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實現爆發式增長的“固收+”基金正步入標準化發展階段。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獲悉,8月中下旬以來,博時、博道、廣發等多家基金公司新獲批的“固收+”基金均遵守了監管部門對“固收+”的最新定義,上述基金也成為首批標準化“固收+”基金。此外,近日監管層也對“固收+”基金經理的任職經驗提出新要求。在業內人士看來,在持續監管規范下,“固收+”基金發展正在回歸穩健收益本源,凸顯“固收+”的特色。
首批標準化“固收+”基金獲批
近日,監管部門明確規定,合同約定權益資產投資比例在10%至30%的產品才能對外稱之為“固收+”基金,權益資產包括股票、可轉債、可交債。
首批標準化“固收+”基金已于近日獲批。8月中下旬以來,博時、博道、廣發、交銀施羅德、富國等多家基金公司均新獲批了“固收+”基金,上述新獲批的“固收+”基金嚴格遵守了監管對“固收+”的重新定義。
“我們很早就上報了‘固收+’產品,其間和監管溝通過很多次,包括在合同中明確權益投資比例,而且有討論過是否要在基金合同中注明是‘固收+’產品,并且設置了持有期,引導投資者長期投資。”某基金公司營銷總監表示。
除了重新界定投資范圍,近日,中國基金業協會還對管理“固收+”產品的基金經理任職經驗提出了新要求。多位業內人士反饋,除同業存單外的所有混合基金以及二級債基的基金經理,原則上應具備1年以上的含權益產品投資管理經驗或權益資產的研究經驗。此外,如果由2位基金經理共同管理產品,至少需要有1位基金經理符合要求。
“固收+”基金進入規范發展新階段
今年以來,多只“固收+”基金凈值回撤較多。中信證券明明債券研究團隊統計發現,2022年“固收+”基金收益表現遠不如往年,平均年化收益率為負,波動也較往年大,引發了投資者大量贖回。
從規模變化來看,“固收+”基金規模2022年以前持續處于高速擴張階段,但進入2022年后,其規模有所下降,二季度規模較去年年底下降1608億元,新發基金數量也有所減少。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監管規范恰逢其時。滬上某基金公司產品總監直言,此前市場通常將二級債基和偏債混合型基金都歸入“固收+”范疇,特別是很多基金產品合同中雖然約定了股票的投資比例上限,但將轉債等帶有權益屬性的資產歸入債券資產,因此,實際運作中一些二級債基和偏債混合基金的權益倉位較高,導致基金的波動性較大。
上述人士表示,此次監管部門對“固收+”基金的投資范圍進行了嚴格規范,使得“固收+”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征和產品定位更加明晰,而不符合標準的產品不能以“固收+”基金的名義去宣傳,便于投資者挑選適合自己的產品。
華南某基金公司營銷總監也深有同感。其表示:“‘固收+’基金概念和標準的明確界定,實際上更有利于此類產品的發展和投資者利益的保護,也符合基金風格明晰化的總體發展趨勢。在實際的宣傳推廣中,出現了一些‘固收+’概念濫用的情況,這會影響投資者對產品風險收益特征的判斷。例如,部分‘固收+’基金權益倉位較高,與其說是‘固收+’,更像是‘權益-’。”
重拾穩健收益初心
隨著資管新規的落地,居民理財資金開始尋求新的投資方向,疊加今年以來權益市場較為震蕩,以穩健著稱的“固收+”基金頗受投資者青睞,規??焖俪^萬億元。在業內人士看來,“固收+”基金應重拾初心,即以穩健收益為目標,而不應當一味追求相對收益,忽略凈值回撤,影響投資者的持有體驗。
對于“固收+”基金未來的發展空間,業內人士依舊頗為看好。中信證券明明債券研究團隊表示,監管明確“固收+”基金投資范圍后,預計由于投資者與基金產品之間的匹配度較低而加劇規模波動的情況會減少,“固收+”基金有望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
具體來看:第一,在全面凈值化時代,純固收產品也要面臨凈值波動和回撤的情況下,部分投資者或更加青睞“固收+”產品;第二,“固收+”產品通過多資產配置、低相關性策略進一步增加了產品的穩定性;第三,低利率環境是大勢所趨,權益類資產成為增厚收益的重要來源,“固收+”產品或大有可為;第四,居民財富不斷積累,金融資產配置需求提升,“固收+”產品規模也有望隨著市場的壯大而迎來自然擴張。
“固收+”基金的打法也變得越來越清晰,產品類型進一步豐富。以最新獲批的博道和瑞多元穩健6個月持有混合基金為例,通過量化手段賦能“固收+”,這也是公募基金行業首只量化賦能的“固收+”產品。
00:09 | 電競賽事持續火熱 產業鏈加速破圈 |
00:09 | 4月份乘用車市場零售同比增長14.5%... |
00:09 | 控股股東積極包攬定增 助推上市公... |
00:09 | 技術驅動、政策引領、市場響應 換... |
00:09 | 股權信托新規落地首月:三單創新項... |
00:09 | 創新藥賽道景氣度有望延續——專訪... |
00:09 | 在小紅書“種草”:銀行定義零售業... |
00:09 | 上市公司一季報展現經濟勇毅前行 |
00:09 | 三個不確定性讓美聯儲進退維谷 |
00:09 | 未盈利上市公司緣何堅持研發“上強... |
00:09 | 發揮好并購重組的關鍵作用 |
00:04 | 期貨業兩大新規有望年內落地 行業...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