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支付行業競爭進入“下半場”。在監管層面,預計嚴監管力度不減,《非銀行支付機構條例(征求意見稿)》也將在今年正式落地。在行業層面,隨著企業數字化轉型推進,支付行業開辟新戰場,挖掘B端市場,積極布局SaaS(軟件即服務)市場。同時,隨著今年央行主導的數字人民幣試點邁入全量測試階段,支付機構積極擁抱數字人民幣,積極開辟新賽道,尋求業務機會。
新趨勢:監管將進一步強化
支付涉及資金、數據安全等多個關鍵領域,屬于金融嚴監管行業。可以預見,2022年的支付業嚴監管將持續強化,避免監管空白或者套利,一批影響廣泛深遠的新規和工作將在今年落地。
首先,2021年10月13日發布的《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加強支付受理終端及相關業務管理的通知》(下稱259號文),就支付受理終端業務、特約商戶、收單業務監測等方面提出相應的管理要求,特別是,首次明確要求個人收款碼參照特約商戶管理。同時,提出條碼支付收款服務機構(銀行、支付機構、清算機構等)應當制定收款條碼分類管理制度,區分個人碼和商戶碼。
259號文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這意味著,支付機構將增加合規性工作任務,需要進一步明確收款條碼分類,而個人碼收款受限,部分經營類商戶將有一撥“轉碼”需求。中金公司研報預測,這將釋放近1億商戶的存量市場。
其次,2021年1月發布的《非銀行支付機構條例(征求意見稿)》,預計將在今年正式落地。這是非銀支付領域擬定的一個新監管框架,首次對支付業務分類、劃出壟斷紅線、提出評級監管等要求。征求意見稿當時一經發布,即引發行業強烈反響。
在分析人士看來,這份條例帶來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支付牌照發放或許將重新“開閘”;二是強化支付反壟斷,可能對目前市場局面產生一定影響,增加市場充分競爭的新空間。不過,市場人士認為,諸多細節仍待進一步厘清,比如壟斷支配地位認定口徑等。
第三,條碼支付互聯互通將繼續推進,其進程受到外界高度關注。近年來,央行一直主導推進這項工作,以打通條碼支付服務壁壘,實現不同App和商戶條碼標識互認互掃。2021年,條碼支付互聯互通工作實現重大進展——支付寶、微信分別與銀聯云閃付App實現掃碼互認。市場預計2022年,支付互聯互通進程將進一步加快。
新戰場:瞄準數字化轉型
疫情影響疊加產業互聯網時代來臨等因素,各行各業的數字化升級都開始提速。這些全新的變化帶動了數字支付交易和增值服務需求的增加,預計2022年這種需求仍將進一步提速。
維薩卡(Visa)全球高級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于雪莉日前撰文透露,截至2021年2月,亞太地區基于Visa網絡的線下交易中,非接觸支付的普及率首次突破50%。這意味著,在亞太地區每2筆Visa面對面的線下交易中就有1筆是通過一拍即付(Tap-to-Pay)的非接觸支付完成的。
國內支付機構方面,由于互聯網流量已經進入存量爭奪時代,也都瞄準數字化升級帶來的需求,行業巨頭的主打策略是開放——從提供流量入口到幫助商家構建數字化能力,邏輯是“好服務=好權益=好流量”。2020年,支付寶首提打造數字生活開放平臺,將首頁平臺流量全面對外開放,并推出數字時代經營轉型計劃、小程序扶優計劃兩大政策,讓商家和服務商自身數字化經營。2021年,支付寶進一步強化開放能力。預計在2022年,開放仍是支付巨頭的關鍵詞。
作為支付行業中的第二梯隊,匯付天下、拉卡拉等機構的主打策略是向商戶提供SaaS平臺等增值服務,也就是“支付+SaaS”模式。另外,還有一類“香餑餑”業務方向便是跨境支付,2021年主流支付機構均花大力氣進行布局。由于跨境電商規模仍在增加,預計這一態勢在2022年將持續。
新賽道:擁抱數字人民幣試點
數字人民幣是各家支付機構重點關注的熱門領域。
目前,隨著試點地區和場景這兩年來的逐步推進,公眾對于數字人民幣的概念已不再陌生。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0月22日,我國已經累計開立數字人民幣個人錢包1.4億個,企業錢包1000萬個。
就體驗感而言,數字人民幣支付與支付寶、微信支付區別不大,市場擔心會沖擊第三方支付機構。事實上,只是多了一種支付工具,可進一步減少現金使用,兌換也無手續費,與支付機構的競爭并不在一個維度。
支付機構也紛紛積極擁抱數字人民幣試點,從中尋求業務機會。
拉卡拉在2021年半年報中表示,推廣數字人民幣為公司發展帶來新的機遇。該公司深度參與了迄今為止全部數字人民幣試點地區的試點工作,開發出數字人民幣聚合支付、數字人民幣錢包、數字人民幣手環應用產品。拉卡拉表示,B2B市場中對使用數字人民幣支付需求旺盛,公司下一步著力的方向是通過數字人民幣進入B2B業務,為企業間支付提供更為高效、便捷的支付解決方案。
資深金融行業分析師王蓬博認為,2022年,要理順數字人民幣的渠道收費機制,依靠市場調動起各方力量,盡快完成商戶的改造和受理系統升級,使數字人民幣生態體系得到完善。目前,已經有部分收單機構能夠從數字人民幣的推廣中賺取利潤,但大多數仍然單獨依靠銀行端獲取補貼,如何形成長久的、滿足各方需求的收費機制還需要時間驗證。
00:09 | 科德數控正有序推進產能擴建工作 |
00:09 | 中芯國際一季度營收凈利同比雙增 |
00:09 | 年內6部國產動畫電影等待上映 能否... |
00:09 | 公司零距離 ? 新經濟 新動能 | 家... |
00:09 | 華宏科技:緊抓稀土行業發展機遇 |
00:09 | 探尋產業發展“新引擎”? 特色產... |
00:09 | 探尋產業發展“新引擎”? 特色產... |
00:09 | 今年以來白羽肉雞價格波動明顯 行... |
00:09 | 德系汽車三巨頭一季度業績承壓 中... |
00:09 | 外資參、控股券商業績分化 紛紛謀... |
00:09 | 中信銀行、招商銀行擬出資設立金融... |
00:09 | 72家人身險公司 一季度合計凈利超8...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