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喬宇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數字藏品異軍突起,成為文創產業新的風向標。但在繁華背后,部分公司缺乏風控意識,對數字藏品價格進行炒作,引發局部亂象。
6月30日,在中國文化產業協會牽頭下,近30家機構在京聯合發起《數字藏品行業自律發展倡議》(下稱《倡議》),反對炒作、提高準入成為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共識。
《倡議》共十四條,具體內容包含平臺應依法具備相應資質、確保區塊鏈技術安全可控、堅持實名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能力建設、堅決抵制防范金融化和惡意投機炒作、倡導理性消費等。
據悉,這是目前數字藏品行業覆蓋方最廣的自律發展規范倡議。參與各方涵蓋文旅產業專業機構和協會、文化央企、IP機構以及螞蟻、騰訊、百度、京東等互聯網科技公司。
從“防風險”到“控火源”
今年以來,各類數字藏品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引無數擁躉。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數字藏品平臺超過500家。其中,部分平臺提供數字藏品寄售交易服務,幾十元的起始價炒到幾萬元,最終因無人接盤砸在消費者手里。
“防炒作風險”成為數字藏品行業發展的主要動作。4月13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證券業協會聯合發布《關于防范NFT相關金融風險的倡議》,對NFT炒作、洗錢、非法金融活動等安全隱患提出防范建議。
幾乎在同一時間,微信、支付寶等互聯網平臺提升數字藏品平臺入駐門檻,對炒作、二次售賣數字藏品的公眾號及小程序進行規范化整治,并對數字藏品交易行為劃定紅線,把數字藏品二次交易與虛擬貨幣交易同歸為違規行為。
而在這一段時間里,數字藏品平臺鯨探持續打擊并公示違規行為,嚴防金融化炒作。
鯨探方面表示,不支持任何形式的數字藏品轉賣行為。根據規定,用戶購買擁有數字藏品達到180天,可以向其他實名用戶發起轉贈,為防止炒作,受贈方接收數字藏品滿2年后,可以再次發起轉贈。
目前,螞蟻鯨探、騰訊幻核、百度希壤等平臺從產品設計上均不支持二次交易、堅持實名認證、設置發行內容篩查機制等,豎起了一道安全防火墻,對風險防控起到一定作用。
如果說第一階段是“防風險”,那么此次由中國文化產業協會牽頭的《規范》就是一次“控火源”。
中國文化產業協會秘書長金鵬分析,如何助力實體經濟發展,是數字藏品更有價值的探索方向,而局部亂象暴露出來的是“四無”問題:一些平臺實際沒有采用區塊鏈技術、無清晰知識產權授權鏈路、無采取防范炒作的措施、沒有履行保護未成年人權益等,加強監管、明確準入資質等政策勢在必行,行業自律也將是數字文創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倡議》中明確提出,相關資質如發行、銷售數字藏品的平臺應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和監管要求,具備相關業務經營資質,如區塊鏈信息服務備案、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等。
這是數字藏品行業首次提出準入資質問題,在平臺雨后春筍般出現的情況下,要保障行業發揮正向價值,“持證上崗”應成為數字藏品業務發展的先行條件。
尋找與實體經濟結合點
數字文創剛剛興起,既有蓬勃發展的趨勢,也有泥沙俱下的風險,但正如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劉玉珠在論壇致辭中所說的:“世界上沒有任何事物是剛出生就十分完好的,都有一個成長的過程,需要在不斷實踐和糾錯中得到完善和發展。在文化數字化的發展道路上,發展是第一位的,這需要行業各界共同參與探索、研究發展中問題的解決。”
“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數字藏品內容應重點向用戶傳播積極向上的社會正能量,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鼓勵文化創新,增強文化自信,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倡議》第一條提出了數字藏品的發展定位。
數字藏品是一種新形式的文化數字化形態。基于區塊鏈技術進行對版權所有方、發行方和使用方之間的真實確權,能夠對其進行標記生成唯一數字憑證,使得數字作品在發行、購買、收藏和使用等全生命周期的真實可信,有效保護發行者版權和消費者權益。
數字藏品是NFT(Non-FungibleToken)在國內的本土化探索。如果說海外NFT是向上找金融資產的錨定物,國內數字藏品就是向下挖掘文化,尋找與實體經濟的結合點。
今年4月份,47歲老品牌萬事利在鯨探平臺發行了三款數字藏品,購買成功的用戶可以選擇“定制實物商品”,下單定制一款相應圖案的實體桑蠶絲絲巾。
萬事利和鯨探探索出“數實融合”新路徑,通過數字藏品為載體刷新其C2M模式,發售3天拉動了品牌線上定制銷量50%增幅。
00:09 | 科德數控正有序推進產能擴建工作 |
00:09 | 中芯國際一季度營收凈利同比雙增 |
00:09 | 年內6部國產動畫電影等待上映 能否... |
00:09 | 公司零距離 ? 新經濟 新動能 | 家... |
00:09 | 華宏科技:緊抓稀土行業發展機遇 |
00:09 | 探尋產業發展“新引擎”? 特色產... |
00:09 | 探尋產業發展“新引擎”? 特色產... |
00:09 | 今年以來白羽肉雞價格波動明顯 行... |
00:09 | 德系汽車三巨頭一季度業績承壓 中... |
00:09 | 外資參、控股券商業績分化 紛紛謀... |
00:09 | 中信銀行、招商銀行擬出資設立金融... |
00:09 | 72家人身險公司 一季度合計凈利超8...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