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王錦曉
今日,廣東保監局召開2017年度新聞發布會,通報了去年廣東保險業發展和保險監管情況。
市場運行情況
2017年,廣東省保費收入4304.6億元,同比增長12.7%。其中,廣東(不含深圳,下同)保費收入3274.9億元,同比增長9.7%。賠付支出885.3億元,同比增長8.4%。保險公司資產總額8789.1億元,較年初增長10.4%。保險從業人員62.6萬人,同比增加4.7萬人。總體來看,2017年廣東保險市場業務發展穩中向好,行業轉型成效顯現,風險保障水平快速提升,服務大局能力持續增強。
(一)業務增長總體穩定。2017年,廣東實現保費3274.9億元,同比增長9.7%。財產險業務積極向好,保費823億元,同比增長16.2%,增速提高9.8個百分點。與宏觀經濟相關性較強的工程險、信用險業務實現快速增長,分別同比增長72.5%和65.3%;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的責任險和農業險業務也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分別同比增長25.1%和19.6%。人身險業務增速放緩,保費2451.8億元,同比增長7.6%,增速同比明顯下降。其中,壽險保費1954億元,同比增長21.2%;健康險保費402.2億元,同比減少31.7%;意外險保費95.7億元,同比增長23.5%。
(二)行業轉型成效顯現。人身險公司方面:從業務結構看,普通壽險規模保費占人身險公司業務比重42.4%,較上年提升11個百分點,萬能險規模保費占比下降11.8個百分點;從新單繳費結構看,新單期繳業務占比38.1%,同比上升13.6個百分點;從渠道結構看,個人代理渠道業務占比47.4%,同比上升8.5個百分點,銀郵代理渠道業務占比同比下降9.6個百分點。財產險公司方面:非車險業務保費收入235.9億元,同比增長30.5%,增速高于車險16.9個百分點,業務占比27.2%,較上年提升2.9個百分點。
(三)保障水平大幅提升。2017年,廣東保險業累計提供風險保障241.6萬億元,同比增長126.4%。財產險提供風險保障206萬億元,同比增長150.5%。其中,車險提供風險保障16.4萬億元,增長30.6%;責任險提供風險保障42.9萬億元,增長554.9%。人身險提供風險保障35.7萬億元,同比增長45.7%。其中,壽險提供風險保障5.7萬億元,增長69%;健康險提供風險保障14.7萬億元,增長37.4%。
保險監管工作情況
2017年以來,廣東保監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及保監會的決策部署,以落實保監會“1+4”系列文件為抓手,扎實推進防風險、治亂象、補短板、服務實體經濟等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全面加強行業風險防控。始終將防范化解風險作為監管工作的首要任務,成立風險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全面梳理轄內保險市場風險防范工作重點。緊盯重點機構、重點地區、重點業務和重點渠道,采取有針對性的風險防范和處置措施,加強非現場監測、窗口指導和現場檢查。制定風險防范工作方案和應急處置預案,組織51家保險公司950家分支機構、258家銀郵代理機構開展非正常退保和集中滿期給付的應急處置演練,指導省市兩級的行業協會及保險機構制定風險應急處置預案。大力引導公司深化結構調整轉型,以優質增量業務化解存量業務風險。廣東作為全國最大的區域保險市場,風險總體可控,風險防控工作有力有效,沒有發生重大風險和群體性事件。
(二)大力整治保險市場亂象。持續加大力度整治銷售誤導、理賠難、違規套取費用、數據造假等市場亂象,扎實開展“兩個加強、兩個遏制”、車險、大病保險、農業保險、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等現場檢查工作,堅決打擊損害保險消費者權益的違法違規行為,形成嚴肅監管氛圍。2017年全年共開展現場檢查101項,投入檢查人力2206人·天,累計對50家次保險機構、保險中介機構、業外機構及57人次保險從業人員實施行政處罰,罰款金額792.3萬元,同比增長80%,沒收違法所得22.17萬元,移送其他單位1家次,撤銷任職資格1人次。對38家次各類機構及19人次人員采取監管函、監管談話等監管措施。
(三)逐步補齊監管制度短板。貫徹落實保監會出臺的系列監管制度,督促轄內保險公司嚴格執行各項監管要求,全面對標監管制度,排查內部管理制度的空白與漏洞,逐項增補完善,確保各項監管制度落地生效。制定廣東保險業主要風險防范工作方案,有針對性地完善重點領域風險應急處置專項預案,明確風險防范工作職責任務,強化多方聯動工作機制。適應市場發展形勢,修訂市場行為相關監管制度,增強監管制度的科學性、針對性、有效性。研究出臺保險中介領域相關制度,在市場準入退出、市場行為規范、機構內控治理、保險公司責任、從業人員管理等方面作出安排。出臺保險消費投訴處理工作評價辦法,多維度對保險公司投訴工作進行評價,督促保險公司提升保險服務水平。
(四)引導行業回歸保險本源。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金融回歸主業的要求,引導行業堅持“保險業姓保”,服從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發揮好經濟助推器和社會穩定器的重要作用,發展黨和人民需要的保險事業。立足風險管理功能,推動保險業在扶貧攻堅、災害救助、支農惠農、大病保障、社會治理、科技創新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引導“險資入粵”,服務投融資體制改革,支持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一帶一路”戰略、粵港澳大灣區、先進制造業等領域的資金支持。采取政策調控、窗口指導、督導檢查等方式,引導行業優化產品和業務結構,促進風險保障型和長期儲蓄型業務發展。
