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全球資本市場震蕩加大,但來自中國的互聯網金融公司赴美上市熱潮再起。最新的兩例分別來自于品鈦(Pintec)和360金融。
品鈦在美國東部時間10月25日登陸納斯達克,此后一天,360金融即提交招股說明書擬登陸紐交所。
品鈦在2016年9月正式與P2P平臺積木盒子“分家”,將自身定位為針對機構客戶進行智能信貸和資產配置金融科技輸出的公司。而360金融背靠周鴻祎的奇虎360集團,于2016年7月開始運作,主打線上借貸服務,核心產品是“360借條”,用戶基礎以及資金渠道成為其主要優勢。
當前,中國的大型金融科技公司如螞蟻金服、京東金融以及度小滿金融等,講述的基本都是先自營金融、進而進行科技輸出的故事,而品鈦和360金融代表的不同業務模式,使得它們成為可以觀察未來中國金融科技公司在資本市場上的兩個代表樣本。
營收結構PK
360金融在招股書中披露,截至9月30日,平臺累計促成的貸款總額944億元人民幣、貸款余額347億元人民幣,貸款用戶累計640萬。
借款用戶的平均還款期限為8.2個月,用戶通過360借條可獲得的平均授信額度為9600元。招股書顯示,正是基于用戶基礎和風險管理能力,有18家金融機構且主要為國有和區域銀行成為其資金渠道合作伙伴,其撮合貸款M3+(超過3個月)逾期率為0.6%。
盡管早在2015年奇虎360就開始推出“你財富”作為涉足金融業務的先頭兵,但360金融在2016年7月才開始正式運作,當年上線借貸相關服務,2017年3月360金融在福州獲得網絡小貸業務資質,成為其線上核心業務撮合線上借貸的重要依托。
線上信貸大爆發讓許多互聯網公司看到了流量變現的機會,不僅是360,更多擁有場景、客戶優勢的平臺期望能夠開展線上信貸業務,但如果自己重新組建團隊、開發風控等成本過高,這就給以品鈦為代表的科技輸出公司提供了機會。
品鈦招股說明書披露,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其商業機構客戶達到179家,金融機構客戶達到81家。包括去哪兒、攜程、中國電信翼支付、唯品會、小米、民生證券等。品鈦通過合作伙伴服務的終端用戶包括2100萬使用信貸系統的注冊用戶,和16.8萬使用財富管理系統的用戶。
相較于360金融直接面向用戶開展信貸服務,品鈦不直接與個人客戶接觸,而是通過為機構提供系統和技術以支持其服務個人客戶,包括為機構在消費分期、個人信貸、企業信貸、財富管理以及保險服務等方面提供相應的技術解決方案。通過這種模式,其為超過380萬累積借款人提供貸款。截至2018年3月31日,促成的貸款累計達239億元,財富管理交易額則為37億元。
基于此,雙方的營收結構也有所不同。
360金融招股書顯示,2018年上半年,其凈收入為7.43億元;2017年同期這一數字為1.23億元,相較有巨幅增長。2017年全年凈收入3.09億元。在結構上,貸款撮合服務收入占比42.7%,貸后管理服務費收入占比18.3%,金融收入占比21%,其他服務費(包括推薦給其他貸款平臺的導流收入等)收入占比18%。
而品鈦2018年一季度收入達到2.79億元,同比增長339%;2017年總收入達5.69億元,同比增長936%。盈利方面,品鈦2017年虧損8490萬元,相較2016年有所收窄,2018年一季度則實現了1460萬元盈利。在2018年一季度營收結構上,技術服務費收入占比達67.9%,分期服務費占比達31.5%,財富管理服務費占比僅有0.6%。
不過,品鈦方面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由于消費場景分期對后臺資金的響應速度要求比較高,金融機構很難及時響應,因此通過自有保理公司承接場景消費分期的資產,通過債權轉讓的方式將其中的本息轉給金融機構。盡管分期服務費仍然屬于技術服務收入,但在靜態時點上有風險入表,因此將其分列。
自營信貸收入或下降
越來越多互聯網巨頭的金融業務將自身開始定位于科技輸出,但現階段,技術服務在各機構的營收中占比均不高,以自營消費金融業務收入為主。
一份網絡流傳的融資文件顯示,螞蟻金服2017年支付接入費用占比下降至五成,技術服務收入上升至三成,而金融服務縮水至一成。而京東金融方面,消費金融、支付和供應鏈金融業務收入增速最快,并且消費金融業務實現了連續盈利,為B端客戶提供服務的收入在其營收結構中尚未占據主要部分。
螞蟻金服和京東金融均表示,未來營收結構要從資產獲利轉為服務獲利,技術服務收入占比將占主要部分。
一位不愿具名的資深業界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360金融持有網絡小貸業務資質,自營信貸業務在其收入中貢獻突出。盡管其并未像其他互聯網巨頭的金融布局那樣打出科技輸出的招牌,但由于背靠360龐大的流量入口,其通過直接面向個人客戶開展業務也可以具備一定規模的業務量。對于以品鈦為代表的科技公司,其服務的客戶邊界更廣,但業務也取決于客戶網絡開拓,機構客戶分布要更廣、更分散。
值得注意的是,360金融在招股書中的風險因素中指出,其所倚重的網絡小貸公司在監管層面存在不確定性。2017年12月,監管部門下發文件要求,網絡小貸杠桿率表內、表外合并計算,且杠桿比例按現行規定執行,這將對機構的直接放貸規模產生直接影響。
00:24 | 從“產品出?!钡健爱a業出?!?長... |
00:24 | 麥迪科技:聚焦醫療信息化 打造“... |
00:23 | 國資助力轉型成效顯著 ST目藥將摘... |
00:23 | 國產AI技術加速重構行業格局 快手... |
00:23 | 綠色能源一體化項目全面啟動 大業... |
00:23 | S佳通召開業績說明會 股改事項遭投... |
00:23 | “雙萬兆+AI”雙引擎助推 電信產業... |
00:23 | 三方面協同發力 促“雙萬兆”從試... |
00:23 | 綠茶集團五戰港股終圓夢 餐飲企業... |
00:23 | 上市公司“花式”開展股東回饋活動... |
00:20 | 私募年內平均收益率達2.52% 指數增... |
00:20 | 公募行業火速落實監管要求 首批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2031700網站電話:010-84372800 網站傳真:010-84372633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