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基金整改新規落地之后,7月13日,南方基金上報了南方恒慶一年理財債券型證券投資基金。這也是時隔1年多理財債券基金重新獲得“接收”。
近期受到市場關注的理財基金又現新情況——在理財基金整改指引剛剛落地之后,已有基金公司上報理財債券型基金,這意味著時隔1年多時間,此類基金又重新獲得“接收”,未來或將走上正軌。
據記者了解,目前不少基金公司除了針對理財債券基金的整改指引做好整改計劃外,也有感興趣的公司積極準備上報新型的理財債券基金,固定組合類短期理財基金即業內俗稱的“華安模式”理財債基相對更受關注。
此外,華安基金發布了暫停短期理財基金下一運作期運作的公告,這也意味著“華安模式”短期理財債券基金率先整改,存量的短期理財基金逐漸進入整改期。
有公司已上報新產品
理財基金整改新規落地之后,已有公司率先上報新型理財債券基金。
證監會網站顯示,7月13日,南方基金上報了南方恒慶一年理財債券型證券投資基金。這也是時隔1年多理財債券基金重新獲得“接收”。
業內人士分析,這只基金應該是根據近期宣布的整改新規進行調整上報的新產品。根據此前整改新規要求,固定組合類理財債券基金有三大要求:一是調整投資范圍和投資比例至“80%以上資產投資于債券”;二是延長封閉運作期限至90天以上;三是如果繼續采取攤余成本法對所投金融資產進行計量,應符合企業會計準則及《指導意見》規定,同時從防范風險角度,還需同時滿足四大要求。
Wind數據顯示,上一次理財基金獲“接收”尚在2017年4月~6月份,當時上報的產品都沒有獲批。
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近期短期理財基金的整改方案落地,或許意味著這類產品重啟審批,不過具體情況還有待確認。
不僅有公司上報新型產品,也有存量短期理財基金開始了整改。上周,華安基金旗下兩只短期理財基金同時發布公告稱,基金將在此次運作期到期后暫停下一運作期運作,不再接受申購申請。暫停運作以后,基金管理人將根據監管要求和實際情況,決定后繼運作的相關安排。
綜合來看,存量短期理財基金的整改方案主要有三種,一是轉型為傳統的攤余成本法貨幣基金,畢竟短期理財基金和攤余成本法貨基收益特征十分相似;二是與傳統的貨幣基金進行合并;三是“華安模式”的短期理財基金轉型為攤余成本法短期理財基金。
在2012年短期限銀行理財產品出現空檔期時,存量短期理財基金應運而生,后因收益率相比貨幣基金沒有明顯優勢,在貨幣基金可T+0快速贖回之后,流動性更是明顯處于劣勢。此后,短期理財基金規模逐漸縮水。去年貨幣基金發展受到監管限制,短期理財基金規模又一度短期膨脹。此次隨著監管文件正式出臺,這類基金未來也將宣告轉型或清盤。
有基金公司躍躍欲試
值得一提的是,上周各地證監局都召開了督察長會議,口頭通知了關于短期理財基金的整改精神,目前相關整改計劃已經要正式實施。在基金公司一方面在積極準備存量短期理財基金整改的同時,也有一批基金公司準備發行新的理財債券基金。
一家基金公司人士表示,該公司早就研究了華安模式的理財債券基金,也有相關發行計劃,目前也正在研究整改新規,準備按照新規調整方案上報此類產品。
不過,上海一家基金公司人士稱,目前雖然部分擁有短期理財基金的基金公司接到相關整改通知,但新型短期理財基金相關指引并未出臺并下發至全部基金公司,基金公司需要基于以上產品指引上報新產品,否則即使產品接收了也不一定會受理、獲批。
“相關指引說不定很快就會出臺,但是目前也并未看到市場對這類產品有明顯需求。如果短期理財基金轉型為80%以上資產投資債券,不一定能受到機構客戶青睞。”該人士說,轉型后的短期理財基金不能期限錯配,一年期理財債券基金按理說只能配置一年之內的債券,扣除費率之后收益率也不算特別高,市場是否存在需求還需要待調研之后才能下結論。
也有債券基金經理認為,固定組合類短期理財債券基金若是沿用攤余成本法,需要將封閉期延長至90天以上,這與定開債券基金非常類似,而面向零售客戶的定開債券基金在開放期容易受資金大進大出影響,不利于流動性管理,導致這類面向零售端的定開債基規模一直很難增長。相比之下,機構定制的定開債基在流動性管理上更好,因此,轉型后的短期理財債券基金可能以機構客戶為主。
一家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投資總監透露,其所在公司也在籌備一只3個月定開的新版短期理財基金。“基于攤余成本法、封閉期運作杠桿率可以提升至200%以及公募基金避稅三方面優勢,機構對轉型后的短期理財債券基金還是有一定需求。”他同時指出,這類短期理財債券基金未來投資債券以持有到期為主,因此不必擔心開放期的流動性管理問題。
00:09 | 電競賽事持續火熱 產業鏈加速破圈 |
00:09 | 4月份乘用車市場零售同比增長14.5%... |
00:09 | 控股股東積極包攬定增 助推上市公... |
00:09 | 技術驅動、政策引領、市場響應 換... |
00:09 | 股權信托新規落地首月:三單創新項... |
00:09 | 創新藥賽道景氣度有望延續——專訪... |
00:09 | 在小紅書“種草”:銀行定義零售業... |
00:09 | 上市公司一季報展現經濟勇毅前行 |
00:09 | 三個不確定性讓美聯儲進退維谷 |
00:09 | 未盈利上市公司緣何堅持研發“上強... |
00:09 | 發揮好并購重組的關鍵作用 |
00:04 | 期貨業兩大新規有望年內落地 行業...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