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昨日發布了2021年證監稽查20起典型違法案例,這是監管部門連續第6年發布稽查執法典型案例。從今年的典型案例可以看出,證監會執法更加聚焦,重點打擊財務造假、資金占用、中介機構未勤勉盡責及操縱市場、內幕交易等典型違法行為。
業內人士指出,證監會執法覆蓋領域更加廣泛,涵蓋股票、債券、新三板、期貨市場;主體更加多樣,既有上市公司、掛牌企業以及相關中介機構,也有上市公司內部人員、操縱團伙、配資中介等個人,體現了監管部門全鏈條執法、全方位追責的執法態度。
重點關注上市公司
信息披露真實性
在注冊制改革深入推進的大背景下,信息披露日益成為監管重點。此次證監會公布的證監稽查20起典型違法案例中,有6起案例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相關。
具體來看,包括了宜華生活信息披露違法違規案。本案是一起實際控制人指使上市公司實施財務造假的典型案件。2016年至2019年,宜華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利用其控制地位,指使上市公司通過虛構銷售業務等方式,累計虛增收入71億元,累計虛增利潤28億元。本案表明,監管部門持續嚴厲打擊資本市場財務造假等信披違法行為,依法嚴肅追究大股東、實際控制人和上市公司及其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違法責任。
還有廣州浪奇、寧波東力、龍力生物、亞太藥業、科迪乳業信息披露違法違規案等。
其中,廣州浪奇案是一起系統性財務造假的典型案件。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廣州市浪奇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通過虛構大宗商品貿易、虛增存貨等方式,累計虛增收入129億元,虛增資產20億元。本案警示,上市公司應當依法誠信經營,向投資者如實披露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弄虛作假必將付出沉重代價。龍力生物案是一起上市公司直接刪改會計資料實施財務造假的典型案件。2015年至2017年,山東龍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刪改財務數據、偽造會計憑證等方式,導致2015年度虛增資產近5億元,虛減負債17億余元,虛增利潤近1.4億元;2016年度虛增資產近1.3億元,虛減負債28億余元,虛增利潤近2.5億元;2017半年度虛減負債29億余元,虛增利潤近2億元。本案提示,上市公司應嚴格按照企業會計制度及準則、《證券法》要求,依法依規進行會計核算并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另外,還有一家新三板掛牌公司欺詐發行的典型案件。2017年至2019年,藍山科技通過虛構購銷業務、研發業務等方式,累計虛增收入8億余元,虛增研發支出2億余元,虛增利潤8000余萬元,導致公開發行文件存在虛假記載。華龍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中興財光華會計師事務所、北京市天元律師事務所、開元資產評估有限公司為藍山科技提供相關證券服務,未按業務規則審慎核查,出具的報告存在虛假記載。本案警示,新三板公司應敬畏市場規則,切勿“帶病闖關”,相關中介機構應勤勉履職,共同維護新三板市場健康發展。
壓實中介機構等
“看門人”責任
近年來,監管部門堅持一案“雙查”,在嚴懲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行為的同時,對未勤勉盡責的中介機構一并嚴肅追責。這20起典型違法案例中,涉及了正中珠江、瑞華所、海通證券等多家中介機構。
其中,正中珠江未勤勉盡責案是一起審計機構未充分執行審計程序的典型案件。正中珠江在為康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年報審計服務中,風險識別與評估階段部分認定結論錯誤,未嚴格執行舞弊風險應對措施等審計計劃,并存在其他未勤勉盡責行為,甚至出現內部人員配合上市公司攔截詢證函、將偽造的走訪記錄作為審計證據的行為,出具的審計報告存在虛假記載。本案警示,審計機構應當保持職業懷疑,嚴格按照審計準則的要求執行審計程序,不得進行“走過場”式的審計。
瑞華所未勤勉盡責案是中介機構屢查屢犯的典型案件。瑞華所在湖南千山制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索菱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延安必康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等年報審計項目中,因存在風險評估程序、內部控制測試程序、實質性審計程序執行不到位等問題先后多次被行政處罰,合計罰沒1600余萬元。本案表明,監管部門始終緊盯履職盡責不到位、屢次涉案違法的中介機構,依法從嚴追究其法律責任。
海通證券未勤勉盡責案是一起財務顧問未有效履行持續督導義務的典型案件。海通證券在奧瑞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度持續督導工作中,未對上市公司對外擔保、民間借貸等事項保持充分關注,未對相關事項進行充分核查和驗證,出具的報告存在虛假記載。本案提示,財務顧問應當切實履行持續督導責任,督促上市公司規范運作。
另外,還有多起債券信息披露違法違規案、市場操縱類案受到懲處。陳某等人操縱中昌數據股票價格案是一起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內外勾結操縱公司股價的典型案件。本案警示,上市公司及實際控制人應當依法合規提升企業價值,堅守不從事內幕交易、不披露虛假信息、不操縱股票價格、不損害上市公司利益的“四條底線”。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監管層全面貫徹“零容忍”理念,加大對證券違法違規行為懲治力度,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有效改善市場生態。案發數量連續3年下降,證券市場違法多發高發勢頭得到初步遏制。同時,執法重點更加突出,虛假陳述、內幕交易、操縱市場、中介機構違法案件數量占比超過八成。
00:09 | 電競賽事持續火熱 產業鏈加速破圈 |
00:09 | 4月份乘用車市場零售同比增長14.5%... |
00:09 | 控股股東積極包攬定增 助推上市公... |
00:09 | 技術驅動、政策引領、市場響應 換... |
00:09 | 股權信托新規落地首月:三單創新項... |
00:09 | 創新藥賽道景氣度有望延續——專訪... |
00:09 | 在小紅書“種草”:銀行定義零售業... |
00:09 | 上市公司一季報展現經濟勇毅前行 |
00:09 | 三個不確定性讓美聯儲進退維谷 |
00:09 | 未盈利上市公司緣何堅持研發“上強... |
00:09 | 發揮好并購重組的關鍵作用 |
00:04 | 期貨業兩大新規有望年內落地 行業...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