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許潔 見習記者 張安
北京時間1月11日早間,美股收盤,精銳教育大跌33.09%,報收于0.19美元。自其1月6日恢復交易以來,三個交易日內,其累計下跌51.50%。
早在2021年10月12日,精銳教育曾對外表示面臨巨大經營困難,正式宣布暫停其在中國的所有教育項目和學習中心。公司股票同日也宣布暫停交易。2022年1月6日,暫停教育近3個月的精銳教育突然宣布恢復交易,同時對外宣布了新的業務方向。
從股價表現來看,資本市場對精銳教育公布的新業務方向并不買賬,投資者正在加速離場。
布局海外市場基因不足
對于暫停運營的這段時間,精銳教育表示,其與上海市教委就終止業務及實施新業務模式進行討論。
從公告來看,精銳教育將目光瞄向除K12、學前教育外的所有賽道。其新業務方向包含教育出海,教育信息化、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同時,精銳教育還表示未來將探索職業教育培訓和家庭咨詢相關的業務。
宣布的方向眾多,但精銳教育下一步的落點具體落在哪,公告中并沒有明確表示。而且,其瞄準的各個細分賽道中,不僅有原本的垂直類企業,更有已經落地實踐的教育巨頭進入,賽道競爭也頗為激烈。精銳教育入場,又能有多大優勢?
在教育出海領域,精銳教育公告指出,其將為中國以外的學生提供在線教育和輔導服務,并為居住在中國的學生提供海外教育準備和規劃服務。可以看作是切入海外輔導以及國內留學業務。
對此,在線教育從業者張喬松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轉型教育出海方向眾多,如果按照學生族裔來分,可以簡單的區分為華裔和非華裔。如果是為華裔用戶提供奧數、中文等培訓業務,則是具備可行性的。如果給非華裔提供相關學科培訓則會很難。
藍象資本投資副總裁焦念韜此前也曾公開表示,影響國內教育企業在海外長期發展的最大因素,是對不同文化和市場中教育的理解。
而在留學領域,其賽道特性是客單價高且受眾面窄。以新東方為樣本案例,其從留學業務向K12業務的轉化是很成功的。但是從K12賽道向留學領域轉化的業務模型則很少。
所以,對于精銳教育而言,其做留學業務最大的優勢或許就是靠現有學生進行存量轉化,前期不需要花太大的成本去獲客。當業務跑通且國外疫情相對緩和后,或許會推出2.0、3.0的業務迭代。
教育信息化難以入校
在早前公告中,精銳教育宣布計劃開發若干軟件技術,包括智能學生證(SmartIDCard)的商業化;計劃構建融合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智能培訓系統,以促進教學和培訓過程。
根據德勤2021年11月發布的《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21》顯示,預計到2024年,教育信息化市場規模有望接近1000億元,教育場景衍生更豐富,更加注重用戶體驗和新功能開發,增長潛力巨大。
雖然市場有望突破千億量級,但是如何對產品進行推廣,是擺在企業面前的一道難關。
某資深教育行業投資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看不太清楚精銳教育是真的想要進入教育信息化賽道還是想蹭熱點。教育信息化企業對本地化的渠道資源要求很高,從公開資料來看,教育領域內鮮少有專注做教育信息化的上市公司。行業的特性決定了外來企業難以將產品打入學校體系之內。”
張喬松表示,目前來看,人工智能、區塊鏈是可以與智能學生證相聯系的,且所需要的技術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產品的落地并不難。但是,其業務的難點在于入校,B端市場想要進校很不容易,中間涉及的關系非常復雜。最重要的是,通常每個學校每年在教育信息化上的預算只有5到10萬元,且這些錢已經被不少教育信息化公司所分食,要在這樣的環境下突圍,并不容易。
手里的“彈藥”還夠嗎?
宣布了眾多業務方向,精銳教育手中的“彈藥”卻并不多。此次發布的公告顯示,公司擁有未經審計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4100萬美元,資產約1.099億美元。
早前,教育領域作為傳統的現金奶牛型行業,企業手中曾握有大量預收款。而且在資本加持的之下,教育企業也可以獲得源源不斷的熱錢。大量教育企業通過寅吃卯糧,動用學生的預付款換取企業增速。當行業下行,一旦出現擠兌行為,就會成為壓死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精銳教育就是倒在了這一問題上。
此次公布了新的業務布局后,如何利用好手中現有的資金布局新業務,將是擺在精銳教育面前的一道難關。
對此,張喬松認為,即便資本匱乏,企業也能通過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方式對項目進行推動,決定因素就在于精銳自身的基因中是否擁有互聯網企業創業元素。傳統公司、傳統治理模式則很難在資金匱乏的情況下通過快速迭代做出產品。
(編輯 張明富 白寶玉)
19:03 | 重慶信托:2024年信托業務實現凈利... |
19:02 | 微信“五一”數據報告:假期微信支... |
17:39 | 五糧液以“和美文化”再啟百年世博... |
17:34 | 2024年上市公司薪酬榜出爐 000415... |
17:32 | 國內首個氣候準則征求稿面世 助力... |
17:02 | “五一”假期前三天入境游客使用支... |
16:59 | 中科星圖一季度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 |
16:58 | 海南機場擬23.39億元收購美蘭空港5... |
16:57 | 永輝超市遵義胖東來模式調改首店開... |
16:00 | 特斯聯發布2024年財報:在手訂單金... |
15:58 | 滬市公司2024年研發投入破萬億元 ... |
15:56 | 低空經濟快速崛起 科創板公司堅持...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