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假期國內消費、旅游全面激活,在經濟復蘇的強烈預期下,A股被寄予厚望,機構積極看多A股市場。多家機構認為,經濟有望在2023年迎來復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著力部署穩(wěn)增長各項工作,2023年也將進入政策兌現階段,流動性和經濟預期將對權益資產形成支撐。
中國經濟
有望階段式修復
國家稅務總局近日發(fā)布的增值稅發(fā)票數據顯示,春節(jié)假期,全國消費相關行業(yè)銷售收入與上年春節(jié)假期相比增長12.2%,比2019年春節(jié)假期年均增長12.4%。其中,商品消費和服務消費同比分別增長10%和13.5%,比2019年春節(jié)假期年均分別增長13.1%和8.1%。生活必需品、家居升級類商品、旅游服務等消費增長較快。
“隨著國內疫情影響逐步消退,人員流動已經基本恢復正常水平,穩(wěn)增長政策不斷發(fā)力的背景下,未來中國市場需求將持續(xù)回暖、盈利預期也將有所提升,逐步迎來基本面拐點。”銀河證券指出,其中地產、內需是關鍵,預計整體經濟有望階段式修復。
西部證券表示,隨著春節(jié)期間線下消費快速修復,疊加年報業(yè)績預告窗口期的臨近推動盈利預期改善,推動經濟預期快速上修;另一方面,年前地方兩會漸次召開,市場對于宏觀政策的預期將進一步強化。
中金公司表示,伴隨海外進入通脹壓力減弱的窗口期,以及國內增長預期逐步企穩(wěn),部分有望受益產業(yè)政策支持的細分成長領域將延續(xù)良好表現。
興業(yè)證券表示,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著力部署穩(wěn)增長各項工作,2023年也將進入政策兌現階段,流動性和經濟預期將對權益資產形成支撐。后續(xù)穩(wěn)增長政策發(fā)力以及經濟企穩(wěn)之后,A股可能迎來估值和預期修復的上漲行情。
堅定看好中國經濟
外資大舉流入
Wind數據顯示,1月以來,北上資金累計凈流入超過1300億元,創(chuàng)陸港通以來最高單月紀錄,已超過去年全年凈流入量。與此同時,隨著中國金融市場高水平對外開放穩(wěn)步推進,國際金融巨頭也在新的一年紛至沓來,積極推進在華布局展業(yè)。海外投資者紛紛押注中國資產,其背后是對中國經濟實現強勁復蘇的信心。
興業(yè)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啟堯表示,外資近期的大幅流入絕不是“一時沖動”。從全球資產配置的角度來看,當前對經濟、地產風險和美聯儲加息的擔憂,都在明顯緩解和改善。中國資產性價比提升,正吸引外資加速回流。
在對2023年中國經濟前景的預測中,多數外資機構一致認為,疫情防控措施的優(yōu)化將釋放消費潛力,中國經濟將在2023年率先復蘇,人民幣資產在全球資產配置中的優(yōu)勢進一步凸顯。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月30日發(fā)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更新內容,大幅上調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至5.2%,認為中國優(yōu)化調整防疫政策等因素將改善中國和全球經濟增長前景。
匯豐環(huán)球研究大中華區(qū)首席經濟學家劉晶表示,總體而言,經濟重啟將會成為2023年和2024年的關鍵主題,并推動這兩年中國的GDP增長分別達到5%和5.8%。在勞動力市場好轉、房地產市場企穩(wěn)和超額儲蓄的支持下,隨著信心改善和被壓抑的需求得到釋放,消費將大幅增長。
劉晶還指出,在不確定性的影響下,人們在疫情期間積累了超額儲蓄。“我們預計,疫情期間積累的超額儲蓄達到約6.55萬億元,約占名義GDP的5.4%。這些儲蓄將支持之前被壓抑的需求在2023年得以釋放。”
渣打也認為,現有的貨幣和財政刺激措施更加有效,而政府出臺支持房地產市場的相關舉措也有助于減低部分下行風險。經濟重啟將推動消費價格指數和生產價格指數再次溫和上升,但仍在可控范圍。
“今年消費的復蘇,可能不一定會出現2020年中的V形反彈,因為企業(yè)和個人需要修復各自的資產負債表,收入和消費意愿的恢復也需要一些時間。”瑞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亞洲經濟主管汪濤也表示,近幾年,中國居民的儲蓄率不斷提高,而這或將成為出行限制放開后消費復蘇的動能。
中信證券預計,2023年外資凈流入規(guī)模在2000億元至3000億元,有望成為2023年A股市場重要增量資金。
01:22 | 應用場景不斷拓展 人形機器人產業(yè)... |
01:22 | 沈陽化工:打造更具競爭力的高端產... |
01:22 | 弘元綠能:優(yōu)化資產結構 發(fā)揮全產... |
01:22 | 江蘇索普:聚焦醋酸產業(yè)鏈延伸與新... |
01:22 | 達嘉維康專業(yè)藥房優(yōu)勢凸顯 再生醫(yī)... |
01:22 | 多地發(fā)布汽車置換更新補貼政策 車... |
01:22 | 蘋果手機再降價 能否挽救在華銷量... |
01:22 | 寧德時代擬5月20日在港上市 最高發(fā)... |
01:22 | 固態(tài)電池量產節(jié)奏加快 上市公司密... |
01:22 | 瀛通通訊董事長黃暉:積極擁抱市場... |
01:15 | 249只浮動管理費基金形成三大模式 ... |
01:15 | 港股醫(yī)藥板塊和中藥等細分領域具有...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