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殷高峰
近日,陜西證監局發布了對開源證券采取責令改正措施的決定,直指其多項違規行為,涉及公司ABS、新三板推薦掛牌、債券交易等多項業務,其中資產管理業務成為問題集中地。
陜西證監局認為,上述問題反映開源證券內部控制不完善、合規及風控體系存在缺陷,責令其立即進行改正,并限期3個月內完成,在完成整改并經核查驗收前,不得開展投向商業銀行存款收益權、信貸資產收益權等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的資產管理業務。
資管業務成違規集中地
《關于對開源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采取責令改正措施的決定》指出,開源證券主要存在的違規情況是:未能遵守審慎經營規則,制定科學合理的資產管理業務投資決策和風險管理制度,有效防范和控制風險,業務開展與資本實力、管理能力及風險控制水平不相適應;未能充分履行合規審查義務及主動管理職責,部分資管計劃存在委托第三方公司對資管計劃項下資產收益權進行管理和處分,資產收益權終止日與資管計劃期限不匹配的情形;未按規定有序壓縮應當整改的資管計劃規模;未建立對投向非標資產的資產管理計劃的專門質量控制制度,盡職調查不充分,未建立動態風險監測機制;個別定向資管計劃、集合資管計劃未及時履行風險事項報告及信息披露義務;債券交易業務合規風控管理制度及信息系統建設較為滯后,風險監測與交易行為管理機制不健全,自營、資管、投顧業務隔離不到位。
另外,陜西證監局表示,在日常監管中,開源證券還存在資產證券化業務、新三板推薦掛牌業務的質量控制部門未能與業務部門相分離;部分公司債券、資產支持專項計劃盡職調查不充分,信息披露不準確,未勤勉盡責履行存續期管理工作的問題。
與對開源證券采取責令改正措施一同發布的還有對開源證券資管業務部門負責人采取監管談話監管措施的決定。《關于對武懷良、李青采取監管談話監管措施的決定》指出,武懷良作為主管資產管理業務的高級管理人員、李青作為資產管理業務部門負責人,對相關違規行為負有責任,決定對二人采取監管談話的行政監管措施。
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開源證券已非首次因資管計劃相關違規而遭到監管部門的約談。2017年2月22日,陜西證監局發布的行政監管處罰決定書中指出,開源證券管理的開源華山1號限額特定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和開源華山2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在2016年5月18日至10月24日參與新股網下申購時,申報金額均超出資管計劃現金總額,違反了相關法規。作為開源證券資產管理總部負責人及華山1號和華山2號投資主辦人,李青對上述違法行為負有直接責任,被要求前往陜西證監局接受監管談話。
退出新三板意在A股IPO?
數據顯示,2016年-2018年,開源證券資產管理業務規模逐年增長,從2016年的923.38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1730億元。
《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到,2015年4月30日,開源證券掛牌新三板。但是,去年7月24日,開源證券發布《關于擬申請公司股票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終止掛牌的提示性公告》,擬于股東大會審議通過相關議案后向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提交終止掛牌申請。
雖然開源證券尚未表明摘牌的意圖,但其擬IPO的猜測卻已傳出。但截至目前,還沒有開源證券沖刺IPO的公開消息。
數據顯示,2017年開源證券實現營業收入9.99億元,同比下跌7.09%,歸母凈利潤5565.78萬元,大幅下跌69.78%。2018年半年報顯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開源證券實現營收4.17億元,同比增長11.41%;凈利潤為3432.5萬元,同比減少44.96%。
雖然業績不佳,開源證券在新三板上獲得的融資規模卻并不小,截至公告擬摘牌日,其已在新三板掛牌期間完成了兩輪定增,先后合計募集資金32.29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其第二輪融資發生在2018年3月5日。開源證券發布公告稱以4元/股的價格,募集不超過32億的資金。募集資金用途為補充公司凈資本與運營資金,擴大經紀業務、自營業務、資產管理業務、信用交易業務、向子公司增資等各項業務,提升盈利能力,加快公司業務發展。2018年5月29日,開源證券公布了股票發行情況報告書,稱成功發行約4.4億股股份,募集資金約17.59億元。而剛剛定增完成不到2個月,開源證券便宣布了其將退出新三板的消息。
00:09 | 電競賽事持續火熱 產業鏈加速破圈 |
00:09 | 4月份乘用車市場零售同比增長14.5%... |
00:09 | 控股股東積極包攬定增 助推上市公... |
00:09 | 技術驅動、政策引領、市場響應 換... |
00:09 | 股權信托新規落地首月:三單創新項... |
00:09 | 創新藥賽道景氣度有望延續——專訪... |
00:09 | 在小紅書“種草”:銀行定義零售業... |
00:09 | 上市公司一季報展現經濟勇毅前行 |
00:09 | 三個不確定性讓美聯儲進退維谷 |
00:09 | 未盈利上市公司緣何堅持研發“上強... |
00:09 | 發揮好并購重組的關鍵作用 |
00:04 | 期貨業兩大新規有望年內落地 行業...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