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
10月26日,歐央行宣布從2018年1月開始縮減當前每月600億歐元的資產購買規模至300億歐元,這意味著歐元區超寬松貨幣政策時代正在終結。而此前,美聯儲已于10月份啟動縮表進程,日本央行亦有關于寬松政策退出路徑的討論。可以說,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的寬松貨幣政策的終結,是基于各國經濟逐步走出危機、重回恢復性增長的背景下而做出的決定。
然而,這是否意味著十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終結?答案卻是未必。在筆者看來,危機的影響遠未消除,近年來全球黑天鵝事件頻出,發達國家政治領導力下降,顯示寬松的貨幣政策治標非治本,緩解危機的同時,主要促進了全球資產價格的上漲,而對實際工資提升有限,各國貧富差距加大,不平衡加劇,是引發政治亂象原因。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危機并非結束,而仍在持續。
量化寬松下的經濟增長恢復
從增長指標來看,全球經濟似乎已走出危機。2016年全球經濟增長3.2%,好于2008年全球3%的增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2017年、2018年全球GDP將進入上升通道,增長分別為3.6%和3.7%。其中,美國經濟雖然不及預期,但整體來看,2017年增速也將比2016年有所恢復,或達到2.1%。
歐洲經濟更是成為今年全球亮點,正如筆者在2017年歐洲系列文章中提到的,歐洲大陸的復蘇是普遍的,在核心國德國、法國,建筑工地隨處可見,受英國退歐影響,越來越多的金融企業開始把一些倫敦業務部門遷至法蘭克福;曾經深陷債務困擾的西班牙是歐洲經濟的領頭羊,給人驚喜;在北歐,瑞士房地產市場一片欣欣向榮,到處是新開工的氣息,甚至出現了房地產泡沫的警告。
日本經濟進入了十年來最長增長期。今年二季度日本實際GDP實現2015年以來最高增速,季環比增長0.6%,季環比折年率增長2.5%,而這也是日本經濟連續第六個季度增長,為十年來最長增長期。如果日本經濟擴張延續到第三季度,這將是2001年以來的最好表現。也正是日本經濟的積極表現以及抗通縮有所成效,使得安倍能夠連續第三次擔任日本首相,成為戰后日本執政期最長的首相。
而新興市場國家方面,得益于美元由強轉弱的出現,新興市場國家貨幣表現也在今年出現反轉,由降轉升,資金流入進一步增加,市場情緒轉為樂觀。IMF預測今明兩年,新興市場國家增速分別為4.6%和4.9%,仍將引領全球經濟增長。其中,中國和印度的高速增長貢獻顯著,而俄羅斯、巴西、墨西哥等國家的增長預期也均被IMF上調。
在筆者看來,全球經濟恢復主要歸功于危機以來各國相繼推出的量化寬松政策。實際上,危機以來,各國幾乎把貨幣政策應用到了極致,如量化放松、負利率等創新不斷打破原有理論框架。從各國央行資產負債表來看,如今美聯儲資產負債表比金融危機前擴大5倍,歐央行擴大3.7倍,日本央行擴大4.5倍,均證明了這一說法。
而如今增長恢復也促使各國寬松貨幣政策逐步退出。如美聯儲已于2015年12月開啟歷史性加息,至今已經加息四次,并于今年10月啟動縮表進程。歐洲央行也于10月26日決定從2018年1月份開始將當前每月600億歐元的資產購買規??s減至300億歐元,說明歐元區超寬松貨幣政策時代正在終結。而日本央行雖未提退出寬松政策,但實際上,也在操作中減少了央行購債規模,加之此前已傳出日本央行已經開始討論寬松政策退出機制。這顯示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的貨幣政策未來逐步收緊將是基本方向。
收入差距、社會割裂削弱領導力
盡管經濟向好,非常規政策逐步退出,但筆者并不認為危機已然終結。相反,近年來全球黑天鵝事件頻出、發達國家政治領導力下降的事實,在筆者看來,顯示了寬松政策治標非治本的困境。
以美國為例,可以看到,當前美國房價已經回到危機以前的水平,2012年到2016年美國標準普爾/CS房價指數年復合增長達到6.6%;道瓊斯指數也已突破23000點,創歷史新高。然而,相比之下,美國工人實際工資近30年來增長幾乎停止,根據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報告,1973年至2016年,剔除通脹因素,美國工人實際收入年均增長僅0.2個百分點。而資產價格的攀升則進一步拉大收入差距,同時加劇了社會普通民眾的不滿,進而演化成政治上的黑天鵝事件。
縱觀全球,這種政治上的不確定性正在蔓延。如英國退歐的出現,以及德國極右勢力的興起并成為德國第三大政黨,民粹主義興起的背后均反映了其社會階層更加割裂、社會矛盾更加激化的事實。今年以來,西方年輕一代國家領袖相繼出現,如最新當選的奧地利總理——31歲的庫爾茨,新西蘭總理——37歲的杰辛達·阿德恩等,也主要抓住了選民對于社會現狀不滿、尋求改變的迫切希望。但很難想象,缺乏系統的施政綱領,資歷尚淺憑借迎合民眾的選舉口號而上任的領導人,有足夠的能力給國家穩定發展助力。
總之,筆者認為,金融危機造成的影響仍在持續,特別是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雖然用到了極致,幫助經濟增長有所恢復,但劫貧濟富的政策卻催生了公共政策領域的危機,給未來全球經濟增長增加了變數。相比之下,金融危機十年來,給中國帶來了彎道超車的機會,如近年來中國出口全球份額不降反升,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零售市場,中國“新四大發明”領先全球,以及“一帶一路”、亞投行、人民幣加入SDR顯示國際影響力亦不斷提升等,令人欣慰。
(作者系瑞穗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12:31 | 傳化集團與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 |
12:12 | 協鑫能科虛擬電廠調節能力突破550M... |
12:11 | 海特高新召開業績說明會:加強研發... |
11:01 | 工銀瑞信基金董事長趙桂才:提高權... |
11:00 | 嵐圖汽車正式登陸中東 |
10:59 | 第二屆電力行業科技創新大會在廣州... |
10:49 | 中金廈門安居REIT擴募獲受理 |
09:58 | 賀普藥業:公司在研新藥的二期臨床... |
09:56 | 直擊同力股份年度股東大會:加速海... |
09:56 | 國芯科技聚焦核心方向 推動AI與量... |
09:55 | 行業景氣度提升驅動高速光模塊需求... |
09:55 | 老牌券商資管總經理人選落定,成飛...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