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會研發投入十年增長1.7倍,位居世界第二;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十年上升22位,是全球唯一持續快速上升的國家……過去十年,中國的科技創新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在這份成績單的背后,中國經濟的中流砥柱——上市公司群體在資本“活水”的精準灌溉下,科技創新結出了累累碩果:企業規模和實力迅速壯大,科技產品落地走向市場,研發強度不斷加碼,人才加速涌入,創造力極大激活。
中上協數據顯示,2021年,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研發投入金額合計約1.31萬億元,同比增長23.53%;高強度的研發投入結出一系列創新成果,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的專利數量從2020年末的122.7萬件增加至2021年的145萬件,增加了18%。一大批“硬科技”、“三創四新”、“專精特新”企業快速成長。
當下,科技、產業、金融相互塑造、良性循環的格局正在形成。資本市場搭臺,科技、產業、金融唱戲,將過去科技和金融的弱聯系變成了現在的強耦合。隨著資本市場不斷深化改革,促進創新資本形成的機制不斷強化,將進一步賦能科技創新,助力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資本“活水”源源不斷
在寧德時代的生產車間里,忙碌的有軌穿梭小車(RGV)按照設定的軌道自動搬運材料,放入不同的設備中,被大眾、寶馬、奔馳爭搶的電芯就在這里生產出來。美的集團的“燈塔工廠”里,智慧物流無人運輸小車平穩運行、輕松避障,分秒躍動的中樞數據大屏精確實時把脈家電生產制造過程中的健康狀態。比亞迪5G創新工廠里,員工佩戴AR頭盔指導生產,工業視覺取代“人眼+人腦”,工廠管理效率提升20%,生產效率提升15%,車標錯漏貼率降為0……放眼當下,科技正為各行各業賦能,成為企業提質增效、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然而,對企業來說,科技創新意味著技術迭代要快、資金消耗很大、產業化風險較高,這些都考驗企業的資金實力和技術積累。資本市場在這些方面展示了獨特的優勢:一方面能為企業提供直接融資的渠道,另一方面能以自身的包容性,擔負起企業的試錯成本。在資本市場豐沃的土壤里,一大批“硬科技”、“三創四新”、“專精特新”企業正快速成長。
2.3萬億元——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A股市場IPO總金額。在資本“活水”的澆灌下,上市公司拔節生長。目前,中國股票市場穩居全球第二,上市公司數量突破4800家。6.16萬億元——這是近十年A股上市公司的研發支出總金額。資本市場推動著資金向創新領域涌動,為上市公司進行科技創新“添了一把火”。
在這里,創新種子逐漸孵化成創新項目;創新火苗越燒越旺,形成燎原之勢;一個個離散的點,在資本市場無形的手的牽引下,串起、織網、構建成一個生機盎然的創新生態。“通過資本市場的融資和再融資,我們實現了從產業布局,到構建科研生產能力,再到投資擴產、提升產能等一系列發展計劃,進一步滿足了客戶和市場的需求。”高德紅外董事長黃立表示,自2010年登陸資本市場以來,公司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動力十足。
德方納米董秘何艷艷對記者表示,自2019年IPO上市以來,公司于2020年及2022年創業板注冊制下先后高效完成12億元及32億元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融資,陸續實施曲靖德方一期、二期、三期募投項目。上市以后,公司的產能規模和業務規模都實現了大幅增長。截至今年3月底,公司總資產規模已經突破146億元,公司員工總數接近5000人。
過去十年,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不斷完善,尤其在股票市場上,多個板塊的設立和改革,都進一步釋放了科技創新的活力。截至2022年7月12日,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已達到435家,累計IPO募資額達到6293億元。在這435家上市公司中,新一代信息技術公司占比約37%,生物醫藥公司占比約21%,高端裝備公司占比約17%。
值得一提的是,多元包容的上市標準,讓更多符合國家戰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包括暫未盈利的科技創新公司也可以通過科創板陸續登陸資本市場??苿摪逋瞥龅倪@三年來,艾力斯、邁威生物、拓荊科技、上海誼眾等一大批尚在研發高投入階段的企業,便是憑借此項制度突破順利登陸了資本市場。
對于持續聚焦“三創四新”的創業板,自設立以來,創業板的上市公司數量從首批28家,增加至如今超1100家,累計IPO金額超7200億元。創業板以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支柱,產業結構與A股整體存在明顯區別,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產業、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多個產業有效集聚,也呈現出強大的“吸金”能力:創業板中的戰略新興產業公司IPO募資占板塊總體超50%,再融資募資金額占板塊總體超75%。
