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了IPO申請,或成為首啖港股“同股不同權”制度的企業。這貌似一小步的踏出,卻對港股市場的未來發展意義深遠。交易所層面的競爭,除了背靠內地強大經濟實力的支撐外,交易制度的優劣、上市公司質量的好壞都是重要因素。尤其是上市公司質量,更是決定交易所能否健康發展的關鍵。
很顯然,制度性的變革,會在相當程度上改變港股的未來發展格局,構建港股市場的“新生態”。業內人士指出,港交所將允許“同股不同權”的高科技企業在香港上市,這會極大地提升港股市場的體量,并吸引數量更多、結構更多元化的投資人涌入港股市場。此外,允許尚未實現盈利的創新型醫藥企業在港股上市,也會吸引內地大批原創研發的企業赴港上市,這將激活更多資金流入港股市場。
數量與日俱增的港股機構投資者們,顯然樂見這種變革,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他們對未來投資港股的信心。多位內地基金經理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如果內地一些“獨角獸”企業在港股掛牌交易,將會進一步提升港股和內地經濟發展的關聯度,并更加便利于內地機構投資者們對上市公司的調研,提升內地機構投資者們對港股投資的興趣。事實上,與許多海外機構投資者重報表、輕調研的習慣不同,內地機構投資者們十分注重對上市公司的實地調研,從中挖掘出被市場忽視的價值。
需要指出的是,伴隨著內地投資者對港股配置價值認識的不斷提升,內地資金已經成為港股市場舉足輕重的力量。Wind數據顯示,在2016年,內地資金占港股資金比例達到21.55%,僅次于英國。而隨著去年港股市場的大漲,借道港股通南下資金的洶涌而來,內地資金在港股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因此,港股市場如何調整自身的結構,以吸引更多的內地資金進入港股,是未來發展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制度變革加深了港股與內地之間的聯系,顯然只是開始。
事實上,在許多港股投資人看來,近年來,港股市場與A股市場的聯動日漸緊密,與包括美股市場在內的海外市場的關聯日漸削弱,這是投資港股必須要正視的現實。正如一位來自于香港的基金經理所言,港股背靠內地經濟的優勢,才是其長期牛市的重要推動力。過去40年來,每一次內地經濟的開放發展和市場創新,都為港股注入新的上升動力,而當前港股在制度創新和政策利好的推動下,發展前景將會更為廣闊。也正因如此,才會有許多基金經理不斷提出,在現階段,港股中優質個股的每一次調整,都是一次買點的出現。
00:09 | 電競賽事持續火熱 產業鏈加速破圈 |
00:09 | 4月份乘用車市場零售同比增長14.5%... |
00:09 | 控股股東積極包攬定增 助推上市公... |
00:09 | 技術驅動、政策引領、市場響應 換... |
00:09 | 股權信托新規落地首月:三單創新項... |
00:09 | 創新藥賽道景氣度有望延續——專訪... |
00:09 | 在小紅書“種草”:銀行定義零售業... |
00:09 | 上市公司一季報展現經濟勇毅前行 |
00:09 | 三個不確定性讓美聯儲進退維谷 |
00:09 | 未盈利上市公司緣何堅持研發“上強... |
00:09 | 發揮好并購重組的關鍵作用 |
00:04 | 期貨業兩大新規有望年內落地 行業...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