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華
“我家大門常打開,開放懷抱等你。”正如歌曲里所唱,我國金融業正在履行承諾打開大門。
11月14日,德國安聯集團宣布中國銀保監會已批準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開業,其由此成為在中國首家批準開業的外資獨資保險控股公司;12月18日,摩根大通宣布獲得中國證監會頒發的《經營證券期貨業務許可證》,摩根大通證券(中國)可以正式對外開展業務;12月20日,野村東方國際證券有限公司在上海開業,也成為國內首批新設外資控股券商。
相關數據也顯示,1-10月,銀保監會批準包括創興銀行上海分行、澳門國際杭州分行、韓國釜山南京分行、恒安標準養老保險有限責任公司在內的18項外資銀行和保險機構籌建申請,批準包括約旦阿拉伯銀行上海分行、工銀安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交銀康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在內的15項外資銀行和保險機構開業申請。1-10月,銀保監會批準外資銀行和保險機構增加注冊資本或營運資金共計152.72億元。
“無論是人身險外資股比限制從51%提高至100%的過渡期,由原定2021年提前到2020年,還是將原定于2021年取消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的時點提前到2020年,都說明了我國金融業對外資開放的計劃在提前,2019年只是序幕,明年才是大戲的上演。”對此,國信證券此前發布的一份研報指出。
外資銀??傎Y產近5萬億
《華夏時報》記者了解到,得益于我國金融服務業的開放,僅外資銀行業和保險業截止到今年10月末的總資產合計接近5萬億規模,而臨近2019年歲末,我國金融開放仍然馬不停蹄,多項金融開放政策落地。
銀保監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0月末,外資銀行在華共設立了41家外資法人銀行、114家母行直屬分行和151家代表處,外資銀行營業機構總數976家,資產總額3.37萬億元。境外保險機構在我國設立了59家外資保險機構、131家代表處和18家保險專業中介機構。外資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2513.63億元,總資產12847.47億元。
而就在不久前,銀保監會修訂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實施細則》,進一步落實保險業最新開放舉措要求,將外資人身險公司外方股比放寬至51%。文件還放寬外資保險公司準入條件,不再對“經營年限30年”“代表機構”等相關事項作出規定。與此同步發布的《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于明確取消合資壽險公司外資股比限制時點的通知》明確提到,自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取消經營人身保險業務的合資保險公司(以下簡稱“合資壽險公司”)的外資比例限制,合資壽險公司的外資比例可達100%。
“希望現有在華外資銀行和保險公司能夠充分利用進一步開放帶來的新的發展空間,不斷提高外資機構的經營活力與管理能力。同時,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我們歡迎更多符合條件的外資金融機構來華設立機構、開展業務。我們將繼續堅定不移地履行開放承諾,并努力創造有利于中外資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市場營商環境。”彼時,銀保監會有關負責人對此表示。
而對于已經獲得市場準入門檻的外資金融巨頭而言,今年對他們來說無疑是幸運的。
“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批準開業,得益于中國政府出臺的一系列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鼓勵外資加大在華投資的政策,是中國金融業進一步對外開放的積極成果。此舉將進一步加強安聯在中國市場的戰略布局和定位,幫助安聯更好地發掘中國作為全球增長最快經濟體的市場潛力。”在開業時,安聯中國董事長塞爾吉奧·巴比諾特如是對外表示。
而對于安盛天平完成由法國安盛集團全資控股,野村中國金融機構研究部主管唐圣波就分析指出,這是一個信號,在持續對外開放基調下,2019年對外開放政策執行和推進的力度超出預期,甚至是歷史性的,給外資帶來了很多業務的機會。
更多外資進場
2019年將成為過去,而對于到來的2020年,我國的金融業又將會迎來什么變化?值得肯定的是,外資加速進場的大戲將上演。
《華夏時報》記者了解到,就在11月底,美國安達保險宣布收購華泰保險集團15.3%的股份,且收購已獲得監管批準。如果此次收購案達成,安達保險將持有華泰保險集團46.2%的股權。安達保險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埃文·格林伯格明確表示,其對中國及中國保險市場的長期巨大潛能滿懷信心,而這也促使著安達不斷增持華泰保險。
唐圣波指出,對于已經進入中國的外資而言,他們希望獲得更多的控股權,甚至是100%控股。對于還沒有在中國布局,或者是曾經進入過中國市場而后退出的,不排除接下來在中國尋求獲得新的保險牌照,或者通過兼并收購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
銀行保險業是如此,對于證券基金行業而言,同樣也是如此。
在2019年7月,證監會發布文件稱將原定于2021年取消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的時點提前到2020年。
