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發展階段,如何貫徹新發展理念,努力構建新發展格局,更好服務“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是期貨交易所當前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作為從農產品品種起家、目前農產品期貨仍占重要地位的交易所,大商所將如何服務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日前,中國證券報記者就此話題專訪了大商所黨委書記、理事長冉華。
期貨市場服務鄉村振興大有可為
中國證券報:期貨市場在服務鄉村振興、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方面具有怎樣的作用?
冉華: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黨中央提出新發展階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決策部署,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間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主題,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期貨市場作為現代市場體系的組成部分、與實體經濟聯系最為密切的要素市場,在服務鄉村振興和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方面大有作為。
一是推動產業高水平動態平衡。通過期貨市場公開透明的遠期價格信號更為高效地引導農業生產要素合理配置,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推動供給與需求實現動態平衡對接、良性循環。二是助推產業迭代升級。通過期貨市場風險管理功能,能有效管理農業生產主體面臨的價格波動風險,穩定農業生產利潤,促進穩產保供,在微觀上推動其更加專注于生產經營和科技水平的提升,在宏觀上實現農業產業專業化發展。三是引領農產品高質高效生產流通。通過期貨合約規則可以引導農產品標準化生產,以合理的品質升貼水實現優質優價,促進農業提質增優;通過交割地選擇和交割庫優化布局,引導和支持物流節點建設,可集聚資源、輻射區域,助力農產品實現高效安全的流通循環。四是促進產融結合。期貨市場一端連接著農業產業鏈企業,一端連接著金融機構,可以推動二者更好對接合作,引導金融活水實現對農業產業的精準“滴灌”。
當前,隨著農業機械化和農業科技在我國的發展普及,我國農業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但經營風險也集中到相關生產經營主體,使相關主體對風險管理的需求進一步增強,也要求更好地發揮期貨市場功能,穩定農業生產經營,助力農業高質量和現代化發展。經過長期發展,2020年大商所成交量位居全球衍生品交易所第七位,目前已上市大豆、玉米、豆粕、雞蛋、生豬等12個農產品期貨品種和豆粕、玉米兩個期權產品,農業產業服務覆蓋面廣,多數品種期現價格相關性保持較高水平,風險分散和轉移能力強,特別是通過連續多年“農民收入保障計劃”試點項目的探索,以及去年開始啟動的場外市場生態圈及交易中心、價格信息中心“一圈兩中心”建設,為在新發展階段更好地服務我國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更為堅實的基礎。
“保險+期貨”
助推鄉村產業發展
中國證券報:“保險+期貨”是期貨市場服務農業產業的重要模式創新,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六年提及“保險+期貨”,如何看待當前新形勢下中央對這一模式推進的要求?
冉華:“保險+期貨”是期貨市場機制與保險業務整合協同探索出的“三農”服務模式。在這一模式下,保險公司為農戶的種養產品提供以期貨價格為依據的價格或收入保險服務,由期貨公司等專業機構通過期貨市場對沖操作,為保險公司提供類似“再保險”的風險轉移服務。自2015年大商所聯合期貨公司、保險公司首創“保險+期貨”服務“三農”新模式以來,該模式已成為保障農民穩收增收、農業產業發展和資本市場助力脫貧攻堅的有效抓手。
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六年提及“保險+期貨”,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保險+期貨”模式的高度重視和充分肯定。六年來,一號文件對“保險+期貨”的具體表述并不相同,也意味著各階段推進重心不同:
2016年-2019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擴大試點”是基本主題,主要是通過試點區域的擴大、模式的豐富持續提升市場認知,理順服務“三農”路徑,豐富和總結經驗;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則提出要“優化‘保險+期貨’試點模式”,主要是在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資金持續介入的基礎上,加快推動形成可復制、易推廣、商業可持續的標準化模式,為在更廣范圍落地實施以及全國性普及打好基礎;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發揮‘保險+期貨’在服務鄉村產業發展中的作用”,這說明進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階段后,組織動員金融機構、探索期貨市場服務“三農”新模式也進入了新的階段,“保險+期貨”需要更深地融入農業產業現代化發展和鄉村振興。
中國證券報:從大商所的實踐看,“保險+期貨”在服務我國鄉村振興戰略方面有著怎樣的獨特作用?
