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春蓮 見習記者 曹琦
隨著產能持續恢復,生豬和豬肉價格繼續向合理水平回歸,據農業農村部“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價格信息系統”監測數據,6月第一周,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上的豬肉平均價格為26.35元/公斤,環比下降3.3%,同比下降34.7%。
6月9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五部門聯合下發《完善政府豬肉儲備調節機制做好豬肉市場保供穩價工作預案》,進一步豐富了預警指標,調整了預警區間,并提出設置政府臨時豬肉儲備,以平滑“豬周期”波動,調控生豬及豬肉市場異動影響。
正邦科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豬周期的出現,主要還是供需關系失衡造成的,未來國內會發展成與歐美類似的情形,豬周期仍然存在但波動會縮小。應對豬周期,一方面需要政策支持,穩定基礎產能;另一方面,需要對全行業進行監控,加強預警和引導,當整個行業的集中度上來以后,也能夠平滑豬周期。”
在他看來,豬周期受多重因素疊加影響,從供給端來看,國內主要分為進口和國內供給兩部分,國內供給短期看生豬(存欄量、存欄結構、出欄體重、養殖成本、料肉比等)、中期看仔豬(存欄量、價格、成活率、養殖利潤等)、長期看能繁母豬(存欄量、二元母豬價格、PSY、初配量等);從需求端來看,主要看屠宰情況(屠宰量、差價、出肉率)、居民消費(批發價、人均消費量)、季節性因素、替代品(牛肉、羊肉、雞肉)等。
應對豬周期,國內養豬企業往往有一套較為成熟的體系,尤其是頭部公司能夠對豬價進行預判,提前做好相應布局。“公司對于接下來豬價走勢持謹慎態度,只要將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圍內,無論豬周期情況如何,公司受周期波動的影響有限。”上述負責人稱,“當前公司已完成低效母豬淘汰,淘汰低效母豬帶來養殖成本下降,今年二季度會有一部分體現,且二季度仔豬端的成本下降體現更快,肥豬會稍慢一些,因為二季度的肥豬是去年四季度的,三季度肥豬端會下降更多。總的來說,公司的成本下降曲線已經形成趨勢。”
5月生豬銷量、收入均大幅增長
正邦科技養豬成本進入下降通道優勢凸顯
6月8日晚間,正邦科技發布2021年5月生豬銷售簡報,當月銷售生豬164.84萬頭,環比增長39.17%,同比增長232.23%,單月出欄量創歷史新高,其中銷售商品豬139.17萬頭,同比增長236.57%,銷售仔豬25.67萬頭,同比增長210.40%;實現銷售收入36.50億元,環比增長20.26%,同比增長99.92%。
公司表示,生豬銷售數量和銷售收入同比增幅較大主要是由于生豬產能釋放所致。2021年1-5月,正邦科技累計實現銷售生豬541.15萬頭,同比增長166.41%,兌現出欄高速增長的目標,進一步穩固行業第二的位置;累計實現銷售收入146.88億元,同比增長75.09%。
當前養豬企業紛紛致力于降成本,正邦科技也不例外,其降成本的途徑主要為從源頭上、從各個環節上打造綜合競爭力。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首先是種豬端,公司種群結構已基本優化完成,從源頭上降低了單頭仔豬的斷奶成本,主要體現在psy提升;其次是改良營養配方,精準和簡化用藥;此外,加強精細化管理水平,例如在豬欄設計方面,正邦科技用最少的能耗打造最適宜的養殖環境,公司豬舍標準化設計人員60余人,數字畜牧研究院200多人。
正邦科技把打造種豬育種優勢作為重中之重。“種豬育種優勢是打造生豬養殖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種源在生豬養殖發展中處于核心地位,是降低成本的持續源泉,只有自己擁有穩定的育種體系,才能從源頭上把控仔豬的成本、生長質量等指標,從而建立生豬繁育的持久優勢,大大提高養豬的競爭力。”正邦科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解釋道。
