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全國兩會代表委員日前表示,注冊制改革是資本市場改革“牛鼻子”工程,經過科創板、創業板試點后,穩步推進全市場注冊制改革是“十四五”時期資本市場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他們建議,做好注冊制試點總結評估和改進優化,強化市場主體責任,抓緊完善相關配套規則,盡快實現全市場實行注冊制。
改革穩步推進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升
“注冊制增加了A股市場的股票供給,監管部門也在強調退市機制的完善,有進有出,讓整個資本市場更加健康地流動起來。”全國政協委員、中信集團總經理奚國華表示,注冊制改革穩步推進,保持了制度的連續性,穩定了市場各方預期,進一步提升了股權融資市場化水平。
奚國華建議,監管機構應堅持“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的市場化監管思路,加快推行全市場注冊制。
上交所數據顯示,2020年科創板新增上市公司145家,募集資金2226.22億元,科創板融資額超過主板。深交所數據顯示,2020年8月24日創業板注冊制首批企業上市以來,市場總體平穩,主要制度規則和技術系統運行順暢。
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表示,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等措施落地,極大地豐富了科技企業、創新創業企業融資渠道,推動資本市場在促進科技企業做優做強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真正還權于市場
“應當看到,注冊制試點時間不長,有關制度安排尚未經歷市場周期和監管閉環的檢驗,有的新制度、新辦法仍需磨合優化,實踐一段時間后需要對注冊制試點進行評估和改進,總結推廣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為全面推進注冊制改革創造條件。”全國政協委員、證監會原主席肖鋼表示,注冊制改革關鍵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要堅持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真正還權于市場,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證監會原主席尚福林認為,真實披露信息,投資者才有可能根據發行人的真實情況和自身的風險偏好做出價值判斷和投資選擇,才能有效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保證發行人信息披露真實性,是注冊制改革的關鍵環節,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尚福林說,一是發行人是信息披露第一責任人,要提高信息披露的針對性、有效性、可讀性。二是要壓實中介機構核查驗證和專業把關責任。三是要培育合格投資者,使其能夠自主判斷投資價值,做出投資決策。四是交易所和監管部門要做好審核注冊,把住入口關。同時,要通過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規則并嚴格執行,以保證信息披露的真實性,真正做到“不做假賬”。依法依規對信息造假等失信行為加大處罰力度、嚴加懲處,不斷夯實信用基礎,促進我國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普華永道中天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張國俊表示,注冊制有更嚴格的事中事后監管措施,處罰力度也更為嚴格。資本市場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中介機構必須對審計項目從嚴把關。
全國人大代表、天衡會計師事務所首席合伙人余瑞玉認為,要強化中介機構“把關人”角色,對中介機構故意和過失情形下分別應承擔的責任進行相應區分。
完善配套制度優化市場生態
全國兩會代表委員認為,推進注冊制改革還需進一步完善配套制度,優化資本市場生態。
全國政協委員、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表示,“十四五”期間著力推進注冊制改革,需增強對企業上市的包容性和支持力度,持續帶動發行承銷、交易、持續監管、投資者保護等各環節關鍵制度創新。以市場化定價制度吸引更多優質公司上市,進一步優化資本市場發行生態,加快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
全國人大代表、圣湘生物董事長戴立忠建議,科創板在服務實體經濟過程中進一步強化科技屬性,支持更多硬科技企業上市。進一步完善發行定價機制與監督機制,營造更為良好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環境。
為穩步推進注冊制改革,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全國人大代表、深圳證券交易所理事長王建軍表示,有必要深化落實民事賠償責任優先原則,構建與注冊制改革相適應的證券罰沒款賠先罰后機制。
針對落實“零容忍”方針,肖鋼表示,從過往打擊違法違規行為的經驗看,對案件的查處要加強對大股東、實際控制人、董監高等“關鍵少數”違法責任追究力度,加大對有關中介機構違法責任的處罰,要有立體式追責機制,把行政處罰、市場禁入、重大違法強制退市以及民事賠償、刑事追責等手段結合起來,形成對違法行為“零容忍”的全方位體系。
00:09 | 電競賽事持續火熱 產業鏈加速破圈 |
00:09 | 4月份乘用車市場零售同比增長14.5%... |
00:09 | 控股股東積極包攬定增 助推上市公... |
00:09 | 技術驅動、政策引領、市場響應 換... |
00:09 | 股權信托新規落地首月:三單創新項... |
00:09 | 創新藥賽道景氣度有望延續——專訪... |
00:09 | 在小紅書“種草”:銀行定義零售業... |
00:09 | 上市公司一季報展現經濟勇毅前行 |
00:09 | 三個不確定性讓美聯儲進退維谷 |
00:09 | 未盈利上市公司緣何堅持研發“上強... |
00:09 | 發揮好并購重組的關鍵作用 |
00:04 | 期貨業兩大新規有望年內落地 行業...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