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平安正在發生變化,不像一家金融集團,更像科技創新公司;它從經營風格最保守的金融保險行業,轉向時代最前沿的科技行業。
■如果沒有強大的指揮中心和系統管理能力,要將“互聯網+綜合金融”在全國一盤棋地推進,是無法完成的任務。這使中國平安的綜合金融很難被后來者復制。
證券時報記者 潘玉蓉
改革開放40年間,中國誕生了一批世界級企業,中國平安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作為全球市值第一大的保險集團,中國平安過去15年總資產從1863億增長到6.5萬億;過去30年,平安幾乎抓住了每次重大的市場機會;在競爭領域,平安很少失手;近年,平安還在金融科技領域孵化出4個“獨角獸”……平安是怎樣做到這一切的?站在公司第4個十年的開局,平安又將面臨什么樣的挑戰,勾畫怎樣的未來?證券時報“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在行動”采訪團隊近日走進中國平安,對話公司高管,一起來探尋這些問題的答案。
多面平安
3月21日,中國平安交出了一份超市場預期的業績報告:2017年實現歸屬母公司凈利潤891億元,同比增長42.8%。
時間拉長到過去的15年,平安總資產、凈利潤均實現近30%的年復合增長率。
以如此龐大的資產規模,還能保持這樣的增速,有人表示,“平安不是白馬,而是汗血寶馬”。也有人擔憂,平安是否還能保持如此高的增速?市值創下新高后,平安未來十年的增長點在哪里?
橫看成嶺側成峰,平安到底是一家什么樣的公司?
提起中國平安,有一組標簽讓人無法忽略:A股+H股上市、白馬股、《財富》500強第39位、中國金融業黃埔軍校、全牌照金融公司、狼性文化、績效為王、互聯網“獨角獸孵化器”。
有一組數據最能反映中國平安的體量:成立30年,擁有170萬員工和代理人、1.66億個人客戶、4.36億互聯網用戶、總資產6.5萬億、市值1.2萬億左右、旗下4家獨角獸估值超400億美元。
換句話說,每1000個中國人里面有就1.1個人在平安上班。公司有內部員工如此描述在平安工作是什么感覺:“在平安工作的人散發著共同的氣質,確認過眼神,就知道對方是一路人。在平安,大家是為事情打工,不是為領導打工。”
曾在中國平安從基層干到總部的前員工、靠譜保創始人吳軍,將中國平安和同行相比,總結道:如果想跟平安產生聯系,首選是成為該公司股東,回報豐厚、穩健;次選是成為高管,壓力付出與薪酬回報絕對成正比;第三個選擇是成為客戶,可以體驗國內最佳金融服務;第四個選擇是成為該公司銷售人員,有著可多選的產品線和強大的支持;第五個選擇是成為業務合作伙伴,有穩定但不超額的收入;最后的選擇是成為員工,好處是可以學到本領,但工作壓力比較大。
一千個觀察者眼里有一千個平安。如果要探尋平安為何能抓住改革開放時代機遇,走出深圳走向全世界,還需要拉長視角深入觀察。
增速換擋
是轉型科技的邏輯起點
過去30年,平安一直處于高速增長狀態,隨著公司各項指標基數增大,還能保持這樣的增速嗎?市值站上萬億之巔后,中國平安下一步的增長點在哪里,成為投資者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中國平安總經理任匯川沒有回避這個問題。他說,“正如公司董事長馬明哲所言,平安要不斷地提醒自己,隨著基數的增大,公司的增速下降幾乎是必然的,特別是幾項大指標,如資產規模、收入增速。”
緊接著這個話題,他闡述了中國平安為什么要做科技轉型。“科技會深刻地改變整個社會生態,改變整個企業的產品形態、服務形態和客戶服務渠道。趨勢改變的方向是堅定的,但過程是逐步的。”
在這個科技轉型的過程中,平安可以提升業務收入含金量,降低資本消耗,繼續提升效率。
比如醫療健康板塊,未來增速會很快,但中國缺乏大型醫療健康集團。醫療健康產業鏈很復雜,前端有診所、醫院、藥店,后端有原材料供應商、醫藥生產廠家,醫藥研發周期、CFDA認證很長,產業鏈也很長。