冉華:自2015年首倡“保險+期貨”模式以來,大商所已累計投入資金6.4億元,引導54家期貨公司、12家保險公司、10家商業銀行開展了359個“保險+期貨”項目,實現賠付金額超過9億元,惠及全國27個省的近112萬農戶,其中包括134個貧困縣和50余萬貧困戶。在此過程中,“保險+期貨”從“價格險”到“收入險”,從“種植環節”到“全產業鏈”,由“單一支持”到“多方共擔”,由“管理風險”到“促進產業化”發展,由單一“期貨保險”到形成“金融合力”,保障品種不斷豐富、支持資金不斷提高、覆蓋地區不斷擴展、產品模式不斷創新、涉及群體不斷擴大,助力“金融支農”和“脫貧攻堅”的成果得到了市場的檢驗和各方的肯定。
去年下半年以來,我曾先后到黑龍江佳木斯、四川金陽、貴州遵義、甘肅秦安等地區調研,深刻地感受到,期貨行業推動的“保險+期貨”業務在中國有很好的社會基礎和現實意義,已成為金融機構服務鄉村產業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在新時期服務鄉村振興方面將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一是促進小農戶更好銜接大市場。一方面,農戶按期貨市場遠期價格安排生產計劃和種植結構;另一方面,利用“保險+期貨”保險成本低、保障效果好、概念易于理解和接受、銷售渠道廣泛等特點,將小農戶的風險集合在一起,通過期貨市場分散轉移,從而促進農村自然經濟向大市場經濟的轉變。同時結合近年實踐中形成的含權貿易和“二次分配”模式,更好地保障了農民收入,因此也成為金融助推脫貧攻堅戰略的有效途徑。二是豐富財政支農的市場化路徑。“保險+期貨”以市場化、公開透明的方式,有效支持農業生產、服務“三農”,整個過程不會扭曲農產品市場和貿易,不影響價格的市場形成機制,依托“保險+期貨”開展政策性保險,有助于提高我國農業財政補貼政策的指向性、精準性和實效性。三是成為鄉村產業現代化發展的助推器。通過“保險+期貨”使農民的收入有了保障,從而有效促進農業生產的連續性、穩定性,帶動農村土地流轉,實現集約化、規模化生產。一個區域有了固定規模產業,就可以逐步形成產業鏈,實現循環經濟。例如,甘肅秦安有了穩定的蘋果產業,除了發展水果深加工產業外,還計劃發展生豬等養殖產業來為果樹提供肥料,從而推動鄉村產業可循環發展、現代化發展。
持續探索創新
促進小農戶有機銜接大市場
中國證券報:貫徹落實“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大商所下一步工作有哪些針對性的安排?
冉華:新形勢下,大商所將按照“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要求,貫徹落實好中央精神和證監會部署,在確保“保險+期貨”規模不少于去年、主要向糧食主產省和生豬養殖行業傾斜的情況下,持續探索創新模式,以市場機制作用的發揮來幫助各類農業經營主體更好應對生產經營風險,促進小農戶有機銜接大市場。
一是高質量做好涉農產品工具供給。一方面,將加快推進棕櫚油期權等農產品衍生工具上市,加大對地方經濟發展影響重大的區域性農產品的期貨品種研發力度。另一方面,在倉單、基差、互換等場外業務上引入更多品類、區域和更高品質的涉農品種,通過場內場外市場協同發展,擴大期貨衍生品市場服務“三農”覆蓋面,進一步發揮好期貨市場在助力“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獨特作用。
二是全方位提升農產品市場運行質量。在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確保市場安全穩定運行前提下,通過實施“一品一策”,不斷優化已上市品種合約規則和交割庫布局,釋放市場承接相關農業產業風險的活力和能力,讓大品種成為大產品、服務好大農業;對標國際先進市場運行質量,多措并舉持續改善合約連續性,豐富交易指令,研究推出大宗交易,探索結算價交易機制,提升農業產業鏈參與者的套保效率。
三是聚焦產業發展放大“保險+期貨”功能。隨著我國消除絕對貧困,“保險+期貨”應進一步聚焦在鎖定風險、鞏固生產、穩定產銷關系、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增強小農經濟與全國乃至全球大市場的有效對接等方面。大商所將通過持續創新優化服務模式,擴大種植類縣域覆蓋項目和養殖類分散項目的覆蓋范圍,通過與地方政府聯動、優化資金支持比例,進一步增強“保險+期貨”的可持續性與可復制性,以此為抓手進一步暢通期貨市場助力鄉村振興的“最后一公里”。
四是持續性做好過渡期幫扶工作。“十四五”規劃和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均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出了要求。近日,大商所在深入調研秦安等對口幫扶地區基礎上,已擬定了今年相關工作規劃。未來工作中,大商所將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過渡期幫扶力度不減,綜合運用產業幫扶、教育幫扶、健康幫扶、消費幫扶等措施,鞏固對口幫扶地區的脫貧成果,探索以“品牌性”項目深化期貨市場幫扶路徑,持續推進產業幫扶,突出期貨創新在鄉村建設中的作用。
23:53 | 騰訊2025年一季度營收超1800億元 ... |
23:53 | 峨眉山A積極探索“低空+科創+旅游... |
23:53 | 雪龍集團優化海外市場布局 積極尋... |
23:53 | 多家上市公司迎機構密集調研 技術... |
23:53 | 強監管“嚴”字當頭 貴州轄區獨董... |
23:52 | 美線航運現“搶艙熱” 運價短期或... |
23:52 | 東山精密擬約1億歐元收購法國GMD集... |
23:52 | 印制電路板行業持續火熱 上市公司... |
23:52 | 儲能市場化改革“破立并舉” 開啟... |
23:52 | 上交所2024年債券交易百強機構名單... |
23:52 | 險資“多線并舉”加大入市力度 有... |
23:52 | 自由現金流策略受關注 公募機構持...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