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途中的國信證券,用一種別樣的方式在力挺經紀業務的復興。
近日,國信證券宣布正式啟動國信證券經紀業務老員工回歸計劃,并在旗下微信公眾平臺發布公開信表示歡迎老員工“回歸”。
在經紀業務不斷被互聯網證券和智能投顧等技術滲透的當下,國信證券逆勢“返聘”經紀業務人員的這一舉動引來了市場諸多關注。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國信證券發起這一轉型的原因與啟動財富管理的轉型準備有關,而經紀業務人員的從業經驗、專業能力以及渠道優勢,無疑將在財富管理業務中扮演重要角色。
事實上,國信的這一“召喚”也體現出證券行業對經紀業務重視度的又一次提高。在業內人士看來,雖然2012年以來證券業務創新促使經紀業務占比不斷下降,但包括財富管理、資產配置等各項證券業務仍然有賴于作為業務觸角的經紀業務人員的參與,因此券商未來對經紀業務人員的重視程度可能會不降反升。
國信的召喚
證券行業內一次針對老員工罕見的召喚,在國信證券正式上演。
5月28日晚,國信證券通過旗下微信公眾平臺發布公開信《寫給國信經紀業務老同事的一封信》,邀請已離職的國信證券經紀業務員工重返國信。
在這封信中,國信證券表示曾在公司工作滿一年的老員工可免試用期并享有累計歷史司齡等待遇。
“為了迎接您的回歸,我們承諾提供豐厚的薪酬福利,創造最好的學習成長和自我實現的工作環境。只要您曾在國信工作滿一年,正式回歸可免試用期、司齡累計,讓您感受仿佛沒有離開過的溫馨。”國信證券在公開信中表示。
這一公開信,喚起了不少國信老員工的懷念與感動。
“老領導發了這篇軟文給我,語音告訴我:國信喊你回家。遠在武漢的我,深深的感動了一把。”一位自稱是國信前員工、名為“舞清風”的網友在上述公開信下如此留言,并獲得了最多的點贊數。
不過多位國信證券經紀業務前員工對此表示,雖然上述公開信誠意滿滿,但真正因此而重返國信證券的可能仍是少數。
“幾個離職同事都在朋友圈分享這個文章,還是有所感觸和情懷的,但是多數人都已經在現在崗位有了積累,象征意義和品牌意義更大,表明公司是在意、重視老員工的,這樣也能夠提升國信證券的人才感召力,但估計真正響應回去的不會太多。”一位已跳槽至某股份行的前國信證券經紀業務人士5月29日表示。
“看到了這篇文章,但回去是不會考慮的,因為已經跳槽比較久了,業務線也換了。”另一位前國信證券人士表示。
經紀業務曾是國信證券亮點,曾經的營銷中心轉型而來的泰然九路營業部更是業內最出名的營業部之一。
但如今國信證券的經紀業務比例卻存在相對短板。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國信證券經紀業務收入分別為67.89億元、54.17億元和40.78億元,占營業總收入比例則逐年下降,分別為53.25%、45.43%、40.65%。
對比來看,同樣位于深圳地區的頭部券商招商證券2016年-2018年經紀業務收入則分別達71.04億元、70.86億元和64.68億元,占營收比例分別為60.74%、53.07%、57.13%。
但從員工結構來看,國信證券截至2018年底擁有經紀業務員工7049人,占比達75.29%,與招商證券的7250人相當,占比反而略高于招商證券的75.02%。
這也意味著,2018年國信證券經紀人員人均創造營業收入為57.85萬元,較招商證券人均值89.21萬元少35.15%。
“這說明國信證券經紀業務人均產出較低,而這次國信證券號召老員工可能也是為了提高經紀業務人員的質量。”北京一家中型券商非銀金融分析師坦言。
賣方“觸角”東山再起?
國信證券向老員工遞出的橄欖枝,與其試圖向財富管理業務發起的轉型不無關聯。
“未來的路怎么走,沒有定式。在財富管理轉型之路前行的國信將面臨全新的挑戰和機遇,國信人期待老同事的回歸。”國信證券在公開信中表示。
事實上,通過提高經紀業務質量來推動財富管理業務轉型,更是整個證券行業的橫切面。
“過去大家會認為經紀業務占比越低越好,因為這樣業務結構才更加多元,但不少券商近年來在一些資本中介、投行業務上頻頻出現風險暴雷,最穩健的反而是經紀業務。”前述非銀金融分析師坦言,“而且高凈值人群不斷增長,對于財富管理、大類資產配置的需求正在不斷提高,這個風口下拿到了優質的客戶資源自然也就贏了一半,而優秀、資深的經紀業務人員則是拿到優質客戶資源的前提。”
在業內人士看來,雖然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發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擴寬業務的寬度,并在財務層面節省券商在經紀業務等領域的人力成本,但通過招攬專業、垂直的經紀業務作為觸角來開展財富管理等綜合服務,實現交叉銷售,仍然是不少券商正在努力的方向。
“雖然近年來經紀業務占比下降是大趨勢,但券商目前更大的渠道意義是向綜合化的財富管理業務進行轉型,而經紀業務人員就是這些綜合化業務的觸角。”北京一家中字頭券商經紀業務負責人表示,“經紀業務、融資融券、資管甚至是建立在代銷業務等基礎上的大類資產配置,都需要經紀觸角的支撐。”
“很多券商重視經紀業務,但這個重視更多時候也不是對數量,而是看質量,一方面希望經紀業務員工帶動的客戶資源更大,同時經紀業務也能夠向更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提供全方位的財富管理服務。”上述經紀業務負責人坦言。
00:10 | 百貨行業上市公司加快轉型步伐 多... |
00:10 | 萬科再獲大股東支持 深鐵集團提供1... |
00:10 | 電動化賦能主業 浙江鼎力構建高空... |
00:10 | 吉利汽車:戰略整合與多元布局雙輪... |
00:10 | 阿里巴巴發布2025財年第四季度財報... |
00:05 | 專項債助力土地收儲提速 進一步穩... |
00:05 | 算力服務市場熱度攀升 上市公司頻... |
00:05 | 退市新規的威力正在顯現 |
00:05 | 2025年全球電動車銷量或超2000萬輛... |
00:05 | “政策+技術”雙輪驅動 上市公司加... |
00:05 | 株冶集團:資產重組激活全產業鏈 ... |
00:05 | 一季度券商債券承銷榜單揭曉 科創...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