保險業服務廣東經濟社會建設情況
從服務實體經濟來看,為科技創新型企業提供風險保障4006億元;為出口企業提供風險保障577.9億美元,協助出口企業追回海外欠款1.1億美元;保險資金在廣東累計投資余額4367.6億元,其中今年新增1353.4億元。從服務民生保障來看,農業保險為1033萬農戶的農業生產提供585億元的風險保障,賠款給付8.9億元;大病保險保障人數6673萬人,向20萬人支付賠款17億元;商業健康險有效服務2.3億人次。從服務社會管理來看,環境污染、食品安全、醫療、安全生產、工程質量等領域的責任保險快速發展,責任險支付賠款15.9億元,同比增長19.2%;巨災指數保險自落地以來累計向11個地市賠付1億多元。特別是以下重點領域,取得明顯成效。
(一)全力應對臺風災害。2017年8月底,第13號臺風“天鴿”和第14號臺風“帕卡”相繼正面襲擊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廣東保險業共接到災害相關報案9.6萬件。中央氣象臺發布臺風藍色預警后,廣東保監局加強組織協調,指定專人跟蹤臺風動向,提前通知各保險公司充分做好災害應對準備;臺風登陸后,迅速派員前往受災最嚴重的珠海等地區督促理賠工作,指導珠海行業協會制定理賠服務標準;同時要求各保險公司臺風過后次日起定期報送報案報損、查勘理賠進展情況,確保災后理賠工作順利進行。這兩次臺風的保險賠付金額超過9億元。其中,臺風觸發陽江、云浮兩個巨災保險試點地市的臺風巨災賠付,8月25日上午已全部完成賠付,賠付金額分別為1200萬元和1000萬元。
(二)巨災保險擴面提質增效。2017年以來,根據省委省政府和保監會的部署,廣東保監局進一步推動巨災指數保險擴大試點范圍、提高保障水平、延長承保期限。試點地市穩步增加,在原有10個地市的基礎上,增加惠州、肇慶、潮州、揭陽4個試點地市。保險方案有所優化,保障范圍和服務水平顯著提高,比如,梅州市在原有臺風和強降雨的基礎上,增加外來洪水事件作為災因。保障期限明顯延長,巨災保險合同服務期從原來的1年延長至3年。全國首創的巨災指數保險自2016年下半年落地以來,累計賠付超過1億元,幫助受災地區群眾盡快恢復生產生活。
(三)涉農保險影響進一步擴大。廣東保險業對關系國計民生和農民安居樂業的水稻、農房等險種,堅持普惠性原則,實現應保盡保,逐步提高保障程度,商業保險已嵌入到農業生產、農戶融資、農村土地流轉等重要領域。農業保險險種達18項,基本覆蓋廣東主要農作物、養殖業品種,基本覆蓋廣東主要的農業風險種類。2017年農業保險為4175.1萬畝農作物、6369.9萬畝林木、2.3萬頭(羽)禽畜,提供風險保障585.4億元,支付保險賠款近9億元,受益農戶近200萬戶次。全省開辦農業“政銀保”項目21個,支持農業企業獲得貸款10.5億元。保險資金支農融資試點累計發放57筆,放款資金1.4億元。保險公司在省內9個“兩權”抵押貸款試點地區參與建立風險緩釋機制。運用農業保險、農房保險及探索調整風險補償比例等措施,完善并優化風險分擔補償機制。
(四)大病保險服務水平提升。2017年,廣東保監局持續推動完善大病保險制度,豐富大病保險保障內涵,拓展保障范圍,大病保險報銷比例逐年提高。佛山大病保險項目針對肺癌、胃癌、乳腺癌、鼻咽癌、白血病、淋巴瘤和結直腸癌7類高發疾病,增加了重特大疾病目錄外特殊藥品費用,補償保障金額最高可達8.4萬元,有效減輕了參保群眾的負擔。珠海、汕頭、韶關、河源、梅州、陽江、湛江、肇慶、潮州、揭陽、云浮等11個大病保險項目提高了對困難群體的保障水平,比如,梅州將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大病保險起付線下調至2000元,報銷比例提高至80%,不設年度最高支付限額。2017年,廣東保險業承辦大病保險保障人數6673萬人,簽單保費24億元,已支付賠款17億元,賠付人數20萬人,大病保險承保項目18個,涉及人保財險、中國人壽、人保健康、平安養老和新華人壽等5家保險公司。
(五)“險資入粵”保持良好勢頭。2017年,保險資金在廣東的投資規模快速增長,服務領域不斷拓寬。截至2017年底,保險資金在廣東累計投資余額4367.6億元,新增1353.4億元,新增規模較上年增加815.1億元。保險資金服務重大基礎設施投資取得新突破,4個重大基礎設施項目落地,合計金額380億元,分別為中保投廣業綠色產業發展基金30億元,國壽廣州城投發展基金100億元,國壽廣州價值創新園區產業投資基金100億元,中保投華僑城(深圳)旅游文化城市更新股權投資基金150億元。這些大項目,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為環境污染防治、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城市改造、創新發展等提供了資金支持。
01:22 | 應用場景不斷拓展 人形機器人產業... |
01:22 | 沈陽化工:打造更具競爭力的高端產... |
01:22 | 弘元綠能:優化資產結構 發揮全產... |
01:22 | 江蘇索普:聚焦醋酸產業鏈延伸與新... |
01:22 | 達嘉維康專業藥房優勢凸顯 再生醫... |
01:22 | 多地發布汽車置換更新補貼政策 車... |
01:22 | 蘋果手機再降價 能否挽救在華銷量... |
01:22 | 寧德時代擬5月20日在港上市 最高發... |
01:22 | 固態電池量產節奏加快 上市公司密... |
01:22 | 瀛通通訊董事長黃暉:積極擁抱市場... |
01:15 | 249只浮動管理費基金形成三大模式 ... |
01:15 | 港股醫藥板塊和中藥等細分領域具有...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