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耘旎
近日,迪安診斷陷入到一場風波之中。一方面,迪安診斷自2011年7月上市以來,經營業績快速增長,連續6年保持40%以上的復合增長率;另一方面,有媒體發布報道,直指公司財務、經營、商業模式“存疑”。
針對相關媒體所報道的迪安診斷“定增規模縮水”、“資金鏈緊繃”、“償債壓力巨大”、“商業模式不夠優秀”等問題,日前,《證券日報》記者采訪了迪安診斷證券事務部人士。
定增規模
為何大幅縮水
2018年8月27日,迪安診斷收到了證監會《關于核準迪安診斷技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批復》,自核準發行之日起6個月內,核準公司非公開發行不超過1.1億股新股。
事實上,迪安診斷此次定增項目啟動于一年以前。2017年9月份,公司發布非公開發行預案,擬募集資金23.74億元;募集資金將用于收購股權、投建公司診斷業務平臺服務能力提升及研發、冷鏈物流中心倉儲設備技術改造等項目。其中,公司擬以9.98億元收購杭州迪桂股權投資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持有的廣州迪會信64%股權。
2018年4月份,迪安診斷再次發布公告稱,公司將對本次非公開發行股票方案中的募集資金數量和用途進行調整,收購廣州迪會信64%股權和補充流動資金不再作為本次非公開發行股票的募集資金投資項目。調整后,公司擬募集資金不超過10.75億元。
方案調整之后,募集資金的“大幅縮水”也引來了市場和投資者的關注。對此,迪安診斷證券部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今年4月份,公司根據中國證監會監管審核要求和公司募投項目資金需求等因素相應調減了本次定增募集資金規模,其中,影響最大的廣州迪會信股權收購項目將不以本次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方式實施,而是未來在滿足監管要求和資金安全的前提下,通過自籌資金在合理的資金成本下擇機完成”。
對于此次風波是否會影響公司此次定增項目的順利推進,該人士對記者表示:“在7月份過會之后,公司就全面啟動了發行前的相關準備工作,并陸續與定增投資者進行溝通與交流。截至目前,公司與主承銷商共同舉辦了4次較大規模的路演活動,平均每周接待3-4批小規模定增投資者的調研,已將公司戰略、運營、管理、技術等核心價值體系有效地傳遞給資本市場。”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對于此次非公開發行的投資者選擇,迪安診斷也顯得尤為慎重,公司希望能夠引入與公司在業務、品牌、產業資源等方面進行有效協同,認同公司長期可持續發展的,真正意義上的戰略投資者和價值投資者,與公司共同分享長期的價值成長。
資金鏈健康可控
融資額度充裕
除了定增項目之外,迪安診斷的財務、債務狀況也引來質疑。相關媒體報道,“截至2018年6月30日,迪安診斷賬面上的貨幣資金為5.35億元,不僅不能覆蓋有息負債總額,更是連短期有息負債也無法覆蓋,短期償債壓力巨大”。
對于這種質疑,公司證券部內部人士表示,“相關論述不符合財務管理常識,對投資者造成了嚴重誤導”。
該人士向記者解釋道:“企業經營中,資金管理的原則之一就是在保證合理的資金需求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降低貨幣資金冗余沉淀。公司不可能將資金留存銀行賬戶只為等待償還短期債務,不為經營獲利服務。迪安診斷自IPO以后,并未從資本市場上圈過錢,2016年的定增是由大股東和員工認購,其余均采用財務杠桿方式,因此負債比率有所升高,但公司現階段負債情況整體健康可控。”
記者了解到,在償債能力方面,迪安診斷目前仍有銀行綜合授信10多億元尚未使用,中期票據4億元可置換重新注冊發行,超短融8億元已注冊尚未發行,可有效緩解資金壓力;且在本次非公開發行10億元募集資金到位后,能夠有效擴充資本金,進一步優化資產負債結構,滿足長期資金需求。
近年來,為有效應對行業政策以及行業競爭格局的變化和趨勢,迪安診斷加快戰略布局,在國內優質渠道資源的整合、實驗室網絡加速布局、模式創新與技術創新等方面投入大量資金。上述人士認為,“迪安診斷在背負財務費用巨大包袱的前提下,業績仍然保持穩健增長,足以證明自身所具有堅實的基礎以及雄厚的運營管理實力。目前,公司已基本完成全國范圍內的渠道網絡與服務平臺的搭建,未來隨著新設網點逐步盈利、創新模式帶來更高的業績回報、特檢領域的業務放量、應收賬款回收力度的加強和融資結構的不斷優化,公司的內部造血能力將持續增強,將有效改善公司現金流水平,進一步降低財務杠桿風險”。
三大商業模式
齊頭并進
迪安診斷主要面向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向其提供醫學診斷服務外包為核心的醫學診斷服務整體解決方案。從業務范圍來看,迪安診斷目前涵蓋診斷服務、診斷產品、研發生產、冷鏈物流、健康體檢等業務板塊。2018年上半年,迪安診斷實現營業收入29.55億元,同比增長27.42%;其中,診斷產品和診斷服務分別實現營收18.21億元和10.89億元。
2018年6月份,國家衛健委頒發《關于進一步改革完善醫療機構、醫師審批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指出,醫療機構可以委托獨立設置的醫學檢驗實驗室、病理診斷中心、醫學影像診斷中心、醫療消毒供應中心或者有條件的其他醫療機構提供醫學檢驗、病理診斷、醫學影像、醫療消毒供應等服務。該《通知》的頒布實施進一步為國內第三方醫學診斷行業提供良好的政策發展環境。
同時,伴隨著國家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以及各項改革措施的不斷推進,醫保控費、分級診療、兩票制、陽光采購、醫聯體等醫療行業發展的新方向、新政策、新模式接連實施執行,醫學診斷行業競爭日益加劇,行業洗牌正在加速。
迪安診斷董事長陳海斌此前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曾表示:“迪安診斷成立22年來,始終專注于醫療診斷領域的發展。從1.0版的渠道代理到2.0版的外包服務,再到3.0版的合作共建為客戶提供一個診斷的整體解決方案;迪安診斷圍繞健康診斷的產業鏈做大做強,積極進行上下游產業鏈的拓展和整合。”
據了解,目前,依托于這三種模式的有效配合,迪安診斷繼續深化“服務+產品一體化”戰略實施,加強與地區龍頭醫院在區域檢驗中心等方面的深度合作,重視合作共建等創新業務模式的推進,提前布局未來行業政策以及行業競爭格局的變化發展,進一步鞏固自身“醫學診斷整體化服務提供商”的戰略定位。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2031700網站電話:010-84372800 網站傳真:010-84372633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