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春蓮 見習記者 張曉玉
《證券日報》記者從公司獲悉,4月24日,紫光國微(002049)就公司2021年年度報告舉辦投資者線上溝通交流會。根據年報,紫光國微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53.42億元,同比增長63.35%;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9.54億元,同比增長142.28%。
紫光國微高級副總裁喬志城在上述溝通交流會中表示:“凈利潤增速高于收入增速是基于扎實的產業、核心競爭能力和企業管理基礎,公司更大比例的收入和利潤來源于芯片設計主業。”
全球半導體產品需求旺盛
特種集成電路營收翻倍
受全球半導體產品需求旺盛影響,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2021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為10458.3億元,同比增長18.2%。
紫光國微兩大核心主營業務為特種集成電路、智能安全芯片兩大核心主營業務,受益集成電路行業下游需求旺盛,紫光國微集成電路2021年銷量達到30.56億顆,同比增長32.20%。
具體來看,紫光國微集成電路去年實現營業收入50.28億元,同比增長65.04%,毛利率為61.97%,較去年提高7.14個百分比;電子元器件產品收入2.71億元,同比增長37.60%,毛利率為20.82%,較去年提高1.07個百分比;其他收入4289.72萬元,同比增長61.36%。
分產品來看,紫光國微2021年特種集成電路和智能安全芯片營收分別貢獻33.64億元、16.64億元,同比增長101.08%、22.11%;毛利率分別為77.20%、31.17%。其中,智能安全芯片毛利率較去年提高6.34個百分點。
喬志城表示:“智能安全芯片業務盈利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半導體行業供應緊張,全產業鏈價格上漲,公司享受到價量紅利;另一方面,來自自身產品升級優化,高科技含量和經濟附加值產品占比提升。未來仍然有進一步提升空間,目前也看到毛利率提升的趨勢。2022年,公司將繼續深耕安全芯片優勢領域,拓展包括車載芯片等領域在內的新賽道。”
紫光國微2021年除了營收和凈利潤創新高外,公司研發投入也較去年有大幅增加。公告顯示,2021年公司研發投入為8.66億元,同比增長43.42%,占營業收入比例為16.21%。
對于研發投入的增長,紫光國微董事會秘書杜林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我們2020年整個研發投入是6億元,去年有43%的增速,去年的資本化比例下降明顯,費用化的金額同比增加較大。主要是用于正常的新產品開發和老產品升級迭代。隨著經營規模的擴大,公司研發人員也有一定增長,另外,整體人員薪酬水平也有提高。”
一季度業績再預喜
多家機構給與“買入”評級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自2021年業績披露后,多家機構針對紫光國微給出“買入”或“增持”評級。安信證券在其研究報告中認為,公司不斷通過“拓品類+拓下游”方式持續開拓自身能力邊界,智能安全芯片業務正迎來邊際改善,疊加在其余高端芯片及車載芯片領域的持續突破,長期發展動力充足。
國盛證券表示,公司未來發展主要來自國微電子的特種芯片高速增長、同芯微在國家治理數字化領域攻城略地。平安證券表示,考慮信息化和國產化背景下公司特種IC出貨超預期,智能卡業務盈利提升。
中鋼經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胡麒牧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集成電路產業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性產業,《‘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中將集成電路產業作為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的戰略性前瞻性領域,要求補齊技術短板、強化技術供給、搶先布局前沿技術融合創新。預計未來陸續會出臺扶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政策,集成電路的市場前景是巨大的。”
值得一提的是,紫光國微日前還披露了2022年一季度業績預告。公司預計2022年第一季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1億元-5.5億元,同比增長57.54%-69.90%。
當前集成電路行業下游需求旺盛,公司如何保持產能?杜林虎表示:“公司特種集成電路業務所處行業在規模增長、國產化率提升及信息化比重提高等因素的共同影響下,近年來保持高速增長,發展空間很大。去年由于需求快速增長,產能成為瓶頸,公司積極協調內外部資源,努力保證訂單交付。目前在產業鏈上下游的共同努力下,產能已經有大幅提升,今年將繼續爭取外部產能的更多支持。公司去年年底新增測試產線場地,進一步擴充自有測試產能,今年二季度能夠完全釋放,預計基本可以滿足今年的客戶需求。”
(編輯 孫倩)
00:10 | 百貨行業上市公司加快轉型步伐 多... |
00:10 | 萬科再獲大股東支持 深鐵集團提供1... |
00:10 | 電動化賦能主業 浙江鼎力構建高空... |
00:10 | 吉利汽車:戰略整合與多元布局雙輪... |
00:10 | 阿里巴巴發布2025財年第四季度財報... |
00:05 | 專項債助力土地收儲提速 進一步穩... |
00:05 | 算力服務市場熱度攀升 上市公司頻... |
00:05 | 退市新規的威力正在顯現 |
00:05 | 2025年全球電動車銷量或超2000萬輛... |
00:05 | “政策+技術”雙輪驅動 上市公司加... |
00:05 | 株冶集團:資產重組激活全產業鏈 ... |
00:05 | 一季度券商債券承銷榜單揭曉 科創...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