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田鵬
回看2023年,作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于宏觀而言,這一年,我國經濟在持續承壓中走出一條回升向好的復蘇曲線。縱向看,我國2023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比2022年都有明顯改善;橫向看,我國經濟增長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居于前列,仍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大引擎。
微觀而言,A股上市公司年內業績表現與宏觀經濟走勢繼續保持高度一致。同時,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基礎,A股上市公司也是經濟發展動能的“轉換器”,其整體面貌的積極變化,關乎著資本市場健康運行,更關乎我國經濟轉型質效。
其中,“大而優”的行業龍頭持續發揮產業引領作用的同時,“小而美”的細分市場冠軍則不斷筑牢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基底”。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隨著2024年的開啟,諸多“小而美”上市公司又將如何乘勢而上繼續釋放“大動能”?帶著這樣的疑問,《證券日報》記者近日專訪了儒競科技、美利信、川寧生物和銘利達等4家剛登陸深交所(下稱“深市”)的“新”公司,聆聽公司相關負責人講述“新”公司帶動“大”產業的故事。
攜創新基因一路“智闖”
俗語有云,“初生牛犢不怕虎”,作為剛剛登陸資本市場不久的“新”公司,在成長過程中盡顯敢做作為。2023年,面對世界經濟動能不足和國內經濟大循環尚存堵點的內外挑戰,公司一路勇闖。
美利信董秘王雙松對《證券日報》記者感慨道,“2023年是充滿變革和挑戰的一年”,面對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公司緊緊抓住新能源汽車在全球滲透率不斷提高的歷史機遇,積極開拓新的客戶和市場,先后闖入了Rivian、蔚來、小鵬、智己汽車等主機廠新市場。此外,還躋身全球知名光伏太陽能公司、國內頭部新能源動力電池制造商的供應商體系。
事實上,美利信身上展現出來的“闖”勁只是諸多“新”企業的一個縮影。在儒競科技,身處國際經貿形勢嚴峻復雜的大變局時代,公司積極落實制定“走出去”戰略,結合海外客戶的需求,獲取全球資源,拓展國際市場空間;在川寧生物,面對下游市場需求恢復所帶來的市場份額爭奪挑戰,公司不斷提升產品發酵水平和產品質量、熨平生產波動、降低生產成本,以保持競爭力和行業地位;在銘利達,為抵消消費電子和安防行業需求下滑帶來的不利影響,公司全方面提升公司的產品研發能力和產品競爭力,保證公司核心業務的穩定和增長……
而一個個勇闖身影的背后,則是上述4家公司始終將創新基因根植于企業發展的每一步,使得每一次“勇闖”,也是“智闖”,在敢作敢為之間,以科技創新之“進”,拓企業創新之路,為營收增長注入新動能,重塑新優勢。
從最為直觀的科研支出來看,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2020年至2022年,上述四家公司合計研發支持分別為2.41億元、2.77億元和3.80億元,呈現逐年上漲之勢。
銘利達證券事務代表張后發對《證券日報》記者談及科技創新對企業發展的重要作用時表示,公司依靠“技術創新、標準引領、成本領先”的技術研發戰略,重點進行新材料、新工藝、新生產、新產品的“四新”研發方向,正逐步把公司建設成智能制造標桿工廠,為新能源領域精密結構件產業體系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研發支出已達1.33億元,遠超2022年全年0.69億元的水平。
聚創新要素助企業成長
事實上,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企業創新深度融合,注定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因此離不開更加有效的金融資源配置。這或許也是上述4家公司紛紛選擇“闖”入資本市場的重要原因。
實際中,得益于資本市場持續發揮發現培育創新型企業、促進創新資本形成、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功能,也正在加速實現“科技—產業—金融”高水平循環。
一方面,錯位發展、功能互補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滿足了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企業的融資需求,吸引一批先導產業匯聚于此,集聚效應愈加顯現。
以上述4家公司為例,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4家公司均將上市選定在創業板,與“三創四新”的板塊定位契合的同時,形成同頻共振,進一步激發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此外,從上市標準來看,儒競科技、美利信符合創業板上市標準二,川寧生物和銘利達符合創業板上市標準一,這則從側面反映出板塊對不同發展階段企業的充分包容。
