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賈麗
隨著亞運會即將來臨和國貨潮興起,國產體育品牌再次引發關注,受到資本市場追捧。
幾經沉浮的國產體育品牌,為何受到市場青睞?這背后的國貨潮又能持續多久?
體育概念股受追捧
國產體育概念股的興起與市場大環境有關。
近年來,全民健身的國家戰略已深入人心。在國家相關政策推動下,全民健身持續升溫并備受關注,相關概念股引發市場關注,整體出現上漲。
“亞運會這種大型賽事是國內居民關注度非常高的體育盛會,按照歷史經驗,賽事舉辦期間,相關體育用品、文創產品、電視轉播等領域的消費會出現實實在在的提升,所以這期間往往是商家進行新品展示,品牌推廣的重要時間窗口。361°是老牌體育企業,受贊助亞運會、國貨潮及科技產品迭代多重影響,受到市場關注。”中鋼經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胡麒牧接受《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同時,業績出現逆勢上漲也是361°等公司受關注原因之一。
據361°發布的2021年中期財報顯示,其營業額為31.07億元人民幣,增長15.7%;毛利為12.99億元人民幣,增長28.0%;純利為4.01億元人民幣,增長32.9%。
361°發布亞運新主張
在復雜的市場環境之下,國產體育品牌也經歷了一輪摸索,并實現突圍,向市場更深度布局,推動品牌持續專業化、年輕化。
2021年,疫情雖然已經穩定,但原材料上漲又給行業帶來新一輪重壓。
危機中,運動品牌開始尋找機會突圍。眾多體育品牌開始收縮線下門店,減少開支穩定過渡。在穩定供應鏈的同時,361°等體育品牌借助亞運會等契機,加速品牌專業化,向更多潛力市場發力。
憑資深行業經驗,361°官宣中國國家鐵人三項隊與中國國家女子水球隊成為運動裝備合作伙伴,全面助力中國體育事業發展。
12月26日,361°還在其品牌日暨亞運新主張與創新科技大會上發布了亞運新主張“中國熱愛多一度”。
據了解,361°將通過多矩陣產品的支撐,為亞運會提供強運動裝備保障,以熱愛文化讓中國品牌力展現在世界賽場。
新生代群體是當下的消費市場主導,品牌鏈接新生代群體成為近年來眾多國產體育品牌的選擇。此次,361°還官宣王安宇為361°品牌運動潮流代言人,從而推動品牌更年輕化、時尚化。
上述361°人士稱,王安宇的加入將助力361°打開年輕市場,更好觸達年輕用戶,更好彰顯品牌潮流態度。
“更加獨立、自主決策的新消費群體的出現,改變了過去唯洋品牌認可論,這給國產體育企業提供了品牌挖掘更多市場機遇期。同時,市場需求的變化加速品牌企業探索。通過體育營銷、技術創新,豎立更專業、年輕化的品牌形象。”中國本土企業軟權力研究中心研究員周錫冰對記者表示。
國貨潮能持續多久?
在疫情穩定、消費復蘇大背景下,一場國貨潮涌起。
身穿老干媽衛衣、嘴涂故宮紅唇膏……新一代年輕人正以穿國貨、吃國貨定義著時尚,追逐著新潮,推動著“國潮”熱滾滾而來。國產體育品牌也在此次熱現象中,加速產品迭代和產業布局。
近日,361°再次升級3TECH科技系統,由ENRG-X、Q!RIVE和Q!OAMInfinity三項科技組成,并發布創新科技體驗跑鞋三態2.0。
中鋼經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胡麒牧認為:“科技進步,也是國產品牌越來越受消費者青睞的重要原因。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我們文化更加自信,對民族品牌、民族文化元素有更高的認同。另外,隨著居民消費復蘇,消費者的決策更加理性,性價比更高的國潮品牌顯然是更優的選擇。”
然而國貨能持續“潮”下去嗎?從經驗來看,通常國貨潮都僅是短暫現象。要想真正地,推動產業進步,中國體育品牌需要投入更多研發力量,真正帶動國產品牌的強勢崛起。
周錫冰表示:“經過40多年的技術積累,中國企業在原創性產品的市場投放已經領先,一些產品款式更加時尚、多元。中國企業產品的性能更加注重人性化、產品越來越細分,產品品類也更加豐富。”
他認為:“中國品牌企業從過去的追求數量到追求產品質量的轉變,由此推動的轉型更符合中國市場。隨著中國擁有海量的市場需求、三四線城市的需求逐漸釋放出來,國產體育品牌將持續向更專業、更科技方向發展,中國創造才是未來提升競爭力的關鍵。”
(編輯 喬川川)
12:12 | 協鑫能科虛擬電廠調節能力突破550M... |
11:01 | 工銀瑞信基金董事長趙桂才:提高權... |
11:00 | 嵐圖汽車正式登陸中東 |
10:59 | 第二屆電力行業科技創新大會在廣州... |
10:49 | 中金廈門安居REIT擴募獲受理 |
09:58 | 賀普藥業:公司在研新藥的二期臨床... |
09:56 | 直擊同力股份年度股東大會:加速海... |
09:56 | 國芯科技聚焦核心方向 推動AI與量... |
09:55 | 行業景氣度提升驅動高速光模塊需求... |
09:55 | 老牌券商資管總經理人選落定,成飛... |
09:54 | 易方達基金:增加發行基于業績比較... |
09:54 | 經營逐步向好 曙光股份重現“曙光...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