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沒有像今年一樣期待開兩會。”全國兩會召開時間確定后,全國政協委員、交銀施羅德基金總經理謝衛在微信朋友圈如是說。
謝衛平日非常低調,但作為基金行業唯一的全國政協委員,過去12年的兩會期間,他從不吝惜發出自己的聲音、提出有價值的提案。他的提案往往是有前瞻性的,今年的兩份提案也不例外。
一份是關于金融產品銷售的適當性管理。他認為,近期司法實踐對于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呈現出“重保護、弱教育、輕分類”的現象,司法裁判向全賠/全不賠兩極分化轉變,中間的界定,需要金融機構來自證對投資者已經盡到了完全的義務,實踐中存在難度;全賠/全不賠的判決趨勢,也給了投資者全賠的不合理預期,與禁止承諾收益的方向沖突,也會導致一些問題,需要加以解決。
另一份提案則建議充分發揮公募基金作用,提升年金基金投資增值能力。他建議適當提升年金基金投資權益類資產的比例上限,例如比照全國社保基金,將權益資產投資上限適當提升至40%;還建議準入更多公募基金參與年金基金投資,建議放開年金基金個人投資選擇權,允許參與者根據自身的年齡、風險偏好等因素自主選擇投資產品。
在全國兩會召開前夕,謝衛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專訪,詳細闡述了提案的背景和內容,并回答了關于基金業乃至大資管行業的多個熱點話題。
金融糾紛裁判兩極化
給了投資者全賠預期
“近些年金融糾紛案件增多。特別是自從P2P以來,金融糾紛大增,包括理財產品糾紛,最近幾年占到了最高院每年案件的約10%。”謝衛首先介紹了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提案的背景情況。
2019年11月,最高院發布《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會議紀要》提出,賣方機構未盡適當性義務,導致金融消費者在接受金融服務后參與高風險等級投資活動遭受損失的應予全賠;以及賣方機構能夠舉證證明根據金融消費者的既往投資經驗、受教育程度等事實,適當性義務的違反并未影響金融消費者作出自主決定的,賣方機構全不賠。
“可以看到,司法裁判標準顯著轉向‘全賠/全不賠’標準。這個紀要雖然不具有法律效果,但可以作為案件審判的參考。”謝衛表示,如果一旦投資者虧損了,就要機構去自證銷售過程盡到義務了,會產生不利影響。第一,金融的效率會大大降低;第二,不利于凈值化管理和打破剛兌,因為可能給了投資者投資損失可全額賠付的不當預期。
關于如何完善銷售適當性管理方面,謝衛提出三點建議:
首先,要平衡維護金融安全穩定與鼓勵金融交易的關系,妥善處理“穩”和“進”的關系,進一步深化金融改革開放,實現金融穩定發展。
其次,要統一各類金融產品的投資者適當性操作標準。建議加快研究和確立適用于各類金融產品的適當性標準。部分金融機構的評估方式在司法案件中甚至不被法院所采納,成為金融機構開展銷售適當性工作的不確定之處。因此,需加強監管部門與司法機關的協調配合,尊重行業發展客觀規律,促進金融監管與司法審判的有效銜接。
最后,明確發展方向,深化投資者教育的深度與廣度。具體包括兩方面:一是建議將投資者教育提升到國家金融發展的戰略高度,制定投資者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二是建議深化投資者教育的深度與廣度,例如將投資者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通過科學設計投資者教育內容,合理定位不同教育主體角色分工,促進投資者群體素質的整體提升。
基金公司要回歸初心
做權益投資
證券時報記者:在基金業中,如今的產品格局正在變化,權益類基金得到倡導,貨幣基金則受到限制、規模開始萎縮。您怎么看這一趨勢?
謝衛:發展權益基金,收縮貨幣基金,這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貨幣基金過去爆發式的發展,源自較高的收益,這違背了貨幣基金本身的屬性。貨幣基金本身是流動型產品,是提供流動性便利的,特點是可以隨時贖回,但收益不高。只不過,我們行業在一個階段里,貨幣基金成為收益型產品。在高收益的背后,有基金同業不惜鋌而走險,拉長久期、做大杠桿、埋下風險、違背初心。所以盡管貨幣基金過去這幾年做大了規模,但不能“以大為美”。
現在要回歸初心。基金公司就是要做主動投資,在權益市場上打拼,這個初心應該是我們要去堅守的。
可能每家公司在主動管理上投資策略有所不同,但主動管理是每家基金公司追求的方向,這是毋庸置疑的。只不過,每家公司怎么走、能走多遠,取決于很多方面,包括公司堅守、文化、人才隊伍、投資理念、價值觀等等。
投顧是實現投資者
利益最大化的最好路徑
證券時報記者:2019年10月底,公募基金投顧業務試點正式開啟,對行業是一件大事。您如何看投顧的意義?
謝衛:基金公司的發展以什么為核心?我認為,基金公司就要以投資者賺錢為核心、以投資者利益最大化為核心,投顧就是由我們為投資者實現利益最大化的最好路徑。
過去基金公司在發展過程中,很多公司都說以投資者利益為核心,但不一定是這么做的。公募行業過去經常被詬病,基金公司賺錢,投資者或基民不賺錢。這就暴露出有些基金公司是以股東利益或者管理團隊、員工利益為最大化,而非以投資者利益最大化。
投顧業務,就是要解決這個痛點。只有基民賺錢了,基金公司才能取得一定的回報。這是非常好的一個理念,是對基金公司過去理念的糾偏,我們非常擁護。只有為老百姓賺到錢,基金行業才能受人尊敬。
從基金公司角度,做投顧業務,要做好兩種準備。第一,解決好公司文化的問題,確立投資者利益為核心的理念,要為投資者賺錢,不能是打著投顧的旗號去圈資金;第二,要準備好產品,要提供投資者真正喜歡的產品、體驗好的產品,不能是業績忽上忽下的產品。要通過投資管理能力,持續為投資者賺錢。
基金公司最重要的社會責任就是為投資人賺錢,對社會的首要職責就是通過深度研究、實現超額收益,為投資人賺錢。
財富管理市場需要多元化
老百姓認可是關鍵
證券時報記者:國內的財富管理市場廣闊,參與的金融業態也很多元,您認為各類資管業態之間各自扮演了怎樣的角色?會呈現怎樣的競爭格局?
