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機是治療新冠肺炎重癥患者的重要醫療設備。受海外疫情持續擴散,感染人數暴增的影響,全球呼吸機緊缺。
據了解,中國作為全球重要的呼吸機生產國,世界各國都來中國搶購呼吸機。
在3月30日的國新辦發布會上,工信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司長許科敏指出,截至3月29日,主要呼吸機企業累計向全國供應呼吸機2.7萬多臺,其中有創呼吸機3000多臺。據不完全統計,3月19日以來短短十天,在保障國內需求的同時,已緊急向國外提供有創呼吸機1700多臺,達到了今年以來提供國內總量的一半。
許科敏介紹,目前,我國有創呼吸機生產企業共有21家,其中8家的主要產品(周產能約2200臺)取得了歐盟強制性CE認證,約占全球產能五分之一。目前已簽訂單量約2萬臺,同時,每天還有大量的國際意向訂單在洽談。
受市場消息影響,近幾個交易日,A股呼吸機概念股大幅上漲,并帶動整個醫療器械板塊上揚。其中,航天長峰已經8個交易日內5個漲停。
呼吸機需求暴增
夕日口罩,今日呼吸機。
根據美國重癥醫學會估計,美國總共將有96萬名患者由于感染新冠病毒而需要使用呼吸機,但美國只有大約20萬臺。在疫情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意大利,呼吸機的嚴重短缺已經迫使醫生忍痛放棄對一些患者的救治。
目前全球許多汽車公司和供應商都抓緊生產口罩、呼吸機等抗疫醫療產品,以滿足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不斷增長的醫療物資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據媒體報道,有業內人士稱,呼吸機的利潤比口罩高多了。有款呼吸機正常價格2萬美金,但有經銷商的報價已經達到了36800美金/臺。還有一款型號為ACM812A的簡易呼吸機平時售價在5萬左右,但是在3月28日,有經銷商報出了15萬/臺的價格,而且僅限當日,如果要現貨,價格則是30萬/臺,且這款呼吸機只具備基礎呼吸支撐功能。
國內企業加碼生產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我國呼吸機企業共有992家,其中2008、2009年成立的企業數最多。在這其中,又有90家企業的經營范圍含“進出口”,占比約9%。2020年2月1日-3月30日,我國共新增10家呼吸機企業,與2019年同期相比增長100%。從地域分布來看,廣東省的呼吸機企業最多,有574家,占比超57%,其次為河北省和江蘇省。從企業注冊資本來看,既有注冊資本高達3600萬美元的大型企業,也有注冊資本僅為1萬元的小型企業。
圖片來源:天眼查
許科敏介紹,呼吸機是救治新冠肺炎患者最關鍵的醫療設備。疫情發生以來,我國呼吸機主要生產企業第一時間都恢復生產。如,深圳邁瑞大年初二緊急召回放假回家的技術骨干,全力復工復產。我們組織多地工信部門,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很快實現其上游853家全國配套商中794家復工復產,及時幫助企業解決零部件短缺、物流運輸不暢等問題。
不過,一臺呼吸機有上千個零部件,主要的零部件供應商不僅有在國內的,也有一些在國外包括歐洲。在疫情影響下想大規模增產并非易事,全部滿足所有需求也是不現實的。
“為繼續向有關國家及時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3月29日我們專門召開了重點醫療裝備產業鏈協同擴產視頻會,組織了國內有創呼吸機重點企業、地方有關部門,摸底企業面臨的問題和困難,研究產業鏈協同擴產措施。”許科敏表示。
航天長峰8個交易日5個漲停
曾發布澄清公告
全球需求暴漲,引發了市場對相關概念股的關注。
同花順數據顯示,呼吸機概念股航天長峰最近8個交易日以來,累計漲幅超70%。
圖片截自同花順
對此,公司也發出了澄清公告。航天長峰稱,公司關注到有媒體將公司歸類為呼吸機概念股,且報道稱公司研發出重癥呼吸機Athena8500。同時,公司也發現相關平臺出現投資者關于公司呼吸機產銷情況的夸大討論與解讀的情形。
圖片截自航天長峰公告
對此,公司澄清稱,公司研制的重癥呼吸機Athena8500目前處于產品注冊階段,尚沒有取得中國醫療器械產品注冊證,目前尚未量產,在國內沒有形成實際銷售。公司目前自產在銷的呼吸機型號主要為ACM812A急救轉運呼吸機,該機型只具備基礎呼吸支持功能,尚不能滿足更復雜的危重癥臨床呼吸支持需求。公司目前自產在銷的ACM812A呼吸機業務規模占公司整體業務比重較小。2019年,該機型銷售數量為201臺,銷售金額約為325萬元,占公司整體銷售收入比重較小,對公司2019年度整體業績影響極小。
不過,這似乎并未遏制住市場的情緒。3月30日,航天長峰再度漲停,收于17.71元/股。
23:53 | 騰訊2025年一季度營收超1800億元 ... |
23:53 | 峨眉山A積極探索“低空+科創+旅游... |
23:53 | 雪龍集團優化海外市場布局 積極尋... |
23:53 | 多家上市公司迎機構密集調研 技術... |
23:53 | 強監管“嚴”字當頭 貴州轄區獨董... |
23:52 | 美線航運現“搶艙熱” 運價短期或... |
23:52 | 東山精密擬約1億歐元收購法國GMD集... |
23:52 | 印制電路板行業持續火熱 上市公司... |
23:52 | 儲能市場化改革“破立并舉” 開啟... |
23:52 | 上交所2024年債券交易百強機構名單... |
23:52 | 險資“多線并舉”加大入市力度 有... |
23:52 | 自由現金流策略受關注 公募機構持...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