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鄭馨悅
3月29日晚間,其中,安集微電子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安集微電子”)成為上海第二家申請科創板獲受理的公司,進入科創板“候考”名單。公司擬發行股票數量1327.71萬股,輔導機構為申萬宏源。
招股書顯示,安集微電子主營業務為關鍵半導體材料的研發和產業化,公司是目前國內唯一實現集成電路領域高端化學機械拋光液量產的高新技術企業,目前產品包括不同系列的化學機械拋光液和光刻膠去除劑,主要應用于集成電路制造和先進封裝領域。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其擁有授權發明專利190項,覆蓋中國大陸、中國臺灣、美國、新加坡、韓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作為科創板極為重視的半導體業務公司,安集微電子的質地究竟如何呢?
無實際控制人
據悉,安集微電子原為安集有限公司,是外商獨資企業,2016年-2017年,公司在經過一系列股權架構調整的運作后,變更為中外合資企業。
(來源:安集微電子招股說明書)
招股說明書顯示,安集微電子有8名股東,其控股股東為投資控股型公司AnjiCayman,持股比例達56.64%,為境外股東,其余股東則有國家集成電路基金、張江科創、大辰科技、春生三號等,均是來頭不小。
國家集成電路基金持股前三的大股東為國家財政部、國開金融公司、中煙總公司;張江科創是上海張江(集團)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春生三號持股前三的大股東有中興通訊、李永良、常熟開晟股權投資基金有限公司等。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控股股東AnjiCayman在報告期內無實際控制人(股權較為分散),公司現有8名股東之間無關聯關系,且不存在一致行動關系,因此無最終股東控制發行人董事會,報告期內,安集微電子不存在實際控制人。
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A股上市公司中部分企業(如萬科)也存在無實際控制人的狀況,這樣的情況易挑戰公司的治理效率和穩定性,因此在A股IPO審核上相關部門對此會較為注意。
對于公司無實際控制人的情況,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行人士對記者表示,這不會對上市構成實質障礙,監管部門一般只要求對此進行合理的解釋,但該公司控制權的穩定性始終是一隱患。一位法律人士則認為,對小股東/股民來說,大股東利用優勢地位損害小股東利益的可能性變小了。
客戶集中風險
科創板一共設置了五套上市標準,以滿足不同企業的客觀需求,而安集微電子選擇的上市標準為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幣10億元,最近兩年凈利潤均為正且累計凈利潤不低于人民幣5000萬元,或者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幣10億元,最近一年凈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不低于人民幣1億元。
銅及銅阻擋層系列化學機械拋光液是安集微電子最主要的收入來源。財務數據顯示,2016年-2018年,安集微電子營業收入分別為1.97億元、2.32億元和2.48億元;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為3709.85萬元、3973.91萬元和4496.24萬元,公司經營業績在穩定上升。
(來源:輔導工作總結報告)
《證券日報》記者還注意到,安集微電子在這三年的綜合毛利率分別為55.61%、55.58%和51.10%。而天風證券列出的其行業同水平公司上海新陽和江豐電子,毛利率水平僅在30%-40%之間。
有媒體報道稱,安集微電子是國內唯一一家在電子化學品細分領域打破了國外半導體巨頭企業,成為英特爾、三星、臺積電、中芯國際等集成電路制造廠公認的中國集成電路材料唯一供應商。
不過,安集微電子的客戶集中度風險也不容小覷。
2016年-2018年,安集微電子向前五名客戶合計的銷售額占當期銷售總額的比例分別為92.70%、90.01%、84.03%,其中向中芯國際下屬子公司的銷售收入占比分別為66.37%、66.23%、59.70%。安集微電子在招股書中表示,公司銷售較為集中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和國內集成電路制造行業集中度較高等,且公司前五名客戶中芯國際、臺積電、長江存儲、華潤微電子、華虹宏力均為全球或國內領先的集成電器制造廠商。
知名互聯網學者、上海社科院互聯網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易曾向記者表示,一家依賴于某個或幾個客戶的公司,不能說是優秀的上市公司。
由此可見,安集微電子在分散控制權穩定性和客戶集中度等風險上,還有努力的空間。
據了解,安集微電子擬募集資金投入以下項目:安集微電子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CMP拋光液生產線擴建項目;安集集成電路材料基地項目;安集微電子集成電路材料研發中心建設項目;安集微電子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信息系統升級項目等。
23:51 | 交通銀行河南省分行:以金融創新活... |
23:51 | 愛爾眼科:持續推進“1+8+N”戰略 |
23:51 | 天府文旅持續關注產業鏈優質資源 |
23:51 | 金博股份:不懼市場波動 經營要有... |
23:51 | 通威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光伏... |
23:51 | 公牛集團傳統業務根基穩 新能源賽... |
23:51 | 松原安全再獲知名汽車制造商項目定... |
23:51 | “中式養生水”成飲料市場新風尚 ... |
23:51 | 重慶上市公司以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 |
23:51 | AI浪潮推動 數據中心互聯應用愈發... |
23:51 | 康平科技擬1.98億元收購搜鹿電子 ... |
23:50 | 年內475家私募基金管理人“離場”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