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采常態化和醫改持續深化之下,可以預見藥企的日子可能會更加艱難,對一些仿制藥企業來說甚至是多重打擊。而從整體方向來看,政策和資本力量持續鼓勵創新和研發,這將有利于新藥產業進一步發展。
醫藥行業結構加速調整消費醫療和創新藥扛起估值大旗
2021年國家集采進入密集期。
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推動藥品集中帶量采購工作常態化制度化開展的意見》,再一次明確了藥品集中帶量采購是協同推進醫藥服務供給側改革的重要舉措,推動藥品集中帶量采購工作常態化制度化開展,加快形成全國統一開放的藥品集中采購市場。
圖:2021年集采信息一覽
資料來源:證券日報
2月,第四批集采啟動,此輪集采首次納入注射劑;本次集中采購共158個中選產品。擬中選價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達到96%。6月,第五批集采啟動,采購規模達到歷史新高,注射劑的競爭尤為激烈,最終61種藥品采購成功,平均降價56%。11月,第六批集采啟動,此次是以胰島素為對象的專項采購,也是首次將集采拓展到生物醫藥領域。本次集采42個產品中選,中選產品平均降價48%,最高降幅70%。
12月21日,中成藥集采也拉開了帷幕。12月21日,湖北省牽頭與河北、山西、內蒙古等18省(市、自治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組成省際聯盟,共同開展中成藥集中帶量采購。通過現場競爭,有97家企業、111個產品中選,中選中成藥品價格平均降幅42.27%,最大降幅82.63%。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集采規模不斷擴容,更多醫藥上市公司的產品被納入集采范圍,但醫藥板塊并未因此遭遇劇震,醫藥指數在2021年相對平穩。一方面是因為集采已經運行多年,市場對于集采的敏感度下降,很難再出現恐慌性拋售情況;另一方面,集采主要是擠出仿制藥水分,依賴仿制藥的醫藥公司估值已經大幅下降,市場提前做出了反應。
醫藥板塊能夠頂住集采的壓力保持穩定,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消費醫療和創新藥表現突出,扛起了醫藥板塊的估值大旗。
消費醫療是醫療投資中非常普遍的投資領域,主要有體檢、醫美、眼科、齒科等,它所面對的是一個主動、優質、高檔次的客戶市場,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消費能力不斷提升,對自身健康和外在形象有了更高的需求,使得消費醫療的用戶群體進一步下沉,市場輻射面越來越廣。在消費醫療中如體檢、眼科和齒科板塊已經比較成熟,目前的風口主要是在醫美領域。
集采的影響主要是針對仿制藥企業,同時也刺激藥企加大創新研發,這就使醫藥外包(CXO)公司的重要性凸顯出來,相關上市公司的股價連創新高。這類企業為醫藥企業提供從新藥研發一直到生產的各類外包服務,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醫藥外包行業景氣度上升除了國內政策的鼓勵,本土藥企對創新藥的申請和需求大幅度增加外,很多海外藥企將產業鏈轉移到國內,也對國內醫藥外包企業提升業績起到增速作用。
觀察:醫保控費壓力下企業需“廣積糧、高筑墻”
新冠疫情的出現以及常態化給我國的醫保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醫保控費、精細化管理成為當下的趨勢。
2021年11月19日,國家醫保局發布《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根據該計劃,到2024年底,全國所有統籌地區全部開展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工作,到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覆蓋所有符合條件的開展住院服務的醫療機構。
興業證券發布的研報認為,DRG/DIP三年行動計劃,形成高效醫保支付新機制。DRG/DIP支付方式的持續推進,將對醫保科學支付、精細化控費產生深遠影響,與當前國家和各地區開展的藥品、器械集采及國家創新藥談判形成有效協同,共同引導上游醫藥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為醫藥企業的研發創新、商業模式轉型指引方向,有利于性價比更高的國產產品實現加速替代。
從口服藥到注射劑、吸入劑,再到胰島素專項集采,集采的范圍在一步步擴大,未來中成藥和更多生物藥也將納入集采范圍,這不僅大幅降低了醫保支付壓力,也加速了行業的轉型步伐。
雖然傳統的醫藥公司能通過調整產品和營銷結構維持業績的穩定,但這并非長久之計,藥企需要憑借創新能力實現業績和估值的上升。一些無法走出仿制藥依賴的公司,估值和市場關注度逐步走低,而CXO、醫療服務、生物制品板塊等都呈現出高市場景氣度,雖然這些公司估值較高,但在較高業績增速情況下,依然存在業績超預期的公司。這些現象需要投資者高度關注。
游戲規則的改變,給醫藥企業敲響了警鐘:要想在競爭激烈的醫藥行業長足發展,就必須“廣積糧、高筑墻”。
就藥品市場而言,創新藥成為企業轉型的重要錨點。當下,我國藥品審評審批的速度在加快。據央視財經報道,2021年國家藥監局審批新藥數量再創新高達到26個,治療領域包括抗腫瘤、罕見病、傳染病、慢性病等,其中不少新藥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有的甚至成為全球唯一。高技術壁壘的新型仿制藥和創新藥成為藥企的戰略方向。
需要注意的是,當下醫藥創新的熱情持續高漲,資本的涌入讓創新同質化日漸突出。一方面創新的難度越來越高,另一方面研發扎堆的出現,國內藥企直接拿國外已經成功的新藥做微小的改造,在不影響療效的情況下,避開專利,減少研發風險,導致創新藥研發內卷。
7月2日,CDE發布一則“關于公開征求《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發指導原則》意見的通知,旨在減少臨床藥物開發的同質化、偽創新現象。
專家認為,《指導原則》的發布為促進抗腫瘤藥物開發提供了重要參考。從短期來看,主管部門將加大藥企新藥開發難度,打擊“偽創新”,細分領域研發賽道,避免新藥開發品種扎堆;從中長期來看,在《指導原則》的指引下,勢必將加速創新藥物研發領域的產能出清,引導企業實現“真創新”,減少同質化競爭,行業資金、技術、臨床等資源將有望向真正創新型企業集中。
從長期來看,創新已經成為我國藥品市場未來發展的核心路徑,如何做到真創新,考驗著企業的“眼力”“腦力”和“執行力”。
延伸閱讀
¡《科技創新讓更多人享受優質醫療服務》人民日報海外版2021年11月26日
¡《從一粒藥看“中國造”——從仿制藥到自主創新的跨越》新華社2021年06月28日
¡《國產新冠特效藥獲批!專家:創新藥是催生“牛股”最多的領域》證券日報2021年12月10日
¡《醫藥創新環境下,中國制藥企業如何尋求第二增長曲線?》動脈網2021年11月15日
¡《創新藥企IPO頻頻“破發”背后:生物醫藥企業價值分化大時代來臨》21世紀經濟報道2021年12月16日
12:31 | 傳化集團與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 |
12:12 | 協鑫能科虛擬電廠調節能力突破550M... |
12:11 | 海特高新召開業績說明會:加強研發... |
11:01 | 工銀瑞信基金董事長趙桂才:提高權... |
11:00 | 嵐圖汽車正式登陸中東 |
10:59 | 第二屆電力行業科技創新大會在廣州... |
10:49 | 中金廈門安居REIT擴募獲受理 |
09:58 | 賀普藥業:公司在研新藥的二期臨床... |
09:56 | 直擊同力股份年度股東大會:加速海... |
09:56 | 國芯科技聚焦核心方向 推動AI與量... |
09:55 | 行業景氣度提升驅動高速光模塊需求... |
09:55 | 老牌券商資管總經理人選落定,成飛...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