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最新發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銀行卡受理終端數量繼續減少。截至二季度末,ATM機具98.67萬臺,較上季度末減少1.95萬臺;今年上半年已減少2.72萬臺。
而在高峰期,國內的ATM機一度達到111.08萬臺,2018年一年就增加了15.03萬臺。但是從2019年開始,ATM機器數量開始出現縮水,2019年末,全國ATM機數量首次出現下降,一年減少了1.31萬臺,至109.77萬臺;2020年全年更是繼續驟減了8.39萬臺。
生產商業績連年下滑
ATM機的衰落,首當其沖的是相關制造服務商。多家ATM機生產廠商已經逐漸感受到市場帶來的壓力,業績慘淡,亟待轉型。A股市場中幾家生產ATM機的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業績依然在下滑。數據顯示,企業生產ATM等金融機具的毛利率正在不斷下滑,一些企業銷售給銀行柜員機的毛利率只有2%左右。
北京維珍創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ATM形象創新及安全防護產品整體方案提供商,公司的主營業務是ATM形象創新及安全防護產品的工業設計、IT軟硬件研發、市場開拓、系統集成、產品生產、系統安裝及售后服務。自2018年以來,公司的主營業務就一直不振。維珍創意2021年半年報顯示,公司完成營業收入102.8萬元,較去年同期下降了58.76%;實現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凈利潤980.5萬元,較去年同期相比扭虧為盈,增長515.70%。凈利潤扭虧為盈并不是因為主營業務的增長,而是公司利用自有資金進行的投資產生了一定的投資收益,彌補了主營業務的虧損。
維珍創意表示,報告期內,主營業務因繼續受移動支付快速發展而受到嚴重影響,公司上半年收入呈現大幅下降的情況,公司原有產品的業務收入與上一年同期相比下降58.76%。
另一家廠商——御銀股份的情況也不盡如人意,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4161.7萬元,比上年同期下降62.36%;實現利潤總額-2462.4萬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84.84%;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333.5萬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90.04%。主要原因是ATM銷售收入和技術服務的減少。上半年御銀股份的ATM銷售收入同比下降99.46%;ATM合作運營收入同比下降79.78%;融資租賃收入同比下降37.67%;ATM技術、金融服務收入同比下降72.46%,此外因ATM配件銷售收入下降,導致其他業務收入同比下降75.54%。ATM從原來的業績增長點,成為拖累業績下滑的“罪魁禍首”。
取款機曾是“印鈔機”
ATM廠商是有過好日子的。在過去的現金時代,自動取款機堪稱ATM廠商的“印鈔機”,且供不應求。
國內第一臺ATM在1987年由中行珠海分行引進。當時,一臺ATM有一噸多重,安裝的時候需要用吊車。最初的ATM主要作為展示用途。
1993年,我國啟動以電子貨幣應用為重點的“金卡工程”,銀行系統經過電算化改造,對ATM設備的需求開始快速增長。
到2005年末,我國ATM保有量為9.5萬臺。出于安全和技術考慮,銀行最初采購時以日歷、迪堡、NCR等美國、日本品牌為主,國產ATM廠商一般以代理進口設備和自行研發并進。
某股份行運營科技部負責人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移動支付和電子銀行的興起,人們對傳統銀行網點的依賴在減少,現金交易明顯減少,越來越多的人不再依靠ATM機,ATM機的總量開始下滑,新增裝機量更是近四年連續下降,且下降幅度不小,有些區域甚至是零增長,傳統的ATM機生產企業面臨轉型的考驗。在形式上,銀行已經從最傳統的“磚頭銀行”演變成“鼠標銀行”,進而發展到目前的“指尖銀行”。
與ATM逐漸衰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移動支付的快速崛起,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移動支付近年來一直保持穩步增長。今年二季度,銀行共處理電子支付業務673.92億筆,金額745.74萬億元。其中,網上支付業務251.90億筆,金額605.19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6.42%和11.80%;移動支付業務370.11億筆,金額117.13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2.79%和0.32%。非銀行支付機構處理網絡支付業務132608.30億筆,金額87.32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8.17%和24.37%。
年初一份對全國超17萬人的調查報告顯示,我國移動支付用戶已超8億,移動支付市場規模已經連續3年全球第一。
此外,居高不下的購置、運營、維護成本也成為銀行減少ATM機具數量的一大因素。
一家ATM生產企業的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移動支付技術日趨成熟并廣泛使用,國內銀行業出現了去柜臺化、輕資產化等轉型態勢,導致國內ATM市場需求增速下滑,設備價格一降再降。維保費用也是大不如前,ATM最輝煌時期,一臺機器的維保價格在8500-10000元/年之間,是企業很大一塊利潤來源,而現在則降至5000元/年左右,幾乎腰斬。而維保人員的工資卻不斷上漲,行業整體的利潤越來越薄。以前認為行業的競爭對手是其他品牌的ATM機,現在才發現是時代和技術的變更。
12:31 | 傳化集團與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 |
12:12 | 協鑫能科虛擬電廠調節能力突破550M... |
12:11 | 海特高新召開業績說明會:加強研發... |
11:01 | 工銀瑞信基金董事長趙桂才:提高權... |
11:00 | 嵐圖汽車正式登陸中東 |
10:59 | 第二屆電力行業科技創新大會在廣州... |
10:49 | 中金廈門安居REIT擴募獲受理 |
09:58 | 賀普藥業:公司在研新藥的二期臨床... |
09:56 | 直擊同力股份年度股東大會:加速海... |
09:56 | 國芯科技聚焦核心方向 推動AI與量... |
09:55 | 行業景氣度提升驅動高速光模塊需求... |
09:55 | 老牌券商資管總經理人選落定,成飛...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