加碼科研勤練內功
研發投入是企業不斷增強科技實力和競爭力、持續創造價值的“主引擎”。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支持下,上市公司勤練內功,加碼研發投入,企業的發展動力顯著增強。
何艷艷表示,德方納米始終將研發創新視為保持核心競爭力和市場領先地位的關鍵驅動力,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推動研發團隊建設,通過有效的激勵措施,公司研發團隊的創新能力和積極性大幅提升,研發成果顯著。
何艷艷介紹,自公司2019年上市至今年3月,公司累計投入研發費用達3.65億元。目前,公司共計申請專利207項,已獲授權專利76項。研發投入持續增加,企業的產品競爭力則不斷增強。公司的核心產品磷酸鐵鋰性能不斷提升,產品正不斷迭代。與此同時,公司還成功開發了補鋰劑材料和新型磷酸鹽系正極材料,豐富公司產品種類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
再看高德紅外,黃立介紹,公司上市之初,憑借募集的資金,完成了產業布局,投資建設了現代化的紅外熱成像系統的產業化基地,實現了核心器件國產化投產,構建了完整高端武器系統科研生產能力。2015年,公司通過上市后首次再融資的資金,實現了高科技武器系統產業化項目及公司制冷性探測器及Ⅱ類超晶格產業化項目的全力推動;2020年,公司開展了上市以后的第二次再融資,募集的資金用于提升紅外核心器件的產能及民用標準化模組產能,加快新一代探測器技術平臺的建設工作,進一步擴大公司在紅外行業的核心優勢。
登陸資本市場,企業獲得寶貴的直接融資,持續不斷投入科技研發,大大釋放了科技的第一生產力。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金天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過去十年來,中國資本市場在服務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科創板、北交所等相繼開市,與已有的新三板、創業板等實現錯位發展、互聯互通,無論是具有硬核科技的高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還是相對更早、更小、更新的科技企業都能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下得到相應融資服務。與此同時,對于已經上市的成熟企業,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也在引導企業持續優化資金投向,加快核心技術研發。
分板塊來看,歷經三年淬煉的科創板“硬科技”成色愈加凸顯。2019年至2021年,科創板上市公司的研發投入總額分別為527.4億元、668.5億元及873.3億元,累計研發投入金額超2000億元;平均每家上市公司的研發投入總額分別為1.2億元、1.6億元和2億元,呈現出逐年增長趨勢。截至目前,科創板上市公司總計獲得約8萬件專利,平均每家上市公司的專利數量為200件;其中發明專利數量多達6.5萬件,平均每家上市公司的發明專利數量超過150件。
裝上了“注冊制”引擎的創業板,服務高新技術企業、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動力更強勁。2021年,創業板上市公司研發強度高達4.9%,高于深市整體的3.3%,持續增長的研發投入換來的是科技創新硬實力的增強。目前,創業板擁有與主營相關的核心專利技術13萬余項,近六成公司的產品和技術實現了進口替代,解決一批“卡脖子”技術難題。例如,先導智能生產的卷繞及疊片等鋰電池核心工藝設備,全球市場占有率全球第一,技術水平遠超日韓設備水平,實現了完全的國產替代并出口至歐美日韓客戶工廠。深市公司在增強自身競爭力的同時,也有效帶動了產業整體轉型優化。華潤材料成功突破PETG特種聚酯等新型材料技術,為我國工程塑料和高端包裝材料產業補上了短板,同時能夠有效降低生產能耗和溫室氣體排放,大幅提高行業生產效率。
“現在我們公司已經在高端裝備研發制造與保障、航空工程技術與服務、微電子等領域取得較為突出的技術成果,這是公司持續做強做大的根本保障。”海特高新董事長李飚表示,從公司30多年的發展實踐經驗看,強大的技術研發投入和良好的公司治理是公司發展的長遠動力。
創新激勵穩住骨干
資本市場支持科技創新,不僅體現在直接融資直達重大創新項目上,也體現在為企業的科技創新提供靈活、多樣的激勵機制上。
“上市之后,我們陸續實施了三期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激勵對象覆蓋核心管理人員、核心技術人員、核心業務人員等。”何艷艷說,公司通過實施股權激勵,給予激勵對象相應的股權,使廣大激勵對象能夠以主人翁的態度參與公司決策、分享公司利潤、承擔風險,實現員工個人利益與公司利益的綁定,從而大大提高了激勵對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同時也對公司吸引和留住核心人員發揮了重要作用。
何艷艷表示,自2019年實施股權激勵以來,公司的經營業績實現了大幅增長,營業收入由10.54億元增長至48.42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14.32%,凈利潤從1.01億元增長至8.04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81.85%。
