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春蓮 本報見習記者 許偉
自“雙碳”目標提出以來,ESG(環境、社會與治理)理念愈發受到關注。日前,畢馬威中國環境、社會與管制ESG主管合伙人林偉接受了《證券日報》記者的專訪,就ESG的內涵與監管趨勢進行了分享。
公司治理是ESG戰略基石
在S(社會)領域,應把目光聚焦在以人為本和構建繁榮這兩大維度。林偉表示。前者主要針對雇傭和員工層面,主要是企業本身以及供應鏈合作伙伴的員工隊伍。一方面,涉及就業的公平性,員工的包容性、多樣性;另一方面,涉及生產過程當中的健康與安全的考量以及企業給予員工的培訓和發展機會。“而構建繁榮,需要我們關注企業本身的經濟效益,就是企業它能不能造血,如果現在不能,未來能不能?企業的經濟效益,除了賺錢能力以外,它對社會的貢獻是什么?企業對科研創新的投入也是重要的因素。因為這些也是為了未來發展的動力。這是我對S的理解。”
至于G(治理),林偉認為,主要體現在公司治理層面,也體現在公司的道德行為準則,以及公司對長期利益的關注,不是兼顧短期利益,而是看短、中長期利益。
在林偉看來,公司治理是ESG的核心和戰略基石,只有通過強化公司治理,才能從根本上推動環境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持續改善,實現行穩致遠。ESG這三大方面可謂三位一體,不可區分。企業要把ESG的理念植入到企業的戰略,在董事會層面明晰董事會的職責,同時建立起相配套的治理管理架構,以及建立相配套的機制、體制以及系統。
目前,許多企業開始編報ESG報告,在此之前,CSR(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已經具有成熟的披露實踐。如何看待ESG與CSR兩者的關系?
林偉表示,盡管ESG和CSR所覆蓋的范疇和議題有很大的重合度,但是兩者在源起、目的、受眾、和側重上都有所不同,并非簡單的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CSR源自“三重底線”理論,認為企業的行為不僅要考慮經濟底線,還應當考慮社會底線與環境底線,更多體現企業作為社會公民的自主自愿的責任精神,其內容可以較大篇幅的側重在公益事項和社會擔當,在企業品牌宣傳和形象塑造方面發揮作用。ESG源自監管部門的合規要求,強調量化信息的披露和管理層職責,其受眾群體更多的是投資者和監管機構,用于衡量企業在ESG領域的合規性、績效表現和發展的可持續性。
呼吁建立ESG披露規范
隨著公眾意識的覺醒,投資界也開始將ESG理念納入投資框架,并陸續推出了相關的產品。
目前通行的ESG評價體系有哪些?相關的評價指標是否都可以量化?
林偉介紹稱,基于ESG評價,投資者可以通過觀測企業ESG績效,評估其投資行為和企業(投資對象)在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履行社會責任等方面的貢獻。當前全球較為知名的ESG評級機構包括MSCI、道瓊斯、湯森路透、富時羅素、MorningStar等。國內的ESG評級機構起步較晚,當前主要包括商道融綠、社會價值投資聯盟、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和訊CSR測評體系、商道縱橫MQI指引等。
而提到量化指標,林偉表示一個標志性事件就是港交所自2020年7月1日起開始執行的新版的《環境、社會及管治(ESG)報告指引》,港交所ESG指引在環境和社會兩大范疇下12個層面都設置了可量化的KPI數據指標。應當說,ESG強調披露信息的可量化和可衡量。
同時,林偉坦陳,目前并非所有ESG維度都能夠量化考察。目前,港交所在E和S方面有12個層面有量化的指標,但是治理方面比較難量化。比如董事會要有相應的監督責任等等,這些涉及道德的指引,比較難量化一些。
同時,林偉提示稱,雖然全球在ESG投資理念上已經形成較為一致的原則和指引,但在ESG評級體系上,由于評級方法、評價指標、以及基礎數據等維度的不同,同一家公司、同一時期、不同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可能存在很大的差異。
談及A股市場,林偉表示,A股上市公司中的某些企業,特別是高排放行業,監管會就環境方面指標有針對性的披露要求。到目前為止,A股強制性的ESG披露規范還沒有建立,但是他相信這個規范會出臺。
“國際會計準則工會已經宣布成立ISSP,也就是國際可持續標準工作,要把全世界在用的跟氣候、跟可持續發展相關的披露準則結合起來,形成一套國際通用的標準。我國財政部會計司也在積極參與。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要求也會變成我們對A股、對國內上市公司的要求。”林偉如是總結。
(編輯 喬川川)
23:54 | 威高血凈開啟資本市場新征程 募資... |
23:54 | 展鵬科技加速推進雙主業融合 公司... |
23:54 | 直擊貴州茅臺股東大會:以更韌性生... |
23:54 | 華納藥廠:闖出“高端化+全球化”... |
23:54 | 電池能量密度“競賽”日趨白熱化 |
23:54 | AI眼鏡市場“蓄勢待發” 相關產業... |
23:54 | 新能源巨頭加碼布局 電動重卡發展... |
23:54 | 國產操作系統迎突破 華為正式發布... |
23:54 | 抓住歷史機遇期建好鴻蒙新生態 |
23:54 | 商業銀行多措并舉 助力外貿企業穩... |
23:54 | 滬金主力合約多頭連續4個交易日減... |
23:54 | 信貸精準滴灌實體經濟 銀行筑牢資...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