截至目前,2019年已經有包括摩根大通、野村證券、瑞銀證券以及方正證券四家完成了由外資控股達到51%的舉措,而目前我國的合資證券公司共有12家,包括中金公司、瑞銀證券、高盛高華、德邦證券、中德證券、瑞信方正、摩根士丹利華鑫、東方花旗、華菁證券、申港證券、東亞前海、匯豐前海等。這也意味著在明年這些合資券商的身份改變值得期待。
在2019年7月的證監會新聞發布會上,規定了公募基金行業全面開放的時間表,自2020年4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取消基金管理公司外資股比限制。
而值得關注的是,基金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8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26家,其中中外合資公司44家,內資公司82家。
中外合資基金公司中,鵬華、景順長城、海富通、華寶、泰達宏利、匯豐晉信等15家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為49%,另有10家合資基金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超過30%。
多家外資機構正積極謀求公募控股權,而像貝萊德、領航、瑞銀資管等多家海外資管巨頭對內地公募牌照也覬覦已久。
“外資公募和內資公募并非截然對立,兩者皆是國內資產管理市場參與者和服務者,通過為國內投資者提供差異化、多元化服務可以實現協同發展。外資資管機構進入中國市場有積極的一面,公募基金應當從加強行業生態和基礎市場建設、豐富業務結構、完善監管機制、加強人才培養和引導科技創新等方面積極應對。”博時基金總經理江向陽分析指出。
對外開放需行穩致遠
毫無疑問,對于即將到來的2020年,我國金融業的大門將越放越開,內外資金融機構同臺競技也成為大勢所趨,而隨著主體機構的多元化,其對我國金融監管帶來的挑戰也不言而喻。
“我國金融業擴大和深化開放,機遇與挑戰并存,金融機構、金融監管部門都要積極適應和參與,把握節奏,有效應對,行穩致遠。”對此,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董希淼分析指出。
在董希淼看來,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加速需要防范相關金融風險。我國的金融業開放不等同于搞自由化,不能忽視金融業對外開放所可能帶來的風險。金融業開放節奏過快引發風險乃至金融危機的案例在世界范圍內屢見不鮮,如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包括泰國在內的東盟各國積極推行出口導向的工業化戰略,過快放開匯率、利率和資本市場,導致信貸過度擴張、房地產熱、股市熱造成通脹急升,經濟泡沫越來越大,最終引發了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對于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開放帶來的影響不同,需要分類考慮。
“國家層面要做好頂層設計,合理安排開放順序,并在開放過程中特別關注國家的金融安全。要穩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監管部門要加強對金融業開放及機構的監管,隨著對外開放進程不斷深入,外資金融機構在我國不斷發展,我國金融市場的交易結構、業務模式將更加復雜,呈現出跨國別、跨市場、跨領域的特點。所以,金融監管機構要彌補制度短板和監管空白,特別是要加強對跨境資本流動的監測、分析和預警,嚴防跨境資本異動對中國經濟金融穩定帶來的沖擊。”董希淼指出。
董希淼認為,對于中資金融機構而言,要順勢而為,注重自我提升。由于發達經濟體的金融機構發展時間長達數百年,經營模式和管理方式等較為成熟,通過相互學習交流,不斷優化產品和流程,取得更好的服務效果。在與外資金融機構的競爭中準確定位,發揮比較優勢。在業務層面,中資金融機構可以利用自身客戶基礎好的優勢,外資金融機構則可以發揮業務模式更加成熟的優勢;在股權層面,外資機構通過持股比例的提高,可以進一步提升其參與管理的話語權,這也有利于我國金融業進一步改善和優化公司治理。
“我國金融業加大對外開放應該充分發揮自貿區的積極作用,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必須繼續加快自貿區建設,充分挖掘自貿區的發展潛力。推動自貿區深入差別化探索,以科技、制度創新為核心,以品牌質量為關鍵,夯實貿易發展的產業基礎。開拓發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合作,逐步提高自貿伙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在對外貿易中的占比,擴大與周邊國家的貿易規模。”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濱海金融協同創新中心主任王愛儉分析指出。
00:25 | 智造筑基強動能 研發領航拓新局東... |
00:25 | 錦波生物股價、市值雙雙位列北交所... |
00:25 | 差異化競爭突圍 斗魚一季度總收入9... |
00:25 | 天齊鋰業:對新能源行業長期發展有... |
00:25 | 金發科技海外業務實現快速發展 |
00:25 | 年內110家上市公司參與設立產業并... |
00:25 | 智能云業務增長強勁 百度一季度營... |
00:25 | 中鐵工業:以新質生產力擦亮中國建... |
00:25 | 滬硅產業擬70.4億元購買新昇晶投等... |
00:25 | 多家旅游上市公司擬再融資投建基礎... |
00:25 | 券商最新App月活人數達1.67億 AI智... |
00:25 | 已有部分銀行大額存單利率降至“1...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