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發展階段,伴隨著變化的外部環境,經濟工作也必須與時俱進地相應調整。目前而言,最重要的調整發生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上。
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
2021年開始,中國將邁入“十四五”時期,亦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將影響新的一年,面對一系列不穩定因素,經濟工作布局將發生哪些重大變化?如何理解“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保企業”有哪些重要意義?就以上問題,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以下簡稱《21世紀》)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高培勇。
“經濟安全”是“十四五”時期的關鍵詞
《21世紀》:“十四五”期間,中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經濟工作布局將發生哪些重大變化?
高培勇:從“十三五”階段開始,高質量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都是經濟工作的主線。進入“十四五”時期,這兩點依然不變。但進入新發展階段,伴隨著變化的外部環境,經濟工作也必須與時俱進地相應調整。目前而言,最重要的調整發生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上。
把“十三五”的發展理念全部照搬到“十四五”,這顯然是不對的。但也要避免只講構建新發展格局,而不講高質量發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于高質量發展,目前的討論已較充分。告別高速增長,凸顯高質量發展,這是其核心內容。對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特別注意它所取代的是需求管理,更多是強調從供給側、從結構上通過改革來實施宏觀管理。
對于“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理解,也不應流于表面。實際上,其背后的邏輯是統籌發展和安全。中國經濟發展進入“十四五”發生的最大變化,是在發展過程中繃緊安全這根弦。也就是說,現在要的發展是安全發展,而不是無條件的發展。因此,邁入新發展階段,安全發展是一個要高度警醒的關鍵詞。正如一架天平,我們要在發展的另一側加上安全的砝碼,要在平衡中走出一條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道路。
“安全”的基礎是“保企業”
《21世紀》:如何把握經濟安全的內涵?
高培勇:經濟安全是一個大題目,包括糧食安全、能源安全、金融安全、環境安全等等,雖然這些安全處于不同層面,基礎環節卻是企業安全。包括最重要的財政安全,其實也依賴于企業安全。
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細胞,也是維護國民經濟安全的核心所在。保民生就要保就業,保就業又依賴于企業。因此,在指導思想上首先要樹立企業安全是最基礎的環節。近年以來,中央圍繞著企業的發展和安全問題,實際上一直在努力。無論是減稅降費還是“放管服”,黨和政府的工作重心早已向企業這個基礎環節轉移。圍繞企業,特別是圍繞制造業而轉,圍繞中小企業而轉。包括最近不斷出臺的宏觀政策,體制方面的改革大量在強調怎么把企業發展好,要把工作重點放在企業身上。
疫情是宏觀調控的重要變量
《21世紀》:面對疫情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沖擊,如何看待2021年宏觀調控操作?
高培勇:當前一個基本共識是,疫情沖擊之下,我們實行的是相對寬松的宏觀政策安排,甚至可以說是極度寬松的。但在疫情之初,制定宏觀調控還是考慮到了可能存在大水漫灌的副作用。因此,疫情時期的宏觀調控操作,特別要強調“擠牙膏”的概念。換言之,遇到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需要多大劑量就拿出多大劑量,這一過程中一定要保持高度警醒。
2020年年初,我們給經濟做出的診斷叫作“體制性、周期性、結構性的矛盾相互交織”。到2020年兩會的時候在后面加了一句,“疊加疫情沖擊”。疫情沖擊使得宏觀擴張性操作添加劑量,并在此基礎上推出了“六保”“六穩”的政策。不過到現在,我們面臨的情況又發生了變化。表現在和疫情最嚴峻的時候相比,疫情防控走向常態化管理。前三個層面的矛盾是相對長期的,跨越到2021年最可能發生變化的是疫情因素。
目前就全球范圍而言,疫情沖擊依然存在,但在中國已經演變成常態化防控,疫情因素不像過去那樣集中凸顯,因此有些方面的政策就要調整。對此我的判斷是,要暫且剝離疫情因素重新考慮。凡是和疫情緊密掛鉤的政策措施,都需要重新評估。比如財政領域,抗疫特別國債還要不要發,財政赤字是否要回調,都取決于我們對疫情變化的認識。因為這些舉措都是疫情沖擊下的特殊安排,不是常規之舉。
所以,2021年宏觀安排的關鍵,就在于如何看待疫情對經濟運行形成的沖擊程度。這個問題搞清楚之后,就變成如何退、退多少的問題。可以說,從2020年的擴張水平上退出是必然的,退多少則需要考量,完全回到正常軌道上恐怕不行,比較可能的情況是在2020年超歷史規模的基礎上作適當回調。
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動搖
《21世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新發展格局下,如何提升供給體系,尤其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
高培勇:我傾向于在“雙循環”后面加上一句話,叫“內為主”。過去不是沒有“雙循環”,只是現在強調以內循環為主,戰略基點就發生了新的變化。提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加強“內循環”。但如何加強“內循環”,我認為唯有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推進“內循環”的主線索。
擴大內需不能僅著眼于總量,而要延伸為質,延伸至結構。第一,進入新時代之后,人民的需求發生了變化,追求美好生活代替了單純的物質生活。而美好生活更多的強調是“好”,強調“適銷對路”,這只能通過結構性調整來實現。第二,現在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更多是強調結構問題。不能說強調內循環和擴大內需,就一下子回到高速增長階段去。所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也在強調,高質量發展,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實際上,擴大內需早在2008年就提出來了,但那個時候的擴大內需和現在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很大區別。具體表現為:過去提倡擴需求,現在更多強調供給;過去更多強調總量,現在更多著眼于結構;過去更多通過政策調整,現在則通過制度性變革的辦法做長期穩定的安排。換言之,我們這一階段的擴大內需和消費升級,根本落腳點還是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
23:56 | 市場化養老“輕重并舉”構建產業新... |
23:56 | 落實好上市公司獨董制度 強化關鍵... |
23:56 | 4月份全國發行地方政府債券6933億... |
23:56 | 從“去庫存”到“優結構” 專項債... |
23:56 | MSCI納A指數樣本調整將生效 外資機... |
23:56 | 人形機器人潛力大 超百家A股公司競... |
23:56 | 人民幣匯率近期走強 A股有望引來更... |
23:56 | 第三十二期:如何運用ETF構建中低... |
23:55 | 央國企全面實施市值管理 堅定高質... |
23:55 | NPC開講冷笑話 AI玩“活”游戲世界 |
23:55 | 從“港股三朵金花”爆紅看新消費賽... |
23:55 | 商業航天“出海”搭建全球產業新生...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