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全球社會經濟生活。在抗擊疫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中,中國迎難而上,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辦公等新型科學技術屢屢被社會各界調用,以科技力量為人們鑄起了一道道安全的防線。
“健康,人之立身之本;科技,成就國之重器。兩個放在一起需要有一個碰撞,相互融合,然后產生更大的效應。”在上海證券報最近一期《直面掌門人》節目中,來自中國工程院、復旦大學、中國人壽、萬達信息的多位專家各抒己見,從產學研多角度,解讀科技與健康的關系,為推動“健康中國”建設建言獻策。
解決“牛鼻子”問題
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激發了線上問診、健康篩查等在線需求,完成了一場互聯網醫療與健康管理的“啟蒙運動”。人們突然發現,看病就醫可以不必舟車勞頓,健康篩查與疫情防控的數字化給生活帶來了巨大便利。不過在全國上下總動員抗擊疫情過程中,也暴露出不少短板。
“我國衛生保障體系過去一直是‘以疾病為中心’,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我們意識到應該把觀念轉變為‘以疾病的預防為中心’,特別是與老百姓密切相關的健康管理問題,這是一個‘牛鼻子’的問題,我們的觀念應該轉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肝癌科學中心主任王紅陽表示,一旦觀念轉變,后續所有的做法都會按照新的理念去執行。
王紅陽表示,我國公共衛生體系的建設需要從體制機制上進一步理順,同時,對于全民健康管理方面所需的信息化和數據處理能力也要進一步加強。“我們在原創科學技術,快速反應能力方面還有所欠缺,有待重新布局、拓展。”
“想要把老百姓習慣養起來,把日常健康管理標準落到實處不可能一蹴而就。”萬達信息董事長匡濤認為,除了正常人健康管理之外,針對亞健康人群、已病人群的健康管理也要做好。
在中國人壽副總裁阮琦看來,科技與健康碰到一起最難的是融合,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整個社會數字化的進程會進一步加快,科技與健康會進一步融合。
“目前必須重視的一個問題就是科技發展到底為誰服務。”復旦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經濟學院金融學教授孫立堅認為,我國科技發展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讓先進科技為人均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的人群帶來新的機遇。在這方面電商平臺已經做了很大努力,如果很多先進的保險產品無法解決性價比的問題,那么大多數人還是會處在今天的科技市場之外。
大數據賦能全周期健康服務
醫療健康管理是貫穿全生命周期的服務,醫療大數據互通可以優化各應用場景的體驗,進而再度豐富數據,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
“現在已經普遍意識到數據的重要性。在數據方面我們要看數據的全過程,從技術角度來看,在數據采集端、數據末端、數據分析層面,技術都比較完善,現在最大的難點在于如何把分散在各個角落的數據匯聚成大數據。”阮琦說。
王紅陽認為,健康管理非常重要,而且有關數據的收集應該包括人出生前、出生后的健康狀態,亞健康狀態等全周期,將有關數據收集整理和研究分析,再加上新技術手段,就能為更加健康地生活提供指導。
在健康管理的風險防范方面,萬達信息做了不少有益的嘗試。匡濤舉例稱,萬達信息旗下2.0版本“蠻牛健康”有提到嬰兒生長曲線。這是萬達信息幫助上海一家知名的婦幼醫院跟蹤的嬰兒成長曲線。公司分析了歐洲、亞洲的嬰兒成長曲線,用各種模型分析發現預警信息,然后針對性地提醒用戶和醫生去做重點篩查。此外,萬達信息給寧波一個核心區100多萬群眾建立了持續10多年的健康檔案就診信息,也正是因為有這些數據,這次疫情防控期間,通過流行病的監測防控系統,很快就摸排到重點人群。
數字科技精準滿足個性化需求
“幾位專家都是從供給端探討科技與健康如何推動中國高質量發展,我則希望強調需求端,即如何打開健康管理需求端的渠道。”孫立堅表示,首先,今天的人工智能是否能夠通過成本的降低使大多數民眾參與到健康管理之中。其次,采集到的大數據究竟屬于誰,這是個涉及個人隱私的問題,必須給予足夠重視。再次,現在非常強調云端,大家都在拼頂層技術,其實云的過程并不是簡單的應用端的問題,還有很多基礎研究也必須跟上。把這些工作都做好,大數據自然會水到渠成,健康管理的需求端也將被打開。
阮琦表示,中國人壽的運營模式已從傳統的承保理賠,演變成貫穿全生命周期的綜合性服務。現在客戶的需求更加個性化和多樣化,這對壽險企業來說是巨大的挑戰。壽險企業必須具備強有力的聚合社會資源的能力,同時還要有為社會提供服務的能力。
“中國人壽有超過2.5萬線下銷售和服務網點遍布全國,有將近200萬銷售和服務人員,這是我們最大的優勢,我們在此基礎上構建了一個數字化平臺。在今天數字化的社會,實際上企業之爭就在于平臺之爭,市場上所有的頭部企業背后都擁有一個強大的數字化平臺。過去兩年我們已經建成這個平臺,而且在這次疫情防控中發揮了作用。”阮琦舉例稱,中國人壽用了短短三天時間分發出去將近1000萬份新冠贈險,而且所有贈險都是一對一定向發送,這就是精準服務,這就是數字化平臺在關鍵時期發揮的作用。
匡濤表示,“蠻牛健康”是中國人壽入駐萬達信息后公司打造創新板塊中的第一個“獨角獸”,希望打造成一個真正開放的平臺,為老百姓治未病,讓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這就是公司的理想。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