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田鵬
今年以來,A股呈現震蕩回調趨勢,而在這過程中,ETF憑借著資產配置效率高、運作簡單透明、投資成本較低以及資金使用效率高等特點,獲得諸多投資者青睞,成為增量資金加速入場的重要工具之一,整體份額呈現出逆勢上漲態勢。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顯示,截至11月12日,A股市場ETF上市產品總數達871只,總規模為1.99萬億元,分別較年初(764只ETF、1.69萬億元總規模)增長14%和17.75%。其中,700只股票型ETF份額為12757.32億份,較年初增長3805億份,約2271.05億元資金通過ETF凈流入A股市場。
“ETF的快速發展為A股市場沉淀了優質的長線配置型資金。”市場人士表示,在國內ETF市場發展壯大的過程中,ETF規模持續擴容,實現對A股市場的資金凈流入,如今其已成為A股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并在促進國內權益基金發展,推動養老金等長期資金入市、落實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戰略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三大寬基指數“成長性”彰顯
今年以來,A股市場震蕩回調,ETF份額卻逆勢上漲,而從資金具體流向來看,寬基ETF頗受青睞。以創業板相關ETF產品為例,易方達創業板ETF,今年以來基金份額增長了113億份,份額增長125%;華安創業板50ETF今年以來基金份額增長了110億份,份額增長102%。
談及投資者看好寬基ETF的原因時,市場人士表示,投資ETF實際等同于投資其背后所跟蹤的指數,可以獲得等同于買賣指數基本一致的收益。而投資者可通過ETF進行分散化投資,降低個股突發事件對持有資產的影響。因此,投資者較為青睞通過寬基ETF來跟蹤市場整體表現,獲取市場平均收益。
而從今年前三季度深市三大核心指數收益情況來看,深證成指、深證100、創業板指均展現出強勁的“成長性”,為投資相關ETF產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深證成指方面,2023年前三季度,深證成指樣本公司實現營業收入9.7萬億元,占深市總體的65%,實現凈利潤7327億元,占深市總體的83%,樣本公司業績向好趨勢明顯。深證100方面,前三季度,樣本公司業績亮眼,其中,95家公司實現盈利,五成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速在兩位數以上,超六成樣本公司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在所屬細分行業中排第一;創業板指方面,2023年前三季度,創業板指100家樣本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2萬億元,同比增長15%,實現凈利潤1293億元,同比增長8%。
匯成基金研究中心認為,近年來,行業主題ETF的輪動非常快,這與我國經濟處于結構調整、行業轉型升級有較大關系。目前,各個行業的具體景氣情況、產業周期差異較大,把握行業的配置難度相對較大,而資金通過配置寬基指數ETF,更能做到行業的平衡,把握市場的系統性機會。
三大重點領域未來機遇廣闊
值得注意的是,從ETF資產配比來看,綠色低碳、先進制造、數字經濟等三大重點領域是相關產品配置的聚焦點所在。
以易方達創業板ETF為例,公司2023年三季報數據顯示,易方達創業板ETF在新能源、醫藥領域,制造業類股票的配置資產占基金資產凈值的74.42%。若從跟蹤的創業板指出發,截至9月30日,創業板指在電力設備、醫藥生物的行業權重分別為34.4%、19.6%,權重合計達54%。與半年度數據相比,創業板指在電力設備上的行業權重從36.9%下降至34.4%,而在醫藥生物上的行業權重從18.5%上升至19.6%。
再比如,華安基金三季報數據顯示,華安創業板50ETF持有新能源、醫藥生物及數字經濟概念板塊的市值均較年初有所提升,特別在數字經濟領域的布局大幅提升,從年初的13.24億元已上升至截至三季度末的50.17億元,持倉占比增長幅度達279.03%。
談及對數字經濟領域的展望時,華安基金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國產設備在刻蝕、沉積等重要設備領域技術驗證穩步推進,有望在未來支撐國產線的大面積擴產。同時,在包括量測、CMP、涂膠顯影等領域也在積極突破,份額有望進一步提升。隨著國產替代的深入,國內設備廠商在工藝、技術、運營等方面逐漸精進與成熟,國產設備的發展空間巨大。
易方達基金經理張湛則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過程中,我國需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綠色低碳產業,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新能源產業將引領我國能源領域的重大變革,是實現“雙碳”目標的必由之路,并將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其長期的投資和配置價值值得關注。
(編輯 才山丹)
23:27 | 新能源車企宜從三維度構建技術護城... |
23:27 | 雷沃智慧農業智能拖拉機制造基地正... |
23:27 | “產學研”融合發展 推動廣東商業... |
23:27 | 年內15部潛力大片待映 暑期檔、國... |
23:27 | 大中礦業“鐵礦+鋰礦”雙輪驅動格... |
23:26 | 河北銀行股權拍賣屢屢遇冷 |
23:26 | 年內超1900只公募產品變更基金經理 |
23:26 | 強化業績比較基準約束 推動公募行... |
23:26 | 年內險企“補血”規模超530億元 |
23:26 | 中小銀行改革化險提速 多家村鎮銀... |
23:26 | “硬本領”“軟實力”已成中國品牌... |
23:26 | 如何看待一季度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