謝衛:我們當然不希望財富管理只有一種形態,也不希望大家都把“雞蛋”放在權益這一個籃子里。
財富管理應該是多層次的,只有相對分散、共同存在,彼此之間各有優勢、互為補充,這才是財富管理的良性業態,對于投資者而言可以在不同的資產類別中尋找好的產品。
凈值化管理是資管行業的大勢所趨,各類資管機構在凈值化道路上,去尋找到與自身管理能力相匹配的投資人群。另一方面,每個投資者都有機會購買銀行理財,選擇好的信托產品,或是購買公募基金,構建投資組合,這樣的組合安全性、穩定性也相對更高。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公募基金行業整體發展速度比較緩慢,但當下以及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公募基金行業整體的發展速度會相對較快。同時,我們作為從業者也要謹慎地看待這一趨勢,就是自身的管理能力能否與之匹配。
證券時報記者:近兩年,隨著對外開放提速,更多國際資管巨頭進入公募市場和資管市場。您怎么看待外資在內地的發展?是狼來了嗎,還是可能也會水土不服?他們入場會帶來什么?
謝衛:我把外資當做普通的競爭者。
首先,外資進入可能會豐富我們的投資策略。因為他們的確在一些投資策略方面,特別在量化,比我們做得更好。國內公募總體上還是在單一策略上精耕細作,在金融科技、多元資產協作上,相對比較弱。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是歡迎外資的,因為有更多的產品策略提供,可以互相有借鑒。
未來,我們的產品會更豐富,行業能為老百姓提供多元化的選擇,這是符合趨勢的。因為中國老百姓的確需要有更多的產品來選擇。
同時,不管是外資還是內資,獨資還是合資,能不能為中國老百姓提供一個他們能接受的產品,這是關鍵。水土服不服,都要看這個終極目標。不管是誰,都不能通吃一個市場,關鍵是看在他的領域能不能獲得投資者的認可。
所以對我們行業主體來說,還是要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做出特色、做出業績、做出可持續性,這樣你就能獲得老百姓的青睞。
對主動管理能力的追求
矢志不渝
證券時報記者:近年來交銀施羅德非貨幣基金排名在行業上升很快,特別是權益產品中長期業績排名名列前茅,3年期、5年期、7年期產品都有業績優異的代表,明星基金經理人才輩出。公司內部在投研體系的搭建和文化建設方面有何經驗可供分享?
謝衛:首先還是公司的價值觀,持有人利益最大化——這是我們公司的核心價值觀。同時,對主動管理能力矢志不渝地追求是我們的目標。圍繞這些,形成幾個鮮明的標簽:深度研究、不從眾、堅守能力圈、賺慢錢、自我驅動。
深度研究是交銀施羅德的生命線。交銀施羅德的投資,很少靠博弈賺錢,我們賺研究的錢,將一只股票從黑馬研究到白馬,我們要賺這種辛苦錢。基于此賺慢錢、賺長久的錢,是公司認可的文化。
在人才選拔和考評上,公司內部有著完全公開、透明、公正的制度,以及非常嚴格的執行標準。通過嚴格的競爭標準、內部激烈地比拼,研究員被整個團隊認可之后,才能晉升基金經理。
投研團隊以自主培養為主,過去5年幾乎沒有從外部招聘的基金經理,我們堅持投研文化的不斷沉淀,現有的投研團隊梯隊建設也讓我非常踏實、安心。
對于基金經理的評價,我們看長期,不能單看業績數字,看的是基金經理的投資理念,看他的錢是怎么賺的。我們非常注重歸因分析,收益是不是一個個阿爾法累積起來的,這才是我們看中的。我們不會為了短期業績讓基金經理去博弈,投研和銷售的理念保持完全一致。市場一調整,就能看出各家公司的差異,我們的產品回撤控制能力很強。
公司內部還講究持之以恒。一些年輕的基金經理,可以先從小規模的基金管起,他逐步擴大能力以后,駕馭資金的能力更強了,再擴大規模。
同時,公司的管理規模和業績始終保持著平衡和匹配。所以慢慢的,公司在銀行系乃至全行業里,權益產品就脫穎而出了。
公募基金最大的價值和社會責任是為持有人創造回報,業績好是好事,同時還要讓更多的持有人分享收益。公募基金行業很特別、也很崇高,優秀的基金經理可以讓更多人分享到財富的增值,這是公募行業的價值所在。
23:53 | 騰訊2025年一季度營收超1800億元 ... |
23:53 | 峨眉山A積極探索“低空+科創+旅游... |
23:53 | 雪龍集團優化海外市場布局 積極尋... |
23:53 | 多家上市公司迎機構密集調研 技術... |
23:53 | 強監管“嚴”字當頭 貴州轄區獨董... |
23:52 | 美線航運現“搶艙熱” 運價短期或... |
23:52 | 東山精密擬約1億歐元收購法國GMD集... |
23:52 | 印制電路板行業持續火熱 上市公司... |
23:52 | 儲能市場化改革“破立并舉” 開啟... |
23:52 | 上交所2024年債券交易百強機構名單... |
23:52 | 險資“多線并舉”加大入市力度 有... |
23:52 | 自由現金流策略受關注 公募機構持...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