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協鑫科技的江蘇徐州廠區東部,藏著一個曾被協鑫視為“最高機密”的地方——全球首個模塊化FBR顆粒硅基地。在這里,有一個巨大的藍色“腳手架”,上面倒掛著一個個大罐子,這些正是FBR顆粒硅流化床。
FBR顆粒硅,即硅烷流化床法的顆粒硅技術路線,是一種在流態化床內進行化學氣相沉積制成、平均粒徑為2毫米左右的顆粒狀多晶硅。和耗電量極大的西門子法多晶硅生產技術路線相比,顆粒硅的每公斤綜合電耗不到15度,降低70%以上。
一位協鑫內部人士告訴記者,這些大罐子叫移動產品罐。顆粒硅主要在這些罐子里反應制備,藍色的流化床架可方便罐子的吊裝。當反應完成裝滿后,只要將罐子直接從架子上吊下出料,進行質檢和無接觸分選包裝后,成品即可發貨。
自從協鑫宣布顆粒硅研發成功后,這里就成了光伏行業最神秘之處。“有段時間,我們甚至想用一塊大罩子把生產裝置罩起來。”上述人士笑道。
這么做可以理解:十年來,中國新能源產業可謂日新月異,每一兩年就有一次大規模技術創新,顛覆性的技術迭代并不鮮見,在全世界嶄露頭角。這背后既有政策推動,也有顆粒硅、鈣鈦礦、麒麟電池、刀片電池等企業自主創新成果不斷降本,還有市場競爭因素。
翻天覆地:
新能源上市公司市值大增
在產業政策和市場需求的驅動下,新能源上市公司市值大幅增長,尤其是光伏企業。目前中國已形成從工業硅、高純硅材料、硅錠/硅棒/硅片、電池片/組件、逆變器、光伏輔材輔料、光伏生產設備到系統集成和光伏產品應用的產業鏈,并且在各主要環節均形成了一批世界級龍頭企業。
十年間,A股新能源板塊市值增長了約六倍。Choice數據顯示,2012年9月底,A股新能源板塊的總市值為7784.51億元;到了今年9月底,這個數字為46487.58億元。
作為國內最大的風力發電機組整機制造商,十年間金風科技總市值從184億元一路漲至最高833億元,最新市值為479億元。東方電氣是全球最大的發電設備供應商和電站工程總承包商之一,該公司市值規模從最低200億元左右漲至今年9月的700億元以上。
光伏企業市值增長更為驚人。2012年底硅片龍頭TCL中環市值為112.05億元,目前市值在1400億元左右;2012年底組件大廠東方日升市值為24.25億元,最新市值為227.3億元。
2011年11月上市的光伏逆變器龍頭陽光電源,市值從上市之初的62.22億元一路攀升,并在去年7月30日達到最高點——2675億元,目前仍在1700億元以上。
“近年來,在產業政策和市場需求的驅動下,我國光伏產業實現了飛躍式發展,已成可參與國際競爭并取得領先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理事長、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近期表示。
曹仁賢表示,目前中國已形成從工業硅、高純硅材料、硅錠/硅棒/硅片、電池片/組件、逆變器、光伏輔材輔料、光伏生產設備到系統集成和光伏產品應用的產業鏈,并且在各主要環節均形成了一批世界級龍頭企業。中國光伏產業鏈具備顯著的效率、成本、上下游配套等優勢。
不過,十年前的新能源行業卻是另一幅景象。2011年和2012年,國內光伏業在經歷了價格暴跌、庫存激增、債務高企等一連串打擊后,陷入前所未有的“寒冬”。無錫尚德、江西賽維、南京中電、河北英利等曾經的行業龍頭,或破產重整,或銷聲匿跡。
為何短短十年,整個新能源產業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熱門賽道:
政策支持不斷加碼
新能源產業面臨的機遇,一是行業政策密集出臺、利好不斷;二是電網加大投資力度,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加快推進。
在錦浪科技董事長王一鳴看來,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是因為賽道非常好。這個賽道有多好?130多個國家和地區明確了碳中和的方向,世界主要經濟體積極推動經濟綠色復蘇,新能源產業迎來重大發展機遇。
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表示,一系列行業支持政策對國內光伏市場快速增長起到了關鍵作用。政策支持主要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是2012年之前,即項目示范階段,當時產業還呈現“兩頭在外”的特點,即原材料靠進口、市場靠出口。第二階段是電價補貼、規模發展階段,2013年,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從2016年起通過實施光伏“領跑者計劃”,引導行業技術升級,推動行業成本持續快速下降;2019年后開始實施競價。第三階段是平價無補貼、高質量發展階段,自2021年起,中國光伏發電除戶用光伏外,全面實現無補貼發展。
許繼電氣軟件公司董事長周水斌表示,新能源產業面臨的機遇,一是行業政策密集出臺、利好不斷;二是電網加大投資力度,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加快推進。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碳中和發展研究院院長黃震表示,全球正面臨一次新的能源轉型,從原來的煤、石油、天然氣為主的化石能源轉型可再生能源。這次轉型有科技進步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政策推動。
技術迭代:
新能源與傳統能源分庭抗禮