任匯川認為,越是像這樣的產業,越需要平安這樣大體量的公司參與,幫助打通整個產業鏈。目前,平安從醫療健康體系、系統軟件,到醫保控費,再到線上好醫生、線下的萬家診所,做了很多投資,將來還想投資醫院,以便在向用戶提供服務的時候,能一條線全部打通。
“如果這件事情做好了,平安或許可以重演過去十年、十五年保險和金融增長的故事。”任匯川說。
6萬億之后“穩”更重要
一家金融機構,管理數百億資產、數千億資產,與數萬億資產所需要具備的東西,是截然不同的。
去年底,中國平安的總資產近6.5萬億。如此體量的平安猶如一艘航行在大海里的巨輪,面對天氣變化如果應變不足,便可能遭遇不可挽回的結局。
“我們內部覺得,企業經營的保命之根本,是要穩健、要盈利,不能出現重大的經營性風險。”任匯川強調,“風險有客觀的、有主觀的,企業至少在主觀上不能犯重大的錯誤。”
任匯川舉例,“平安6.5萬億資產,如果投資失敗了怎么辦?如果碰到系統風險,損失5%,那就是幾千億不見了,公司償付能力、資本充足率受到重大影響,甚至可能關門。”
平安的解決方案是,立足國內發展機會,在自身擅長領域,嚴格遵守風控紀律。
在平安內部,把風險分為五類:資產風險、流動性風險、聲譽風險、操作風險、合規風險,扎好這五個“籬笆墻”,保持公司立于不敗之地,是最基本的工作。
眾所周知,在大類資產配置上,戰略資產配置是影響資產結果的80%,戰術資產配置影響余下的20%。“在大類資產配比上,我們是非常謹慎的,必須嚴格遵守規則,投資要靠紀律,我們絕不會因為某類資產今年可能賺一把,就突破配置比例。”
同樣,在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合規風險、品牌聲譽風險等方面,平安也監控得非常嚴。
尋找發展機會上,中國平安將跟隨國家的大政方針,近年在支持實體經濟中的新興產業、一帶一路、發展綠色金融等方面投入不小。
“未來,平安將會有所為,有所不為。在市場領域,平安仍會聚焦國內市場,國際化全球投資和主業擴張的計劃還暫時沒有,有也僅限于研究階段。”任匯川說。
理由是,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人均收入在增長,人口老齡化、消費升級后,人們對壽命延長之后養老的需求在提升。當前我國人均保險密度、深度距離全世界只有一半的水平。
“說小一點,中國市場這塊蛋糕很大,平安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說大一點,平安越大越要穩健,資產大了就不能去博了。”任匯川說。
獨特的金融全牌照
中國平安的綜合金融模式,被投資界反復研究,也被不少金融機構競相模仿,但皆感嘆難學到精髓。
在“互聯網+”時代,平安綜合金融模式,不是幾張金融牌照加上幾個互聯網銷售平臺就可輕易復制。要探究平安綜合金融真正的獨特之處,或許要將平安的金融子公司,與170萬人力資源、1.66億個人客戶、4.36億互聯網用戶、強大的后臺管理和技術支持結合起來看。
首先,平安有一個強大的主業,讓綜合金融發展之初先有良好客戶基礎。這個主業就是保險,保險讓平安積累了上億的個人客戶。其次,平安擁有綜合金融全牌照,能夠向客戶提供豐富的全產品序列。再次,平安的技術能力對綜合金融形成強有力的支撐。
“以前我們做綜合金融是靠一個個門店、一個個業務員,身上揣著七八種產品給客戶選擇,現在通過互聯網、通過移動智能終端、線上服務,能更方便地把多種產品推送給客戶。”任匯川說。
對平安而言,發展綜合金融降低了管理成本和獲客成本。2017年年報顯示,平安個人業務凈利潤占比66.2%,客均利潤356元。
如果沒有強大的指揮中心和系統管理能力,要將“互聯網+綜合金融”在全國一盤棋地推進,將是無法完成的任務。這也使平安的綜合金融無法被后來者復制。
對平安綜合金融快速推廣秘訣,任匯川用“利益驅動”+“文化推動”、“一橫一縱”來概括。
利益驅動上,“行政手段+考核機制”是基礎。平安每個子公司的工作計劃里,都有綜合金融的任務。“不管是銀、證、保子公司,在年度考核里完成主業的KPI(關鍵績效指標)可能是80%,綜合金融占到20%。”
