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一季度國民經濟延續穩中向好發展態勢,轉型升級穩步推進,質量效益不斷提升,經濟運行開局良好。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19878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8904億元,同比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77451億元,增長6.3%;第三產業增加值112428億元,增長7.5%。
能夠在內外經濟環境并沒有明顯改善,特別是外部環境有所惡化的情況下,取得這樣的業績,可以說表現不俗。
穩中向好態勢更加明顯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層面:在結構層面,第三產業仍然保持強勁勢頭,增幅高于GDP增長0.7個百分點,預示著三大產業結構繼續優化,產業層次不斷提升。特別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保持了較快增長;在投資層面,民間投資信心進一步提升,民間投資增長速度加快,8.9%的增長速度,比1-2月份加快0.8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加快1.2個百分點,比全部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高出1.4個百分點。因為,民間投資才是投資狀況的晴雨表,民間投資復蘇了,就意味著民間投資者對經濟發展的信心增強了,前景看好了;在效率層面,1~3月份,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3.6%,高于同期經濟增長6.8個百分點,反映了我國經濟運行延續穩中向好態勢,內生活力增強,運行效率提升。同時,也為高質量發展逐步累積條件、積累動能;在消費層面,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9.8%,增速比1-2月份加快0.1個百分點,尤其是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增長了10.7%,消費的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平衡性越來越好。
進中育新格局正在形成
主要表現是,傳統產業正在結構調整與轉型中煥發新動能。表現在用電上,1-2月份,化工、鋼鐵、建材、有色四大高耗能行業合計用電同比增長8.4%,增速較去年同期回落3.4個百分點。這也意味著,這些高耗能行業的去產能工作已經開始發揮作用,落后產能淘汰力度加大,有效產能轉型工作明顯;新興產業、高技術行業、技術密集型企業作用進一步發揮。數據顯示,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1.9%和8.8%,分別快于規模以上工業5.1和2.0個百分點。集成電路產量同比增長15.2%,新能源汽車增長139.4%,工業機器人增長29.6%,更是遠高于同期工業增加值,顯示出新動能正在以快速增長的勢頭,有效彌補傳統動能轉型留下的缺口,并帶來更多新的增量。同時,鐵路運輸業、航空運輸業、郵政快遞業、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互聯網軟件信息技術服務、金融保險服務、資本市場服務等也繼續處于景氣度較高的狀態,商務活動指數都位于55.0%以上水平,不僅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也在不斷地改善和優化經濟與產業結構。
健康發展局面如何維持
一季度經濟的不俗表現,毫無疑問,為進一步做好今年的經濟工作開好了頭、越好了步、打好了基礎。雖然說近一段時間以來,美國站在貿易保護和單邊主義的角度考慮問題,挑起了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甚至有打貿易戰的可能。有人擔心,這樣的格局,可能會對中國經濟產生比較大的影響。
我們說,無論是貿易摩擦還是貿易糾紛,抑或是貿易戰,對經濟的影響肯定是有的。但是,按照近年來中國經濟的運行軌跡來看,應當不會成為中國經濟繼續朝著穩中向好目標發展的障礙,中國經濟一定會沿著既定的目標和方向,特別是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方向轉型。因為,貿易戰的根本目的,就是想遏制中國經濟的戰略轉型,遏制中國企業的創造和創新,遏制中國向高技術領域轉移。這也進一步說明,中國經濟轉型的方向是對的、目標是正確的、思路也是明確的。那么,中國就越要堅定不移地沿著這個目標走下去,實現已經確定的各項目標和戰略。
所以,從戰略上講,就是要進一步高舉創新大旗,認真按照工業制造2025的目標,確定各項指標,明確各項任務,并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拿出成果;從戰術上,就是要繼續推動并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去產能、去杠桿、降成本力度,力爭使經濟的穩定性更好、產出率更高、韌性更強、風險度更低。
從總體上講,透過一季度經濟數據,我們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國經濟的韌性是比較好的,可塑造性也是比較強的,內生動力也是比較足的。即便國際經濟環境出現了一些惡化現象,也很難阻擋住中國經濟前進的腳步。
01:22 | 應用場景不斷拓展 人形機器人產業... |
01:22 | 沈陽化工:打造更具競爭力的高端產... |
01:22 | 弘元綠能:優化資產結構 發揮全產... |
01:22 | 江蘇索普:聚焦醋酸產業鏈延伸與新... |
01:22 | 達嘉維康專業藥房優勢凸顯 再生醫... |
01:22 | 多地發布汽車置換更新補貼政策 車... |
01:22 | 蘋果手機再降價 能否挽救在華銷量... |
01:22 | 寧德時代擬5月20日在港上市 最高發... |
01:22 | 固態電池量產節奏加快 上市公司密... |
01:22 | 瀛通通訊董事長黃暉:積極擁抱市場... |
01:15 | 249只浮動管理費基金形成三大模式 ... |
01:15 | 港股醫藥板塊和中藥等細分領域具有...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