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尚伃 見習記者 于宏
在踐行“以投資者為本”的理念下,上市券商與投資者“雙向奔赴”。一方面,當前投資者十分關注上市券商2023年分紅情況;另一方面,上市券商也積極制定各項分紅戰略,高度重視股東的合理投資回報。
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已有22家上市券商披露了2023年度的利潤分配預案,擬分紅總額達323.46億元(含稅,下同)。其中,各家券商的分紅金額與比例呈現差異化特征,3家頭部券商擬分紅總額均超30億元,還有16家券商的股利支付率(指歸母凈利潤中現金分紅所占的比重)超30%。
頭部券商擬分紅金額較高
分紅是上市公司回報投資者的重要方式之一,3月15日,證監會發布的《關于加強上市公司監管的意見(試行)》明確,加強現金分紅監管,增強投資者回報,舉措包括“要求上市公司制定積極、穩定的現金分紅政策,明確投資者預期”“多措并舉提高股息率”“推動一年多次分紅”等,均體現出鼓勵上市公司積極分紅的導向。
不過,高分紅的前提是上市公司自身實力較強,而其業績情況也直接影響著當年的分紅派現“額度”,因此,市值排名靠前、凈資產收益率水平較高、盈利能力較強的頭部券商的分紅金額也自然相應較高。從目前已披露的22家券商分紅預案來看,2023年度,擬派發現金紅利最多的仍然是行業龍頭中信證券,金額為70.4億元;緊隨其后的是華泰證券和國泰君安,分別擬派現38.83億元和35.62億元。此外,中國銀河、廣發證券和招商證券擬分紅金額也均超過20億元。
注冊國際投資分析師付學軍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上市券商積極進行分紅,能夠直接提高投資者收益,增強投資者信心;同時能夠有效彰顯自身較強的盈利能力,提升公司的聲譽和影響力。”
可以看出,上述22家上市券商的每股分紅數額存在較大差異,每股分紅數額最高的是中信證券,每股派息0.475元;其次是華泰證券和國泰君安,每股派息分別為0.43元和0.4元。2023年,上述三家頭部券商的凈利潤在已披露年報的券商中也位居前三名,分別為197.21億元、127.51億元和93.74億元。不過,也有上市券商每股派息較低,目前來看,有8家上市券商每股派現不足0.1元,最低為0.014元。
另外,為建立對投資者持續、穩定、科學的回報機制,保持利潤分配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進一步增強公司分紅透明度,國海證券、中泰證券、天風證券等多家上市券商制定了《未來三年(2023年至2025年)股東分紅回報規劃》,通過持續、穩定的現金分紅提升投資者獲得感。
3家券商股利支付率超70%
上市公司再融資的條件之一是“最近三年以現金方式累計分配的利潤不少于最近三年實現的年均可分配利潤的30%”。雖然當前上市券商放緩了再融資的腳步,但是這一指標仍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從股利支付率來看,上述22家上市券商中,有16家券商的股利支付率超30%。其中,海通證券的股利支付率高達128.96%,位居榜首;隨后是紅塔證券和國海證券,股利支付率分別為90.63%和78.13%;國聯證券的股利支付率也排名靠前,為59.9%。不過,也有部分券商股利支付率不足30%,其中最低的僅為8.8%。
例如,某上市券商針對其較低的分紅表示,因公司處于各項業務快速發展階段,仍需投入大量資金,以擴大業務規模,提高盈利能力。公司留存未分配利潤可以保證公司凈資本充足,優化資產負債結構,補充營運資金以保障各項業務的資金需求,提升公司價值。不過,該券商也表示,將積極研究在符合利潤分配的條件下,增加現金分紅頻次,統籌好業績增長與股東回報的動態平衡。
“上市券商在制定分紅方案的時候,應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首先要考慮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現金流狀況;其次要評估公司的未來發展規劃和資金需求,例如是否有對外投資、擴張的重大資金支出安排;另外還需要關注股東的利益和期望,以及法律法規和監管方面的要求。”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另外,股息率也是考量上市公司分紅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以3月29日最新收盤價計算,有15家上市券商的股息率超過1%,最高的為華泰證券,股息率為3.06%;國泰君安、中信證券、國元證券、廣發證券、華安證券等5家公司的股息率均超2%;也有8家券商股息率不足1%,最低的僅為0.28%。
00:09 | 電競賽事持續火熱 產業鏈加速破圈 |
00:09 | 4月份乘用車市場零售同比增長14.5%... |
00:09 | 控股股東積極包攬定增 助推上市公... |
00:09 | 技術驅動、政策引領、市場響應 換... |
00:09 | 股權信托新規落地首月:三單創新項... |
00:09 | 創新藥賽道景氣度有望延續——專訪... |
00:09 | 在小紅書“種草”:銀行定義零售業... |
00:09 | 上市公司一季報展現經濟勇毅前行 |
00:09 | 三個不確定性讓美聯儲進退維谷 |
00:09 | 未盈利上市公司緣何堅持研發“上強... |
00:09 | 發揮好并購重組的關鍵作用 |
00:04 | 期貨業兩大新規有望年內落地 行業...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