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蘇向杲
近期,太平人壽總經理張可出席了第三屆國際保險節,并發表了對壽險公司不同發展階段的感悟及認識。
在當天的演講中,圍繞當下壽險公司最為關注的如何轉型等行業熱點話題,張可提到了許多獨到的見解。例如,張可認為,在行業全面回歸保障是“再正確不過的事”,轉型就“要打開能力的邊界”,壽險公司發展沒有永遠的“圍墻”與“護城河”。
實際上,在當下壽險公司急于尋找轉型出路的檔口,如何平衡規模與效益,兼顧回歸保障與持續創新等諸多命題,均考驗著每一個壽險公司掌舵者。而此次張可的演講,從自身漫長的從業經驗延伸到對行業轉型的深入思考,許多真知灼見無疑對一大批中小壽險公司的管理者頗具鏡鑒意義。尤其是,其將人生感悟融入壽險管理,極具啟示意義。
例如,就壽險公司的持續增長,張可認為,保險公司不可能依靠簡單激進的方式來實現長久發展,而是必須堅持壽險長期經營的理念,找到一條專業的增長路徑。“保費、資產、利潤這些指標,單獨一個增長并不難,比如保費,可以通過銷售短期產品、加大費用投入、提高保單現金價值來實現,但利潤會因此下降;比如資產,通過放大財務杠桿、發展低價值業務、股東輸血也能快速提高,但這并不能推動保費持續增長,還會影響利潤。”
談及保險公司的創新,張可提到,科技創新賦予了保險公司引領消費體驗的能力。以前客戶需要抱著一堆材料來回跑,辦業務需要預約排隊,現在只要借助線上平臺,很快就可完成;以前辦保單貸款、領取生存金、變更客戶信息等還需要到柜臺確認身份,現在利用人臉識別……科技創造了更優質的體驗。
目前,在行業回歸保障的大背景下,如何實現轉型發展成為壽險公司最為關心的話題之一,對此,張可看來,沿著“舊地圖”無法找到“新大陸”。
“我們不妨跳出之前的條條框框,超越原有對產品和客戶的認知,突破傳統業務邊界,去探索更多的發展可能。”張可表示,壽險公司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加以思考。
一是,“沒有傳統的行業,只有傳統的思維”。張可表示,當一件保單可以在交易所貼現融資時候,我們還能叫它傳統業務嗎?當一件保單可以解決一攬子健康養老問題時候,它還是一個傳統保險產品嗎?“其實,所有行業都有創新的空間,我們是不是可以重新想象我們的產品,重新定義我們的客戶。”
二是,服務是產品競爭的“第二戰場”。現在保險產品同質化嚴重,銀保監產品新規又對隊伍銷售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情況下,大家拼的就不僅是產品,更是服務。讓服務吸引客戶,在與客戶接觸的每個環節上提供更好的體驗,也是讓客戶認可我們的關鍵。
三是,要打開能力的邊界。“中國壽險市場蘊藏巨大潛力和爆發力,從業人員正在挑戰著一個個新的目標,為了更好的服務客戶,我們的代理人伙伴也必須不斷提升專業水平,從優秀走向卓越。”
最后,張可表示,壽險公司沒有永遠的“圍墻”與“護城河”。“今天所有企業面臨的挑戰已經不止發生在行業圍墻之內,事實上,沒有什么圍墻是攻不破的,也沒有什么護城河能讓我們高枕無憂,躲在城中,版圖就只有這么大。相反,拆掉圍墻,世界就都是你的。”
00:09 | 電競賽事持續火熱 產業鏈加速破圈 |
00:09 | 4月份乘用車市場零售同比增長14.5%... |
00:09 | 控股股東積極包攬定增 助推上市公... |
00:09 | 技術驅動、政策引領、市場響應 換... |
00:09 | 股權信托新規落地首月:三單創新項... |
00:09 | 創新藥賽道景氣度有望延續——專訪... |
00:09 | 在小紅書“種草”:銀行定義零售業... |
00:09 | 上市公司一季報展現經濟勇毅前行 |
00:09 | 三個不確定性讓美聯儲進退維谷 |
00:09 | 未盈利上市公司緣何堅持研發“上強... |
00:09 | 發揮好并購重組的關鍵作用 |
00:04 | 期貨業兩大新規有望年內落地 行業...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