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彭妍
今年以來,銀行發行主題理財產品的速度正在加快,這些主題理財產品投資方向與近期政策重點扶持行業領域息息相關。
近日,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首發熱銷主題理財產品,產品投資方向主要圍繞當下熱點話題,例如綠色金融、“雙碳”、專精特新企業以及新型城鎮化建設等。
中國銀行研究院博士后杜陽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主題理財產品的推出是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水平的重要手段。當前,綠色金融、專精特新以及新型城鎮化建設領域存在巨大的融資需求,僅依靠傳統信貸方式仍顯不足,金融支持的可持續性也有待提升,需要依靠更加多元化的融資方式助力相關行業發展。主題理財產品的推出,可以將資金積極投向符合國家戰略和產業政策的領域,有效提升金融服務的戰略定位,在滿足居民資產保值增值需求的同時,助力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實施以及宏觀經濟的穩健發展。
銀行發力布局主題理財產品
6月2日,銀保監會官網發布的信息顯示,為引導銀行業保險業發展綠色金融,更好助力污染防治攻堅,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銀保監會近日印發《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以下簡稱《指引》)。《指引》要求銀行保險機構應將環境、社會、治理(ESG)要求納入管理流程和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強化環境、社會、治理信息披露和與利益相關者的交流互動,完善相關政策制度和流程管理。
自從“碳中和”“碳達峰”目標提出以來,我國銀行業的綠色金融業務高速增長。銀行理財也將目光投向這一藍海領域,進一步豐富理財產品體系布局。記者從某國有大行手機銀行App了解到,該行近期推出了多款主題理財產品,這幾只產品主要圍繞“綠色金融”和“碳”主題。其中一款名為“中銀理財—低碳優享固收增強”的理財產品,其投資周期為1128天,業績比較基準為5.55%。上述產品檔案顯示,該產品的投資策略是根據經濟周期及市場走勢變化,圍繞“碳中和”“碳達峰”國家戰略,充分把握低碳、環保等綠色主題資產投資機遇。另一款名為“(中國綠色發展)匯華理財—匯裕36月封閉”的理財產品,其投資周期為1100天,業績比較基準為5.5%。
除此之外,銀行理財子公司還加速布局ESG理財市場。據中國理財網數據統計發現,截至6月16日,銀行理財產品名稱中含有“ESG”字眼的產品共有113只,發行機構包括銀行和銀行理財子公司。從產品投資性質來看,目前仍以固收類為主。
在政策紅利之下,多家理財公司已在產品方面布局創新型企業。記者以“專精特新”為關鍵詞在中國理財網搜索,截至目前,銀行理財市場共發行了17只“專精特新”主題銀行理財產品。從產品類型看,固定收益類與權益類的“專精特新”主題理財產品各有一只,分別由交銀理財和招銀理財發行,其他15只為混合類產品,均由中銀理財發行。
此外,新型城鎮化也是當下熱門社會話題。記者從部分銀行獲悉,在發力新型城鎮化建設上,部分銀行采用了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支持當地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例如,中銀理財推出一款“新型城鎮化”主題理財產品——新城鎮惠盈固收增強(封閉式)2022年01期,起購金額僅為1元。
盡管這類主題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相對亮眼,但是業績基準不代表最后的收益。
“選擇這類產品要考慮自身的風險偏好、風險承受能力以及產品的時間期限等因素,購買前要認真看說明書。”某銀行客戶經理告訴記者,業績基準只是一個參考,主題理財產品主要是看產品投資方向在今后幾年是否會有很好的發展。
產品設計和風險管理有待提升
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基于政策方向發行專題理財產品,既能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也有助于銀行自身持續擴大在ESG領域的影響力。同時,這類主題普遍成長性好,投資者認可度較高,在銷售推廣層面也更易實現規模突破。
易觀分析金融行業高級分析師蘇筱芮認為,銀行發行主題理財產品,一方面在供給側能夠豐富業務類型,拓展多元化理財產品資源,通過特色化、差異化的產品設計以打造自身在理財市場中的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也能夠通過創新服務觸達到更多終端客戶,既響應了政策號召,同時也為客戶提供了更多理財選擇。
不過,業內人士表示,銀行在積極創新產品和服務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薛洪言認為,銀行理財產品強調穩健性,其底層資產以債權為主,股權為輔。由于債權資產的收益波動較小,主題理財產品很難在產品收益層面與普通理財產品拉開差距。但在產品宣傳時過度凸顯主題屬性,又容易抬高投資者的收益預期,屆時平庸的收益率水平很容易影響投資者體驗,甚至影響理財公司口碑。因此,理財公司需要在產品宣傳時做好投資者預期引導,切忌為擴大募集規模而夸大宣傳或誤導宣傳。
杜陽表示,主題理財產品的問題主要集中于產品設計和風險管理兩個方面。一是在產品設計方面,部分主題理財產品投研體系建設不健全,產品研發能力相對欠缺,針對特定行業的投資研究不夠深入,理財產品的收益性難以保證。二是在風險管理方面,主題理財產品的投資領域相對集中,普適的風控模型難以對其風險水平進行有效監測。
“銀行業需要在以下兩個方面發力:首先是要不斷更新主題理財的投研思維,加強針對特定行業的研究深度,并且形成差異化的投資策略,積極與同業進行溝通交流,借鑒相關基金產品的投研模式,提升主題理財產品的收益水平。其次是要構建與特定行業相匹配的風控模型,通過金融科技等技術手段,解決風險管理過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等難題,有效壓降相關產品的風險水平。”杜陽表示。
12:31 | 傳化集團與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 |
12:12 | 協鑫能科虛擬電廠調節能力突破550M... |
12:11 | 海特高新召開業績說明會:加強研發... |
11:01 | 工銀瑞信基金董事長趙桂才:提高權... |
11:00 | 嵐圖汽車正式登陸中東 |
10:59 | 第二屆電力行業科技創新大會在廣州... |
10:49 | 中金廈門安居REIT擴募獲受理 |
09:58 | 賀普藥業:公司在研新藥的二期臨床... |
09:56 | 直擊同力股份年度股東大會:加速海... |
09:56 | 國芯科技聚焦核心方向 推動AI與量... |
09:55 | 行業景氣度提升驅動高速光模塊需求... |
09:55 | 老牌券商資管總經理人選落定,成飛...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