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田鵬 見習記者 毛藝融
2023年三季報披露收官,深證50樣本股業績如何?
據三季報數據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深證50樣本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3.7萬億元,同比增長11%;實現凈利潤2873億元,同比增長5%。其中,七成以上樣本公司凈利潤位列細分行業第一,“硬實力”“高成長”特色凸顯。
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作為創新型成長型寬基投資標的,深證50指數匯聚深市“尖子生”,凸顯出“A股行業龍頭”“公司治理優秀”兩大特色,同時進一步強化交易功能,突出指數可投資性。此外,在編制方法上與時俱進,進一步豐富深市優質企業投資標的,引導資金流向國家重點領域龍頭企業,有望成為境內新的標桿性寬基指數,助力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樣本公司“高成長”特色鮮明
與傳統寬基指數“市值+流動性”的選股方法不同,深證50采用創新寬基指數編制方法,在設置流動性篩選、ESG負面剔除后,按照自由流通市值排名、A股市場中行業地位、公司治理得分等指標,選取50只深市A股作為樣本。
這就讓諸多細分行業優質龍頭涌入其中,從而進一步夯實了指數市場化藍籌屬性。據悉,深證50樣本股,近3年營業收入、凈利潤平均增速分別達21%、14%。而從今年前三季度來看,樣本公司依舊保持高業績增速,展現出優異的盈利質量。數據顯示,超半數樣本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速兩位數以上,寧德時代、邁瑞醫療、北方華創、云南白藥等超三成樣本公司前三季度凈利潤已超過去年全年水平。
易方達基金指數研究部總經理龐亞平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深證50成份股今年前三季度業績情況來看,出現明顯的邊際改善,有利于進一步堅定投資者長期配置信心。
除了在業績上體現出“高成長”性外,樣本公司聚焦于新經濟,更好地代表了經濟結構轉型下的未來發展趨勢。
具體來看,深證50前三大權重行業為信息技術(21%)、工業(19%)和可選消費(18%)。同時,指數新興產業優勢突出,截至2023年10月底,深證50戰略新興產業樣本公司39家,權重占76%,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優勢突出,權重分別占比25%、18%。
在龐亞平看來,當前,深證50指數中,新能源、食品飲料、電子、家電、醫藥等行業占比較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深市行業結構的變遷。
談及指數權重行業未來成長空間時,龐亞平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新能源車領域方面,我國實現彎道超車、龍頭企業競爭力不斷提升。目前,新能源汽車延續高增長態勢,滲透率超過30%,未來有望持續快速增長。醫療領域方面,在市場需求、技術創新和政策支持等多因素驅動下,龍頭企業持續呈現高景氣。目前,隨著診療量和手術量持續復蘇,醫療需求有望大幅改善。TMT領域方面,在新一輪科技創新浪潮下,電子、計算機等行業龍頭有望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指數長期配置價值凸顯
正是依靠深證50樣本公司所匯聚的諸多A股“尖子生”,讓指數長期投資價值得以凸顯。具體體現在,指數長期收益良好、產品發展空間廣闊、交易工具屬性突出等方面。
從收益表現來看,深證50在寬基指數中具備較高彈性,交易功能突出,能同時滿足長期配置和短期投資需求。數據顯示,自基日2002年底至2023年10月底,深證50年化收益率約10%,夏普比率0.46,不僅顯著高于A股主要寬基指數如滬深300,也高于標普500指數等境外核心寬基指數。從歷史高點來看,深證50指數在2021年2月份創出歷史新高,突破了在2015年的高點。
此外,“深證50產品既可作為長期配置工具,也具有較好的交易工具屬性。”龐亞平認為,一方面,深證50較為契合機構資金配置偏好,與主動權益基金、北向資金等持倉偏好較為一致;另一方面,深證50整體偏向大盤成長風格,呈現出較高的彈性,可作為良好的交易工具。
據悉,在市場偏向成長風格以及熊牛轉換階段時,深證50指數均表現出較高的彈性。復盤歷史數據可以發現,在成長風格開始反彈的1個月與2個月內,深證50指數的收益表現往往領先其他寬基。另外,從歷史上5次市場熊牛轉換或階段反彈時的表現來看,深證50指數的收益表現也相對領先。
此外,從交易機制來看,今年8月深交所宣布研究將深市上市股票的申報數量要求由100股(份)的整數倍調整為100股起、以1股遞增,這意味著ETF管理人有望優化申購贖回清單(PCF)設置,使PCF清單中的成份股數量與ETF實際持倉及指數權重相匹配,降低ETF的跟蹤誤差和偏離程度,更好發揮ETF工具屬性。
(編輯 喬川川)
23:27 | 新能源車企宜從三維度構建技術護城... |
23:27 | 雷沃智慧農業智能拖拉機制造基地正... |
23:27 | “產學研”融合發展 推動廣東商業... |
23:27 | 年內15部潛力大片待映 暑期檔、國... |
23:27 | 大中礦業“鐵礦+鋰礦”雙輪驅動格... |
23:26 | 河北銀行股權拍賣屢屢遇冷 |
23:26 | 年內超1900只公募產品變更基金經理 |
23:26 | 強化業績比較基準約束 推動公募行... |
23:26 | 年內險企“補血”規模超530億元 |
23:26 | 中小銀行改革化險提速 多家村鎮銀... |
23:26 | “硬本領”“軟實力”已成中國品牌... |
23:26 | 如何看待一季度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