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許潔
2月24日晚間,阿里巴巴集團公布2022財年第三季度(截至2021年12月末)業績表現。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下,本季度收入為2425.80億元,同比增長10%,經調整EBITA為448.22億元,同比下降27%。全球年度活躍消費者穩步增長,季度凈增長4300萬達到12.8億。
這是阿里巴巴在宣布升級多元化治理體系,重新劃分商業分部后的第一份季度財報。多元健康的分部數據指向阿里巴巴長期發展路徑愈發清晰,未來想象空間逐漸顯現。其既表現在消費互聯網業務穩步擴大滲透率,也表現在產業互聯網上依靠技術優勢形成規模效應。
堅持對新業務有紀律的投資,阿里巴巴國內消費者業務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12個月,中國市場年度活躍消費者達到9.79億,本財年末國內年度活躍消費者達到10億的目標將按計劃完成。淘特季度支付訂單量同比增長超100%。淘菜菜季度GMV在較高基數下仍實現環比30%的強勁增長,幫助阿里巴巴在食品生鮮、雜貨等品類實現更高滲透。
在空間廣闊的海外市場,阿里巴巴也取得積極進展。本季度海外市場消費者首次突破3億,Lazada與Trendyol訂單分別實現52%和49%的強勁增長,帶動整個國際零售業務訂單保持25%的同比增長。國際批發業務阿里巴巴國際站GMV同比增長50%。
以“到家+到目的地”為框架的本地生活服務戰略明確,發展穩健。“到家”側,新商家數量增長,用戶滲透率提升,推動餓了么和淘鮮達訂單量穩步增長,尤其是非餐飲訂單比例進一步上升。
消費者業務高增長離不開物流和履約網絡的支撐,形成了“商業場景+履約網絡”的完美新零售圖景。
為與中國零售業務戰略互補,菜鳥加強了驛站覆蓋。截至2021年12月31日,農村地區菜鳥驛站數量同比增加了一倍多。通過加強端到端的能力建設,菜鳥國際物流網日均處理包裹量超500萬個,為國際商業的長期增長提供支撐。
服務各行各業產業數字化的阿里云,在本季度實現20%的收入增長,經調整EBITA利潤1.34億元,連續五個季度盈利。與AWS類似,阿里云中長期具有良好的業績高確定性、成長性和盈利能力。
國內產業數字化的進程剛剛開始,未來新能源汽車、金融、醫療等對算力、智能有強需求的行業有廣泛增長空間,依靠領先的自研技術產品優勢,阿里云仍有巨大潛力。這將推動阿里云收入結構更趨于多元健康。
阿里云在海外市場同樣增長迅速。財報顯示,本季度內阿里云在韓國、泰國各增加一個數據中心,運營地域增加至25個。另有數據顯示,在過去三年間,阿里云的海外市場規模增長了10倍以上。
著名管理大師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在《創新者的困境》一書中分析大公司失敗的原因往往是單純追求利潤和增長率,從而喪失創新能力。
但阿里巴巴似乎不同。在2021財年末,阿里巴巴宣布2022財年所有增量利潤用于支持商家、投入新業務和戰略領域。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表示,通過高度聚焦能力建設和價值創造,我們在關鍵戰略業務上展現出積極的發展態勢,為未來長期增長奠定基礎。
市場嗅覺敏銳的“聰明錢”已經開始行動。2021年四季度,阿里巴巴獲多家全球頂級機構增持。價值投資導師芒格旗下的DailyJournal在四季度對阿里巴巴的持倉幾乎翻倍。芒格認為,即便在競爭激烈的零售領域阿里巴巴也有極佳競爭力。
令市場興奮的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在2021年投資者日上,阿里巴巴集團首席財務官武衛表示,阿里巴巴劃分新的商業分部將進一步提升公司透明度,部分業務也可能獲得自己的外部融資機會。
美股分析認為,子公司融資計劃將構成阿里巴巴股價上漲的催化劑。
為想象空間托底的是阿里巴巴在持續提升運營效率,改善部分業務虧損情況。本季度,淘菜菜通過增強供應鏈能力提升毛利率,每單利潤得以改善。優酷持續改善運營效率,季度虧損同比有所收窄。
此外,本季度,阿里巴巴還以約14億美元回購了約1,010萬份美國存托股。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九個月,阿里巴巴約以77億美元回購股份,占整體150億美元回購計劃的51%。“我們對公司現在及長期前景均充滿信心。”武衛表示。
(編輯 上官夢露)
11:57 | 永輝超市“學習胖東來”自主調改店... |
11:56 | 周黑鴨正式發布煥新品牌 以“少年... |
11:46 | 智享未來 “智家通通”重構家庭智... |
11:46 | 叮咚買菜第一季度營收同比增長9.1%... |
11:45 | 牧原股份:未來持續創新賦能養豬 ... |
11:31 | 全球首個5G-A露天礦落地伊敏百臺無... |
11:28 | 從“底層重構”到“文明融合” 光... |
11:26 | 江西數字經濟“加速跑” 5G-A、萬... |
11:20 | 思源電氣擬以3億元至5億元回購公司... |
11:17 |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焦捷:... |
11:14 | 智能電動豪華再升級 蔚來新ES6和新... |
11:05 | 第三方支付機構遭重罰 電銀信息“...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