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萬晨曦
在AI技術不斷滲透的背景下,A股光通信板塊2024年業績呈現出整體向好的態勢,特別是光模塊細分賽道,相關公司去年業績更為亮眼。
東方財富Choice金融終端數據統計,A股光通信板塊59家企業中,超半數企業2024年業績向好。其中,24家企業實現凈利潤增長,7家企業實現扭虧,3家企業實現減虧。光模塊企業中,成都新易盛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易盛”)、武漢聯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特科技”)、中際旭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際旭創”)去年凈利潤同比增幅均超100%。
“AI快速演進帶動算力需求呈井噴式增長,作為數據中心內部及數據中心間互聯互通的關鍵支撐,高速、穩定的光通信網絡成為剛需,這直接驅動光模塊等核心產品的市場需求。”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光通信板塊業績普遍增長
從個股業績表現來看,2024年,中際旭創營業收入238.62億元,同比增長122.64%,歸母凈利潤51.71億元,同比增長137.93%;新易盛營業收入86.47億元,同比增長179.15%,歸母凈利潤28.38億元,同比增長312.26%;聯特科技營業收入8.91億元,同比增長47.11%,歸母凈利潤9295.26萬元,同比增長250.99%。
對于業績增長的原因,聯特科技在年報中提到,業績增長主要得益于人工智能AI技術的發展和算力需求的爆發,帶動了數據中心算力設備需求的激增,公司高速率光模塊訂單量實現較大提升。
智參智庫特聘專家袁博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光模塊市場競爭相對集中,400G光模塊已經實現了自主生產并在數據中心、云計算等領域廣泛應用。800G產品在2024年下半年逐漸上量,成為頭部公司業績增長的重要因素。隨著AI算力需求的持續提升,2025年這一增長態勢有望延續。”
“在市場占有率方面,中國光模塊廠商已占據多數席位,與國際企業并駕齊驅,可以說,光模塊細分領域已成為中國在全球通信領域極具競爭力的優勢賽道。伴隨AI算力需求的井噴式增長,中國光模塊企業將加速技術迭代與產能擴張,為整個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帶來廣闊的市場空間。”上海杉達學院數字商法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武于蒙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高端光模塊成布局重點
“為滿足海量數據實時處理與傳輸需求,國內眾多數據中心正加速網絡架構升級,從傳統的低速率傳輸向高速互聯轉型,這顯著提升了市場對高端光模塊的需求。”中國數實融合50人論壇智庫專家洪勇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薩摩耶云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認為,5G網絡的深度覆蓋以及光纖網絡建設的持續推進,將顯著提升800G、1.6T等高端光模塊需求。
面對這一趨勢,企業紛紛加大研發投入,布局高端光模塊賽道以搶占市場先機。中際旭創2024年研發費用達12.44億元,同比增長68.26%,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中際旭創正在預研3.2T光模塊,技術路線包括硅光方案和傳統的EML方案,并計劃進一步加大硅光模塊在800G、1.6T等產品上的市場導入和出貨比例。
華工科技產業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研發費用為8.78億元,已連續三年實現增長。公司董事長馬新強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800G自研硅光LPO模塊即將批量出貨,1.6T自研硅光模塊已開始送樣,并且率先推出適配下一代AI訓練集群的CPO超算光引擎、3.2T模塊解決方案。
武漢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2024年研發費用為7.13億元,同比增長27.41%,公司將建設高端光電子硅光芯片器件的研發與產業基地,重點開展基于VCSEL硅光集成芯片與EML技術方案的800G、1.6T、3.2T光模塊研發及量產。
北京科方得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研究負責人張新原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隨著1.6T、3.2T高端光模塊研發提速、硅光技術成本優化,以及CPO、LPO等封裝技術逐步成熟,AI與光通信的深度融合將催生更多創新應用場景。從智能醫療領域的遠程精準手術,到智能交通中的自動駕駛調度等前沿領域,二者融合將持續為數字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23:55 | 寧德時代正式通過港交所聆訊 或成... |
23:55 | 5087家A股公司2024年研發支出總額... |
23:55 | 金杯汽車:爭取早日實現可分配利潤... |
23:55 | 電商巨頭競逐即時零售賽道 行業整... |
23:55 | “廣發鄉村振興專區”交易突破1億... |
23:54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54 | 6家畜牧業上市公司一季度同比扭虧 |
23:54 | AI算力需求驅動A股光通信板塊業績... |
23:54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54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54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54 | 公司零距離?新經濟 新動能 | 復宏...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