2021年底,科創板已匯聚一支超過14萬人的科研隊伍,平均每家公司超過330人,占公司員工總數的比例接近三成。為有效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截至今年4月末,有226家科創板公司在上市后推出了283單股權激勵計劃,占科創板公司總數的54%,惠及逾5萬人次科技人才。
隨著創業板股權激勵機制改革引入第二類限制性股票激勵模式,新型股權激勵方案持續涌現,市場熱情高漲。據悉,第二類限制性股票激勵模式,允許公司在滿足相應獲益條件后,將授予股份分次登記至激勵對象名下,突破了60日內完成授予登記的限制,同時對于登記時任職期限已達12個月以上的激勵對象,其實際獲授權益登記后可不再限售。這種激勵模式更為靈活,大幅減輕員工出資壓力。
數據顯示,2021年,171家創業板公司披露了238單股權激勵計劃方案,其中174單方案使用第二類限制性股票作為激勵工具,占比達73.11%。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認為,資本市場是我國科技創新事業的助推器,不僅提供了科技創新亟需的股權融資,而且通過股權激勵凝聚了科技創新的團隊。
改革賦能效果明顯
科創板設立并試點注冊制改革落地,創業板注冊制改革實施、北京證券交易所平穩開市,科創板持續優化生態,深市主板中小板合并……近年來,資本市場在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支持科技創新方面推出了一系列舉措。改革賦能,國內多層次資本市場不斷完善布局、更趨成熟;多層次資本市場錯位發展、各具特色,形成適度競爭、互補互聯格局。
在多個面向科技前沿的“硬科技”領域,科創板已匯聚一批涉及各產業鏈環節、多應用場景的創新企業,在促進科技、資本和產業高水平循環中更進一步。今年6月,上交所又將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的適用企業范圍從創新藥企業拓寬至醫療器械企業,標志著科創板包容性進一步增強。
聚焦“三創”“四新”板塊定位,創業板積極推動科技與資本深度融合,創新要素加速集聚,創新活力更為凸顯,為我國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大動力。截至目前,創業板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占比超九成,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占比近六成。在產業集群發展的帶動下,創新成果遍地開花。
今年5月,在證監會的指導下,滬深交易所在前期試點基礎上正式推出科技創新公司債券,并發布相關指引,進一步增強資本市場對科技創新企業的融資服務能力。據證監會介紹,前期,滬深交易所已開展科技創新債試點工作,中國誠通、國新控股、小米通訊、TCL科技、中關村發展、深創投等企業共發行31只產品、融資253億元,資金主要投向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前沿領域。
促進創新資本形成,構建“投早、投小、投創新”市場生態,即將迎來開市一周年的北交所致力于打造成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主陣地,不斷完善全鏈條支持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資本市場體系。目前,北交所存量上市公司數量突破百家,“小而美”特征突出。
當前,國內外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變化。放眼全球,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明顯增加。聚焦國內,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
在全球科技競賽加速的背景下,資本市場該如何繼續深化改革、助力科技創新更上一臺階?對此,田利輝認為,未來我國資本市場應該更加包容,允許不同形態的科技創新企業上市發展;應該更加具有前瞻性,及早發現科技創新企業的潛在價值;應該更加規范,形成有助于科技創新企業長足發展的監管機制。
金天認為,伴隨全面注冊制改革逐步落地,市場“有進有出、優勝劣汰”的正向循環機制正在形成,這有利于保護更多真正需要融資支持的創新型企業。“未來,中國資本市場需要進一步加大對投入產出周期比較長、試錯成本相對更高的硬科技企業的支持力度。此外,部分已上市企業正向內地及香港市場回流,國內各類資本應盡早做好承接準備。”他說。
16:07 | 電競產業影響力持續擴圍 2025KPL春... |
16:00 | 湯姆貓線上線下齊發力 AI機器人銷... |
15:50 | 吉利銀河星耀8正式上市 劍指品牌年... |
12:31 | 傳化集團與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 |
12:12 | 協鑫能科虛擬電廠調節能力突破550M... |
12:11 | 海特高新召開業績說明會:加強研發... |
11:01 | 工銀瑞信基金董事長趙桂才:提高權... |
11:00 | 嵐圖汽車正式登陸中東 |
10:59 | 第二屆電力行業科技創新大會在廣州... |
10:49 | 中金廈門安居REIT擴募獲受理 |
09:58 | 賀普藥業:公司在研新藥的二期臨床... |
09:56 | 直擊同力股份年度股東大會:加速海...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