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創板漸行漸近,投資者“打新”熱情正被激發。除戰略配售基金外,公私募基金紛紛推出參與網下發行的科創板打新策略基金。從目前主打的產品類型看,基金公司一般將科創板打新與固收、量化對沖等策略進行疊加,或者將現有基金進行改造和重新定位,或者推出全新產品。
公私募火速布局
根據科創板發行相關文件,機構主要可通過“戰略配售”和“網下配售”兩種方式參與科創板打新。
戰略配售優先級高于網下配售,并且戰略投資者數量遠少于網下投資者。因此,市場普遍預計,參與戰略配售的獲配比例將總體高于網下配售。在此前發行的首批7只科創主題基金中,工銀瑞信科技創新采取3年封閉運作形式,可參與戰略配售。后續還有多只科創主題3年封閉運作基金處于待批進程中。
上海一家公募基金公司產品部人士分析,參與戰略配售面臨至少12個月鎖定期,且根據新股發行數量不同,戰略配售投資者數目也有相應限制,同一基金管理人僅能以其管理的1只證券投資基金參與戰略配售。參與網下配售沒有鎖定期,雖然競爭者眾多,但相對更靈活。因此,多家公私募基金公司紛紛推出參與網下配售的科創板打新策略基金。
華泰柏瑞量化投資部人士表示,科創板網下配售機制向機構投資者傾斜,網下初始發行比例從60%-70%上升至70%-80%;向網上回撥比例顯著降低,最高回撥比例從40%下降到10%;優先向公募產品、社?;?、養老金、企業年金基金和保險資金配售比例從不低于40%上調至50%。在此規則下,公募基金獲配比例將得到更大保證。公司將在旗下量化對沖穩健收益定期開放混合型基金中加入科創板打新策略,以期達到更好的收益增強效果。
私募基金對于科創板打新機會同樣志在必得。私募基金管理人需達到管理總規模連續2個季度10億元以上,且管理的產品中至少有1只存續期2年以上的產品,申請注冊的私募基金產品規模應為6000萬元以上,才可參與科創板網下打新。因此,符合要求的私募基金約300家。一些符合條件的私募基金已快速成立多只產品。
打新基金掀起小熱潮
從來自銷售渠道的信息可看出,多家基金公司正將旗下原先規模偏小的基金進行轉型,在渠道進行推廣。另外一些公募基金公司透露,正在與客戶進行對接洽談,如有意向客戶,也可能采取類似動作。一時間,此類科創板打新基金策略產品掀起一波推廣小熱潮。
除渠道端個人投資者外,券商資管、財務公司、私募等諸多機構客戶也會借道公募基金參與科創板打新。在此背景下,規模偏小的迷你基金近期又成為緊俏殼資源。因個人投資者無法參加科創板網下詢價,一些參與傳統打新的網下個人投資者,也會繞道與擁有打新資質的私募基金合作。
國金證券研究報告指出,銀行理財資金目前無法直接參與科創板打新。按照有關規定,銀行以及即將推出的銀行理財子公司均不是符合注冊標準的網下投資者,無法直接參與科創板網下打新。并且,銀行及銀行理財子公司也暫未被列入戰略配售對象名單,無法直接參與戰略配售。不過,銀行理財資金雖然不能直接參與科創板打新,卻可間接通過投資公募或私募基金,以戰略配售或網下配售方式參與科創板打新。
此外,為求得打新收益率的最優解,基金公司會適當控制打新基金規模。1只打新疊加量化對沖策略的基金規模在1-2億元能取得最優回報。為保持規模穩定性,一些基金公司會采取定期開放形式來保證。
打新收益待驗證
實際上,除以打新作為主要策略的基金外,其他諸多偏股型基金經理在交流中也表示,會積極參與科創板打新,作為增強收益策略。在他們看來,相對于科創板公司上市后的二級市場交易,打新收益確定性相對更高。
不過,由于發行頻率和規模、獲配中簽率、上市后漲幅等影響打新收益率的關鍵要素仍存在不確定性,業內人士目前對于科創板打新潛在收益還只能作粗略的預估。
一位公募基金研究人士測算,以下半年發行500億元規模為假設條件,在扣除戰略配售部分后,預期網下配售比例會在發行規模的50%左右,相對于傳統打新而言,科創板網下獲配比例能有較大提升空間。
這位人士進一步指出,從目前市場對科創板打新的熱情度看,參與打新基金數量可能會相應增加,攤薄中簽率水平。不過,科創板回撥比例降低,網下實際發行比例增加,這一因素或許可抵消參與者增多的影響。
有私募基金人士說,科創板采用向網下投資者詢價的方式確定發行價格,不受“23倍市盈率”限制,這可能導致上市后的漲幅空間縮窄。并且,科創板新股上市5日內不設漲跌幅限制,收益波動性增大,給資金退出回報率帶來不確定性。
07:12 | 國科恒泰2024年度暨2025年第一季度... |
23:27 | 新能源車企宜從三維度構建技術護城... |
23:27 | 雷沃智慧農業智能拖拉機制造基地正... |
23:27 | “產學研”融合發展 推動廣東商業... |
23:27 | 年內15部潛力大片待映 暑期檔、國... |
23:27 | 大中礦業“鐵礦+鋰礦”雙輪驅動格... |
23:26 | 河北銀行股權拍賣屢屢遇冷 |
23:26 | 年內超1900只公募產品變更基金經理 |
23:26 | 強化業績比較基準約束 推動公募行... |
23:26 | 年內險企“補血”規模超530億元 |
23:26 | 中小銀行改革化險提速 多家村鎮銀... |
23:26 | “硬本領”“軟實力”已成中國品牌...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