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歆
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那么,如今我國金融業應如何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事實上,通過金融業轉型與創新來撬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正在成為監管、金融從業者、學者的共識。
10月17日-18日,由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政府、北京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主辦的第二屆中國銀行保險業國際高峰論壇在北京·銀行保險產業園舉行。本屆論壇以“轉型與創新——踏上中國金融業高質量發展新征程”為主題。來自于監管部門、業界的金融業大咖從不同維度就金融改革開放與服務實體經濟發表了看法。
北京市副市長楊斌表示,發展金融業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內在要求,作為國家金融管理部門和眾多大型金融機構所在地,北京的金融資產規模占全國的45%以上,2018年金融業增加值占比16.8%,在各個行業中首屈一指。今年上半年,北京金融業增加值占比高達19.3%,與紐約、倫敦等國際金融城市基本相當。
作為北京市第一支柱產業,金融業不僅推動了北京經濟持續平穩的健康發展,也有力促進了北京的城市規劃建設和高質量的發展,去年北京市在常住人口、城鄉建設用地、建設規模均減量的前提下,全民勞動生產率達到了24萬元,在全國31個省份當中名列第一,GDP也躍升至3萬億元,金融業在推動城市轉型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國務院金融穩定委員會辦公室發布《關于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有關舉措》,推出了11條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措施,北京也隨后推出了《進一步落實金融業對外開放政策的十大舉措》,為金融機構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進一步擴大金融業的對外開放。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高培勇認為,無論是金融改革開放,還是宏觀經濟政策選擇,都應當注意到一個基本事實、一個基本規律——那就是要轉型與創新。也就是說,金融的改革開放不能引用以往傳統的思維方式,而要立足于轉型,立足于創新,踏上中國金融業改革發展的高質量發展歷程。在高質量發展階段,金融改革開放不僅要盯總量問題,而且要盯結構問題;不僅要盯需求問題,而且在此基礎上要考慮供給問題;不僅要盯短期的目標,而且要把視野再拓展一點,要走出一條不同于以往的,植根于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服務實體經濟的新路子。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則強調,雖然當前我國一系列的對外開放都在進行,但金融業開放的深度和廣度大于任何其他行業。他認為,發達國家金融比較發達,推動力很強,面對這樣的局勢,我們也更需要認真的思考自己的發展戰略,我們更了解本土市場的特點,抓住本土市場的發展機遇是在開放條件下競爭的一個重要的杠桿。此外,我們需要在高質量發展的問題上尋求新的平衡,也就是尋求金融和實體經濟新的平衡點,適當提高風險容忍度,也要打破剛性兌付政策的扶持和保護,金融業可以加大競爭的參與度,更好地去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
新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李稻葵分析,中國經濟不缺資金,缺的是高質量的金融資產,需要金融業去創新。經濟現在面臨的是一個從高速到高質量增長的轉型隱痛期,隱痛期的關鍵是金融,金融業調整到位隱痛才能結束。這個過程中,我們一方面是化解已有不良債務,輕裝上陣;另一方面是創新,只要兩方面都做到位,中國經濟還會有比較好的發展潛力,而且這個潛力還沒有完全釋放出來。
中國建設銀行副行長紀志宏表示,金融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全面提升金融與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適配性相適應的根本途徑,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在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外部環境重大變化,實體環境轉型升級,經濟數字化加速發展的背景下,作為國有大型的商業銀行,必須秉持科技創新,普惠共享,協調發展,深化對外開放的理念,大力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新金融,著力解決社會的痛點和難點問題,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建設銀行也正在不斷的推進金融科技,普惠金融,住房租賃三大戰略。
另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北京銀行保險產業園是中國銀保監會,北京市政府,聯手打造的全國首家以金融保險業為發展主題的國家級創新示范區,2018年9月份正式開園。今年2月份,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方案批復中,加快建設國家級金融產業示范區,園區定位全面升級。
23:49 | 小米創下史上最強單季度業績 推進... |
23:49 | 十大舉措促四川畜牧業高質量發展 ... |
23:48 | 拼多多一季度實現營收957億元 |
23:48 | 禾邁股份簽訂10億元戶用光伏合作協... |
23:48 | 快手一季度營收同比增長10.9% AI加... |
23:48 | 直擊中微公司業績說明會:研發投入... |
23:48 | 資源為盾、技術為矛、產業為基 洛... |
23:48 | 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未來的汽車... |
23:48 | 廣聯航空擬控股天津躍峰 搶抓商業... |
23:48 | 礦企“出海”并購意義大 |
23:48 | 公募基金總規模首次突破33萬億元 |
23:48 | 4月份券商ETF業務誰最強? 中信證...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