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麗新
在促消費、創新經濟的時代浪潮下,低空經濟正在“起飛”。
據中國民航局預測,2025年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將達1.5萬億元,2035年有望突破3.5萬億元。2024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支持低空經濟發展的政策頻出,且多提及以空域改革為基礎、技術創新為動力、產業發展為核心、場景應用為牽引,全力推進低空經濟發展。
在政策加持與市場需求雙重推進下,低空經濟產業鏈已成為資本追逐的藍海。近日,低空領域綜合場景服務商廣東蜜蜂低空產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蜜蜂低空”)宣布完成天使輪融資,由行業領先的早期風險投資機構阿爾法公社領投。
對于該筆投資,阿爾法公社認為:“低空經濟有巨大的市場潛力,我們觀察到低空領域的相關技術正不斷向前發展,越來越多的場景會得到釋放,我們期待蜜蜂低空團隊為低空產業帶來更多的變革。”
構建新商業模式突圍
在業內人士看來,低空經濟領域有著龐大的市場前景,但商業化落地仍存痛點,作為低空領域綜合場景服務商,蜜蜂低空靠布局低空觀光賽道,從C端獲取現金流,構建了獨特的商業模式。
有業內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飛行器大規模商業化有三大難題需要攻克。一是技術難題,航空級電池能量密度不足,主流eVTOL(飛行器)載重普遍低于500公斤,續航時長1小時內;二是場景割裂,比如全國僅0.1%的A級旅游景區布局低空觀光;三是商業閉環難題,太多團隊困在“航空級技術”和“飛行器參數”的執念里,前期研發費用高,很多頭部企業單機年運維成本近百萬元,營收卻不足30萬元。
更為重要的是,與載物飛行器在某些領域已經實現商業化落地相比,載人飛行器商業化還需要一定周期。比如,載人飛行器需要突破載人安全性、適航證等運營證件審批、飛行器能源以及AI輔助無人駕駛技術躍進,還有空域管理等難題,預計未來會隨著政策支持以及技術創新,讓低空領域飛行器商業化逐漸從載物過渡到載人,商業化場景也能從隔離走向融合。
蜜蜂投資正在靠“低空觀光”這一應用場景實現突圍,走出了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
據悉,蜜蜂低空于2024年4月初成立,定位于低空領域綜合場景服務商,以旅游景區為eVTOL(飛行器)商業化應用場景切入低空服務賽道,使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固定翼有人機,并整合多類型飛行器供應商,通過高頻剛需、靈活調度及專場的組合拳,快速跑通商業模式。
“我們以‘輕資產聯營’模式切入景區飛行器運營。”蜜蜂低空CEO趙敏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公司整合飛行器供應商、解決空域審批、運營機組,與景區分成收入。對景區而言,無需購買單機就高達數百萬元的飛機,只需開放場地,就能以最低的成本撬動新的低空項目,實現增量消費。
據趙敏透露,低空觀光使用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固定翼有人機,單次飛行時間5分鐘至8分鐘,成本約107元,根據不同景區運營場景定市場價,多在199元至499元之間。當前這種商業模式已跑通,毛利率達35%,季度單機營收破百萬元,成立至今營收已超過千萬元。
先讓產業轉起來
據蜜蜂低空方面透露,公司當前已覆蓋23個省份共計110多個5A/4A級頭部景區,并獲得3年至5年獨家運營權,覆蓋1.2億年客流量,平均季度執飛超1.2萬人次。
在上述天使輪融資完成之后,蜜蜂低空方面稱,將繼續圍繞低空領域構造“場景-消費-供應”三要素的商業閉環。
趙敏向記者透露,未來將加大對低空垂直場景AI系統投入,繼續復制其標準化的場景運營模式,布局低空四大場景:一是低空觀光、文旅拍攝的消費服務,盡快讓飛機在更多景區“飛起來”;二是電力、水利的智能巡檢方案;三是支線物流、應急救援的物資配送網絡;四是森林防火、城市安防、智慧農業的監測體系,并進一步建立對低空產業鏈上下游開放蜜蜂產業合作平臺“低空智聯”,攜手各個垂類低空供應商及場景合伙人,共建低空產業新生態。
“與其等待技術完美,不如先讓產業轉起來。”在趙敏看來,目前,蜜蜂低空打造的產業合作平臺已引入800多家無人機企業,梳理與對接低空產業鏈上下游1500多家企業入庫。
“我們預期未來一年平臺撮合交易額將突破億元級別。”趙敏說,“在低空經濟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的關鍵節點,蜜蜂低空期待與這場變革的戰略方共享萬億元賽道早期紅利。”
(編輯 喬川川)
00:24 | 從“產品出?!钡健爱a業出海” 長... |
00:24 | 麥迪科技:聚焦醫療信息化 打造“... |
00:23 | 國資助力轉型成效顯著 ST目藥將摘... |
00:23 | 國產AI技術加速重構行業格局 快手... |
00:23 | 綠色能源一體化項目全面啟動 大業... |
00:23 | S佳通召開業績說明會 股改事項遭投... |
00:23 | “雙萬兆+AI”雙引擎助推 電信產業... |
00:23 | 三方面協同發力 促“雙萬兆”從試... |
00:23 | 綠茶集團五戰港股終圓夢 餐飲企業... |
00:23 | 上市公司“花式”開展股東回饋活動... |
00:20 | 私募年內平均收益率達2.52% 指數增... |
00:20 | 公募行業火速落實監管要求 首批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