在采訪中,川寧生物董秘顧祥對《證券日報》記者介紹道,公司于2022年12月份登陸創業板,IPO募集到的11.14億元資金主要用于上海研究院和合成生物學綠色循環產業園項目,進一步投入研發創新,發展新技術、發掘新賽道,加快公司在合成生物學領域進軍的步伐。
“此項目的實施是公司‘雙輪驅動戰略’得以順利實現的重要一環,是公司完成合成生物學從選品—研發—大生產的全產業鏈布局的關鍵一步,紅沒藥醇、5-羥基色氨酸、麥角硫因等合成生物學系列產品的商業化生產,將標志著公司從資源要素驅動向技術創新驅動的成功轉變。”顧祥表示。
除了獲得企業發展的“第一桶金”外,借助資本市場平臺,以及得益于相關制度的不斷優化,企業再融資渠道也進一步打開空間。
“公司的成功上市和可轉債的發行成功,為公司減輕了資金壓力,降低了融資成本,滿足了規模擴張需求,進一步提升了公司的競爭力。”張后發對《證券日報》介紹,自2022年4月份首發登陸創業板獲得11.40億元的資金后,公司于2023年8月份,向不特定對象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募集資金共計10億元,主要投向江西銘利達、肇慶銘利達等生產項目,用于公司擴大經營。
另一方面,不斷“上新”的金融產品、持續優化的制度安排,精準引導資本要素、人才要素涌入科技創新領域。
“公司的發展離不開人才,除了內生力量外也需要不斷引入優秀人才。”儒競科技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介紹,公司上市后為實施股權激勵等創新機制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有助于激勵和留住核心人員,促進企業與員工共同成長,從而幫助公司實現穩定發展的長期目標。
借力海外市場拓寬發展天地
如果說在創新基因與創新要素的碰撞中,企業創新能力得以持續提升,從而給予企業一路勇闖的動力,那么相關企業積極海外布局,則有利于進一步拓寬發展的廣闊天地,進而為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為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提供助力。
在此背景下,上述4家公司紛紛錨定海外市場,以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之“進”,助力公司發展大局之“穩”。
例如,銘利達目前的海外業務占比已經超過國內,并仍在積極推進海外生產基地建設,公司在墨西哥和匈牙利均設有生產基地,為保證基地前期建設及運營的順利開展,其從國內抽調了部分核心的技術、運營及管理人員,分別派駐兩個海外生產基地。
張后發對《證券日報》記者透露,目前,上述兩個生產基地均已開始投入運營,并隨著本地化的銷售團隊迅速建立,將進一步滿足海外重點客戶產能配套需求,為未來海外項目的規模化量產打下堅實的基礎,提升公司整體的服務能力和產品的綜合競爭能力。
再比如,儒競科技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全球客戶,積極推動海外生產、研發、測試基地的全球化、本地化布局,提供貼近客戶需求的本地化制造和研發服務,同時憑借已有的品牌優勢,借助本地化布局積極開拓海外客戶。
上述儒競科技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根據現有客戶的具體需求,公司已去歐洲當地進行了考察調研,并與客戶溝通了解歐洲當地的營商環境等政策,正在綜合考慮產業基地的具體選址。
王雙松則對記者表示,為加快全球化布局,公司于2023年12月23日召開董事會審議通過收購寧波圣龍汽車動力系統股份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SLWAutomotive,Inc.持有的MillisonCastingTechnologyLLC100%股權,積極布局北美市場。
如今,2024年已拉開序幕,以四家公司為代表的一眾“新”公司,又將如何在新的一年一路勇闖。王雙松說,公司首先要練好內功,在技術、制造、銷售等方面全面升級,以應對全球化的挑戰;同時,要引進國際化人才,特別是能夠參與全球研發和國際商務的人才,支持海外布局和經營發展;另外,要在制度和流程上根據國際規則做適應性調整。
18:05 | 中船應急:公司不涉及“非核氫彈”... |
18:05 | 中船應急:參股子公司主營業務是核... |
18:05 | 智立方:截至5月9日股東戶數為1230... |
18:05 | 正海生物:口腔產品在民營機構推廣... |
18:05 | 浙文互聯:5月22日將舉行2024年度... |
18:05 | 浙江震元:公司重視經營發展,優化... |
18:05 | 浙大網新:5月22日將舉行2024年度... |
18:05 | 云涌科技:5月30日將召開2024年度... |
18:05 | 云南鍺業:截至5月9日公司股東總數... |
18:05 | 友訊達:截至5月9日公司股東人數為... |
18:05 | 尤洛卡:公司自始至終高度重視股東... |
18:05 | 英威騰:截至5月9日公司股東總戶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