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曉璐
“公司財務造假1個多億,賠了三個多億的真金白銀。這就是在資本市場違法的成本。”近日,在最高人民法院舉辦的2021年全國兩會《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系列解讀全媒體直播訪談第二場活動上,最高法審判委員會副部級專職委員劉貴祥以某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案為例來說明,“在資本市場撒謊的成本還是很高的。”
《證券日報》記者據證監會網站不完全統計,截至3月10日,自去年以來,證監會和地方證監局開出32張財務造假罰單。另外,因觸犯違規披露重要信息罪,去年2家上市公司的10名前高管收到刑事判決書。
市場人士認為,打擊財務造假等資本市場違法違規行為,關鍵是“追首惡”、壓實中介機構責任,精準打擊要不枉不縱。目前,資本市場立體化追責體系的威力逐漸顯現,為打造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
立體追責體系顯威
去年3月1日實施的新證券法,大幅提高資本市場違法成本,提高針對欺詐發行、虛假陳述、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等證券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去年7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證券糾紛代表人訴訟若干問題的規定》,證監會和投服中心發布特別代表人訴訟配套規則,證券集體訴訟制度落地。
今年3月1日實施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大幅提高欺詐發行、信息披露造假等犯罪的刑罰力度,強化對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等“關鍵少數”的刑事責任追究,并且壓實保薦人等中介機構的“看門人”職責。
“隨著立法的完善,資本市場財務造假等違法違規犯罪行為的成本顯著提高,行政執法、民事追償和刑事懲戒相互銜接的立體追責體系已經形成,這是維護資本市場誠信秩序的內在要求,也是造假者必須付出的代價。”劉貴祥表示。
從去年以來,資本市場財務造假等違法違規行為的立體追責體系效力得到進一步發揮。
從行政處罰角度來看,《證券日報》記者據證監會網站不完全統計,截至3月10日,自去年以來,證監會開出32張財務造假罰單,涉及33家公司(含非上市公司)。另外,證監會公布的2020年證監稽查20起典型違法案例中,6起為財務造假案。
民事追償方面來看,去年年底,杭州中院已經對五洋債欺詐發行案進行一審判決,此案是證券糾紛領域全國首例適用代表人訴訟制度審理的案件。此外,南京中院、上海金融法院、廣州中院也開始采用代表人訴訟對財務造假案件進行審理。
刑事追責方面,據證監會網站,去年,證監會向公安機關移送及通報案件線索116件,同比增長一倍,打擊力度持續強化。
另外,《證券日報》記者據裁判文書網獲悉,因指使或實施財務造假,去年,來自2家上市公司的10名時任高管收到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的刑事判決書。與此同時,2家上市公司也面臨著股民巨額索賠。
“對于嚴重侵害資本市場的違法行為,必須動用刑法,以刑罰這種最為嚴厲的懲罰方式予以規制,對犯罪人予以教育。”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肖中華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說民事責任側重于從正面角度維護公平正義,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主要從側面懲治破壞公平正義的行為,行政責任對應相對輕微的違法行為,刑事責任則對應相對嚴重的違法行為。“只有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規制體系相互銜接、完備,才能在法治層面上將資本市場治理出成效。”
“追首惡”精準打擊
“上市公司實施財務造假違法違規行為,都是在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以及核心高管人員的操縱下實施的。只有進行精準打擊,才能從根本上遏制財務造假行為。因此,在審判工作中,人民法院更加重視‘追首惡’,讓真正做壞事的人直接承擔責任。”劉貴祥表示,
“最近,大股東、實控人被采取強制措施的有所增加。”近日,一位具有多年從業經驗的證券律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證券日報》記者據上市公司公告梳理,自去年以來,8家上市公司高管(包括財務總監、副總經理、總經理、董事長和實控人等)涉嫌資本市場違法違規,被公安機關采取強制措施或實施逮捕。其中,某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因涉嫌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被公安機關采取強制措施。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湯欣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精準打擊的意義同時包含不枉不縱兩個方面,既不放縱違法、違規行為,也不任意擴大打擊面,讓責任主體心服口服。
此外,“在防范和抑制財務造假方面,發揮好‘看門人’的作用至關重要。”劉貴祥表示,近年來,有一些證券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在履行“看門人”職責的時候“打瞌睡”,甚至迎合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需求,配合進行造假活動,不僅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也因此承受了極為嚴重的后果。同時,在有些財務造假案件中,中介機構對企業的財務造假活動,因為核查手段等限制沒有發現,在這種情況下,也強調責任追究的過罰相當,責任與過錯相一致,而不是采取“一刀切”,不問過錯程度一律承擔全部連帶責任。
據證監會網站,去年證監會新增中介機構違法立案案件15起,其中涉及審計機構9家,證券公司2家,評估公司1家。市場人士認為,未來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案件中,中介機構被判承擔連帶賠償或補充賠償責任的會越來越多。
據《證券日報》記者梳理,近年來,多家中介機構在上市公司虛假陳述案中被判承擔連帶責任。如上述五洋債欺詐發行案中,德邦證券、大信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上海市錦天城律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被判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或部分范圍內承擔連帶責任。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郭靂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零容忍”的執法理念要取得預期效果,非常重要的是努力實現精準打擊,做到罰當其責。關鍵是抓住“關鍵少數”、嚴格“看門人”責任。“管控好公司控股股東、實控人、董監高等‘關鍵少數’群體,對于防止和抑制欺詐發行、財務造假等至關重要。針對保薦人、律師、會計師等‘看門人’,要根據其實際作用和責任,具體落實約束機制。”
“需要注意的是,在懲惡汰劣的同時,也有必要弘揚市場正氣、鼓勵先進,根據監管對象的不同表現采取差異化監管措施。”郭靂如是說。
(編輯 張明富 喬川川)
09:09 | 明略科技副總裁譚北平:深耕超圖多... |
23:46 | 南京化纖重大資產重組草案出爐 主... |
23:46 | 杰克股份:全力推進智能高端產品研... |
23:46 | 風范股份錨定海外市場 多元化布局... |
23:46 | 閏土股份穩固業務基本盤 不斷強化... |
23:46 | 政策持續落地企業加碼研發 腦機接... |
23:46 | 推進國際化戰略 沃爾核材擬赴港上... |
23:46 | 小羽毛撬動大市場:羽毛球產業如何... |
23:46 | 打好“三張牌” 促羽毛球產業健康... |
23:46 | 房企債務處置進程提速 行業邁向發... |
23:46 | 佰仁醫療董事長金磊:堅持原研創新... |
23:40 | 一季度41家財險公司車均保費環比下...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