過去十年,陸上風電發電成本下降56%、海上風電發電成本下降48%,大型地面光伏電站發電成本下降85%。同時,鋰電池成本下降80%,能量密度提升三倍,新能源車續航里程大幅提升。最近四個月,我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都在25%以上。
伴隨技術的迭代式突破,新能源成本近年來不斷下降,直至與傳統能源分庭抗禮。
王一鳴表示,早在一年多前,新能源在全球70%以上區域的發電成本已低于用電價,即實現平價上網。從經濟性上,其與其他形式的傳統化石能源發電可以相抗衡,這是推動新能源特別是光伏發電快速發展的一大因素。
據他介紹,太陽能是較早擺脫國家補貼依賴的新能源,今年連戶用補貼也沒有了。通過技術進步、規模擴大、成本下降,新能源行業和裝機規模的發展獲得驅動。“至于光伏,其還有很大的降本空間,未來有望獲得更大規模的使用。”
高紀凡認為,在產業技術水平上,光伏發電設備制造已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技術水平和制造規模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目前,光伏發電系統成本較十年前下降了90%以上,已邁入平價上網階段。
有數據顯示,過去十年,陸上風電發電成本下降56%、海上風電發電成本下降48%,大型地面光伏電站發電成本下降85%,可再生能源發電經濟性開始顯現。
同時,鋰電池成本下降80%,能量密度提升三倍,新能源車續航里程大幅提升。最近四個月,我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都在25%以上。
“技術升級始終是光伏行業的發展主線。同時,垂直一體化是光伏企業在未來參與競爭的必備能力。”晶科能源董事長李仙德表示,從單晶到多晶,從P型到N型,當前光伏行業頭部企業都有較為成熟的研發底蘊和戰略方向,各種先進技術百花齊放,共同促進行業良性競爭、健康發展。
李仙德表示,公司已堅定投入TOPCon技術路線,后者經過驗證具有較高的理論效率上限,和更明確的提效降本路徑,且在當前及未來一個階段都將是最具量產性價比和商業化價值的技術路線之一。
“新能源行業的快速發展當然離不開科技進步的作用。就光伏而言,技術不斷進步,效率大幅提升,成本不斷下降。”黃震說,“例如,鈣鈦礦技術研發進展很快,鈣鈦礦和晶硅電池的疊層,能進一步提高陽光不同波段的利用效率,轉換效率未來可突破30%。”
大浪淘沙:
跨界新能源的十年輪回
今年以來進入新能源賽道的上市公司眾多,公司背景也是五花八門。不過,行業人士并不擔心,新能源將得到積極有序的開發利用,從原來的重視規模向兼顧規模和效率轉變。
隨著行業高速發展,各路資本紛紛加碼新能源賽道,尤其是近兩年,大量企業跨界進入,令新能源領域重現十年前魚龍混雜、無序擴張一幕。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進入光伏賽道的上市公司超30家,公司背景也是五花八門,有房地產企業藍光發展、建材龍頭海螺水泥,有“中國版樂高”沐邦高科、紡織巨頭江蘇陽光,也有養殖企業正邦科技、醫療健康公司麥迪科技等,甚至包括中科云網這樣“餐飲團膳+網游”雙主業格局的公司。
這一幕似曾相識:十年前,不少房地產、紡織、代工類企業也曾攜帶大筆資金進入光伏行業。其中一個廣為傳播的故事是,織襪制造商浪莎集團創始人翁氏兄弟在2010年10月決定進入光伏行業,并準備了10億元現金購買100臺相關設備,建立起從切片到組件的光伏流水線。
翁氏兄弟還不是投資金額最多的。“合伙投幾十億元開廠的大有人在。”一位業內人士透露。
李仙德表示,外部資本的確在加碼光伏,尤其是TOPCon等新技術,但他并不擔心。晶科能源自2019年起布局TOPCon產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TOPCon屬于系統化工程,需要研發組織、產線設計、工藝導入、生產運營等方面的能力,并不是簡單的資本投入。
“先進技術的產能遠未過剩。作為行業龍頭,晶科能源垂直一體化的產業鏈布局帶來協同優勢,能進一步降低核心產品成本、提升附加值。公司一體化研發還針對行業技術迭代快的特點,將技術革新在各環節高效嵌入,從而實現研發價值的最大化。”李仙德說。
高紀凡表示,“雙碳”目標下,對光伏企業而言,不同企業間的結盟與縱橫聯合的動態競爭合作關系,將在未來幾年重新塑造競爭格局。如何重新定位自己,找到優勢互補的合作伙伴,更好地融入產業生態,找到企業新的盈利增長點將關系到企業的長足發展。
無錫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吳琦表示,今后一段時間,風光建設將迎來新一輪發展期,但與之前不同的是,新能源將得到積極有序的開發利用,從原來的重視規模向兼顧規模和效率轉變。
黃震并不擔心市場會過剩:“新能源產業過去十年有一個良好的起步,未來應該有更大的發展。”
23:34 | 尋找第二增長曲線? 火鍋巨頭海底... |
23:34 | 老鋪黃金擬配股融資逾27億港元 80%... |
23:34 | 美的集團與海信集團建立戰略合作 ... |
23:34 | 硅料資產布局再收縮 弘元綠能擬轉... |
23:34 | 廣發銀行堅持服務大局 踐行使命更... |
23:34 | 多家A股養殖公司披露4月份銷售數據... |
23:34 | 2458家A股公司發布2024年度ESG報告... |
23:34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北京監管局... |
23:34 | 防內卷 提升競爭力 | 輪胎產業:突... |
23:33 | 私募證券產品備案量連續兩個月破千... |
23:33 | 年內ETF凈流入額約2500億元 股票型... |
23:33 | 北上廣深同步下調公積金貸款利率 ...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