文化推動上,平安倡導“包容、協作”,鼓勵每個子公司之間深入交流。比如,每個子公司內部都成立了綜合金融部,在一個城市或地區,平安旗下可能有十幾個分支機構,但當地有兩個組織把大家連在一起,一個是個金會(面向個人客戶),第二個是團金會(面向團體客戶)。個人客戶綜合金融委員會地方分會的牽頭人,一般是壽險分公司總經理;對公業務一般由平安銀行分行行長牽頭。通過黨委、團體委員會的力量,平安把當地組織進行橫向連接,形成“一橫一縱”的管理方式,推動綜合金融落地。
平安綜合金融能有效實踐的一個重要法則是,對每個子公司保持了高度控股。任匯川稱,“我們現在26個子公司,大部分是自己創辦的,避免子公司和子公司之間協作時,發生利益沖突。”
安信證券研究中心副總經理趙湘懷深入研究平安多年,認為平安是戰略驅動型公司。他對平安的戰略能力極為稱道:“平安是一家代表未來的公司。”外界看到平安今天的樣子,可能是五年甚至十年前布下的局,而平安今天做的事情,可能要在五年之后才能看到“果”。
用馬明哲的話描述,平安戰略特點有“三多”:一是“多幾步”,猶如下棋要看五步,平安戰略也要多看幾步;二是“多團隊”,不同專業用不同的人;三是“多平臺”,平安正在向全行業開放它的金融科技能力,以打造開放式的金融科技服務平臺。
新十年,新愿景
最近幾年,中國平安變了。
2017年12月,平安基于“人工智能+大數據流感預測”技術,在重慶提前預警了流感來襲。
在醫療領域,過去醫生診斷靠人工拍片,誤診率不低。平安開發出AI智能讀片技術,能將肺結節、胃癌切片、糖尿病等疾病的診斷準確度提高到90%以上。
平安的人臉識別技術正在深圳機場使用,人臉識別的結果與公安系統罪犯信息自動匹配并預警。國際權威人臉識別數據庫LFW公布,平安的人臉識別技術99.84%的準確度在該數據庫中位列第一……
據中國平安董秘、集團新聞發言人盛瑞生介紹,這些前沿科技,均來自平安旗下的科技子公司。過去10年,平安每年都拿出1%的營業收入投向科技研發。目前平安在金融、醫療專利申請數超過3000項,在中國金融機構中排第一、在全球金融機構中排第二。
站在第四個十年的開局,平安正在發生變化:它越來越不像一家金融集團,越來越像一家科技公司;它從經營風格最保守的金融保險行業,走向了時代最前沿的科技行業。
談到平安新十年的愿景,盛瑞生表示,三十年來,平安從河東走到了河西,也就是從傳統金融走向“金融+科技”的雙驅動,平安的愿景是“國際領先的科技型個人金融生活服務提供商”。
“公司未來究竟會變成什么樣呢?董事長馬明哲經常講一句話,他說中國要實現中國夢、偉大復興,要走到世界前列,這過程中一定會有一批偉大企業出現,和這個國家一起實現中國夢。他希望平安能夠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一個重要角色。”盛瑞生說。
“平安很難對自己市值做預測,但在財富500強或者福布斯上市公司全球2000強里,以平安的發展勢頭、利潤的穩健增長、資產規模的增長以及營利能力的增長,我們仍有機會不斷往前。”盛瑞生表示。
23:55 | 寧德時代正式通過港交所聆訊 或成... |
23:55 | 5087家A股公司2024年研發支出總額... |
23:55 | 金杯汽車:爭取早日實現可分配利潤... |
23:55 | 電商巨頭競逐即時零售賽道 行業整... |
23:55 | “廣發鄉村振興專區”交易突破1億... |
23:54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54 | 6家畜牧業上市公司一季度同比扭虧 |
23:54 | AI算力需求驅動A股光通信板塊業績... |
23:54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54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54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54 | 公司零距離?新經濟 新動能 | 復宏...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