更強的機構更為受益,而研究能力較為薄弱的機構投資者開始出現逐步離場的現象。”
新規落地后,網下機構投資者數量相對減少,但獲配的A、B、C三類投資者結構無顯著變化。A類賬戶、C類賬戶仍是網下主力投資者。
有效報價區間寬度拉大
報價入圍率下降
詢價新規后,網下投資者報價集中度降低,有效報價區間寬度拉大,由新規前的1%左右提升至約35%。以科創板為例,新規落地后網下投資者有效報價區間寬度均值為38.39%,中位數為32.86%,新規前一個月均值為1.20%,中位數為1.08%。某頭部券商投行人士表示,“網下投資者報價出現明顯分散,加大了買賣雙方的激勵和約束,給予更多的市場選擇空間。”
定價過程中的高價剔除比例由“不低于10%”調整為“不超過3%,不低于1%”,實際操作中均按不低于1%執行,也給予發行人更大的新股定價選擇空間。
從入圍率角度看,新規后網下投資者報價入圍率平均值為69.22%,中位值為71.86%,低于新規前一月的平均值(84.87%)和中位值(88.75%)。網下投資者報價入圍率下降超過10%。
廣發證券投行委相關負責人認為,整體來看,機構投資者報價的中位數和加權平均數向二級市場股價趨近,新股發行估值逐漸向二級市場估值回歸,詢價價值發現功能凸顯。
結合自身實踐,中金基金表示,“新規實際上更強調研究的價值引導和規范性,對內部報告、投價建議區間、審批流程等均做出更明確的要求,對于有研究能力且內控規范的機構或沒有增加入圍難度。”
在博時基金權益投資三部基金經理助理高翼凡看來,“作為機構投資者,公司會在參與打新前就對該新股標的進行較為詳盡研究和討論,基于其實際基本面情況并結合近期的市場環境給出合理報價。”
業界建議:建立健全
詢價機構黑名單機制
“詢價新規落地后,新股發行定價更加市場化,新股上市后表現受二級市場的影響也更為直接。在此背景下,新股破發呈現階段性集聚特點,倒逼詢價機構審慎合理報價。”上述投行人士認為,接下來,機構投資者可從以下三方面強化其研究定價能力。
第一,進一步增加新股研究投入。部分中小機構存在研究人手不足,行業覆蓋面窄及研究深度不夠的問題,導致研究報告質量較低,報價依據不足。隨著注冊制新股發行數量的增加,詢價機構對新股研究的投入也應相應增加,結合各板塊的定位要求,持續強化其新股研究團隊設置。
第二,豐富新股研究及估值方法。隨著新股市場供應的增加,差異化定價能力愈加重要。面對所處行業、成長階段以及盈利能力不同的公司,詢價機構應進一步豐富新股研究框架,采用差異化的研究、估值方法,綜合考慮二級市場等影響因素,獲得更為科學、合理的估值結果,從更多維度對不同類型新股進行估值研究,謹慎報價。
第三,強化合規建設,提升報價規范性。新規實施后,機構“抱團報價”現象得到明顯改善,報價操作的合規性也得到提升。詢價機構應珍惜市場化改革成果,繼續強化內部合規制度建設,提升報價規范性,確保報價有依有據,能夠真實代表其研究結果和價值判斷,共同維護新股市場詢價紀律。
“隨著注冊制改革穩步推進,理性投資和價值導向將成未來市場主要風格,市場價格發現功能和調節機制將得到充分展現,這對投資者的投資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廣發證券投行委相關負責人建議,針對提升機構投資者研究定價能力,在監管層面上,可加強對多次明顯不合理報價行為的監管力度,落實網下投資者分類評價,對關注名單、異常名單、限制名單、精選名單投資者采取相應的自律管理方式,建立健全詢價機構黑名單機制,提高機構報價的審慎度,提升報價水平。
中金基金認為,對于公募等具備全行業研究能力的機構,未來應更多從新股本身的投資價值出發,合理對發行人進行價值評估,注重在豐富的新股儲備中挖掘質地好、具備長期投資價值的標的。
00:24 | 從“產品出海”到“產業出海” 長... |
00:24 | 麥迪科技:聚焦醫療信息化 打造“... |
00:23 | 國資助力轉型成效顯著 ST目藥將摘... |
00:23 | 國產AI技術加速重構行業格局 快手... |
00:23 | 綠色能源一體化項目全面啟動 大業... |
00:23 | S佳通召開業績說明會 股改事項遭投... |
00:23 | “雙萬兆+AI”雙引擎助推 電信產業... |
00:23 | 三方面協同發力 促“雙萬兆”從試... |
00:23 | 綠茶集團五戰港股終圓夢 餐飲企業... |
00:23 | 上市公司“花式”開展股東回饋活動... |
00:20 | 私募年內平均收益率達2.52% 指數增... |
00:20 | 公募行業火速落實監管要求 首批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