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基金發行市場迎來“小陽春”,資金認購情緒悄然升溫。
與此同時,大量老基金以清盤方式陸續退出市場,年內清盤基金數量已“破百”,較為去年同期大幅增長96.43%。
分析人士指出,公募基金處于蓬勃發展時期,在未來的三至五年里,基金產品“進退有序”的態勢將會越來越明顯。新發基金會維持較快的發行速度,規模小的績差基金也會維持合理的退出節奏,但不會非常頻繁。
新發基金升溫
6月8日,嘉實領先優勢混合型基金發布提前結募的公告。根據公告,該基金募集截止日提前至2021年6月7日,募集僅5個交易日或已達到80億元規模上限,采取末日比例確認的方式實現募集規模的有效控制。
此外,東方紅啟恒三年持有混合B,短短半天時間就賣了約480億元,最終只能臨時公告按比例配售,最終的配售比例為31.31%。
時隔數月后,市場再現百億級新基金銷售。6月2日開賣的易方達悅夏一年持有混合,原定募集截止日為2021年6月11日,募集上限為150億元,但僅僅賣了兩天就提前結束募集。
記者還注意到,部分已經成立的基金,近期申購也出現了明顯回暖,比如袁芳管理的工銀圓豐三年持有期混合。6月3日該基金公告稱,將于次日起暫停申購,公告中提及,當本基金基金份額在暫停申購當日或之前累計超過160億元時,基金管理人視情況有權對投資者的申購申請進行末日比例配售。
近期的基金銷售市場一改前兩個月的冷淡頹勢,不斷誕生一些熱門產品。不少基民的理財心態也發生了改變。在“炒股不如買基”的共識下,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養基比拼的是耐力,如果認同基金經理的理念、相信基金專業的力量,就無須過多關注短期漲跌。
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8日,市場上共有127只新基金在發行中。業內人士預計,接下來將會有千億增量資金入市。不過,目前滬指在3600點附近震蕩時,部分明星基金經理管的基金凈值已經沖上了較高點,有些已接近春節前高點。
清盤基金數量增逾九成
在新發基金升溫的同時,大量老基金則以清盤方式退出市場。
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8日,今年以來已有110只基金遭遇清盤,較去年同期的56只清盤基金,大幅增長96.43%。具體看,110只清盤基金來自43家公募機構(包括保險資管和券商資管等機構),除了個別公司清盤基金數量超過10只外,大部分公司的清盤基金數量維持在個位數。
從基金類型看,110只清盤基金以債券型產品居多,其中有27只中長期純債基金,15只偏債混合基金,7只混合債券基金;還有4只股票型基金,6只偏股混合基金,20只被動指數型基金,23只靈活配置基金等等。
“基金清盤逐步成為常態。”華南某公募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產品規模較小的基金選擇清盤,通常有兩方面考慮:一是如果基金規模過小,持有人會不可避免地因為非投資因素如其他持有人的贖回等,被動承擔一些凈值波動風險;另一方面,對長期業績不佳的迷你基金進行清盤,也是對于避免投研力量分散,提升基金公司內部運作效率的考慮。
2019年至今,隨著公募行業蓬勃發展,老基金的退出也在加快。Wind數據顯示,2019年和2020年清盤基金的數量分別為132只和170只。業內人士估計,按照目前的速度,2021年清盤基金的數量將大概率超越2020年,創出近三年新高。
行業“新陳代謝”速度加快
上海證券基金評價中心分析師劉亦千對記者表示,公募基金處于蓬勃發展時期,在未來的三至五年里,基金產品市場“進退有序”態勢將會越來越明顯。新發基金會維持較快發行速度,規模小的績差基金也會維持在一個合理的退出節奏,但不會非常頻繁。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也對記者表示,基金行業的發展好比一個流動的蓄水池,既要有活水流入,也要為死水排出提供順暢通道。這既是基金投資優勝劣汰的自然過程,也是對基民投資利益的有效保護。
諾亞財富產品策略研究團隊負責人張一鶴對記者表示,這種“優勝劣汰”將對基金業的良性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一方面,優秀的基金經理是從市場磨練中形成的,經過多輪牛熊考驗后依舊能夠保持較好業績的基金經理,才能從容應對紛繁復雜的資本市場。從這個角度看,規模萎縮、業績不佳的老基金能順暢退出市場,其實是一個投資迭代的過程,有利于鞭策基金經理不斷擴展自己的能力圈,以更好去適應市場。此外,這也會讓基金公司更加重視長期業績,注重投研,合理化資源,打造更好的產品。
00:09 | 電競賽事持續火熱 產業鏈加速破圈 |
00:09 | 4月份乘用車市場零售同比增長14.5%... |
00:09 | 控股股東積極包攬定增 助推上市公... |
00:09 | 技術驅動、政策引領、市場響應 換... |
00:09 | 股權信托新規落地首月:三單創新項... |
00:09 | 創新藥賽道景氣度有望延續——專訪... |
00:09 | 在小紅書“種草”:銀行定義零售業... |
00:09 | 上市公司一季報展現經濟勇毅前行 |
00:09 | 三個不確定性讓美聯儲進退維谷 |
00:09 | 未盈利上市公司緣何堅持研發“上強... |
00:09 | 發揮好并購重組的關鍵作用 |
00:04 | 期貨業兩大新規有望年內落地 行業...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