為執行育種戰略,過去兩年正邦科技大規模的引種,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截至目前,公司已完成11120頭國內規模最大引種工程,建立自己的基因庫;同時斥巨資打造包括6名博士在內的超300人的技術團隊;并在2021年畜博會期間與法國最大育種公司NUCLEUS達成合作,以推進正邦科技種豬持續選育和遺傳改良。公司表示,未來5年將繼續培育更多的正邦品系及配套系,打造正邦種豬芯片。在育種方面重點進行基因組育種技術、抗病育種技術、高效繁育技術、國際聯合育種技術等研發與應用。
這些大手筆的投入導致公司綜合成本上升,當時隨著如今引種的完成,正邦科技種豬效率會大大提升,加上管理和生產成績上的提升,成本差異會越來越小。
“非瘟前,養豬企業的防疫水平都在同一層次,成本差異不會太大。非瘟后,由于種群受到沖擊,為了實現快速擴張,必須進行父母代和商品代的臨時外購,因而形成了較高的成本。”上述負責人表示,“隨著今年二季度完成母豬更新之后,正邦科技種群基本恢復到非瘟前自主內循環的狀態,預計經過一個完整批次出欄之后成本會降低到行業優秀水平。”
行業集中度快速提升
頭部公司憑借規模化優勢緩解周期波動
當前豬周期下,生豬養殖的規模化、標準化程度以及生物安全防護水平較以往有明顯提高。“養豬行業集中度處于快速上升通道,國內A股生豬養殖企業TOP10出欄量從2019年的4491萬頭上升至2020年的5496萬頭,市占率提升至10.43%,從各企業出欄目標來看,2021年TOP10企業出欄量有望實現翻倍增長,市占率將進一步快速提升。”上述負責人稱。
相關數據也預測,到2025年左右,僅牧原、正邦、溫氏、正大、中糧、新希望、天邦、雙胞胎、德康、海大、唐人神、傲農、京基智農等13家豬企,出欄目標合計就高達2.94億頭,13家的市場占有率也將達到2025年的42%。
“市場占有率和行業集中度的提升,讓規模化企業可憑借優秀的管理、防疫、成本管控等優勢,以及資金、土地、人才儲備優勢,能夠有效降低甚至消除豬周期對企業發展戰略和既定目標、生產節奏的影響,從而能夠緩解豬周期的大起大落。”正邦科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因此公司持續加大產能擴充,提高自繁自養模式比例,產能上“公司+農戶”和自繁自養比例從2020年的6:4預計調整至2021年4:6左右。“規模大時自繁自養模式較好,可由公司制定統一的豬場建設標準及養殖設備,生豬養殖機械化程度能大大提高,實現自動化的生產工藝,同時便于實施統一的嚴格管理,易于控制質量及生產指標。相反,超過一定規模的‘公司+農戶’模式會導致管理成本的大幅提高。”該負責人認為,“兩者的優劣勢其實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也就是說,規模不大時,采用輕資產運作、公司投入少、模式易復制的“公司+農戶”能夠比自繁自養擴張得更快,而當非瘟發生后和規模擴大后,自繁自養會占優勢。他認為,“今后頭部公司成本之間的比拼,會回歸到誰能用最低的花費防住非瘟,誰能通過精細化管理把效率提到最高,這兩塊綜合的成本差異應該在幾毛錢之間,而部分散戶相對來說不具備較高的防疫條件。”
加之,頭部公司儲備有抗擊風險或極端環境的資金、土地、人才等優勢,這些戰略儲備和布局都使得它們能夠平滑“豬周期”波動穩居行業前列。
(編輯 張明富 孫倩)
21:58 | 北方長龍:2025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 |
21:58 | 藏格礦業:第九屆董事會第二十一次... |
21:58 | 大連重工:第六屆董事會第二十一次... |
21:58 | 東星醫療: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58 | 豐原藥業:2024年度股東大會決議公... |
21:58 | 華安證券: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58 | 建發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58 | 建發股份:第十屆董事會2025年第一... |
21:58 | 萊特光電:2024年年度股東會決議公... |
21:58 | 遼寧成大:2025年第二次臨時股東會... |
21:58 | 龍高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58 | 拓爾思:第六屆董事會第十九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