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正在起草對金控公司的規范管理政策、央企降杠桿減負債控風險意見有望上半年出臺……一系列防風險政策工具蓄勢待發。兩會代表委員紛紛建言獻策,完善金融監管體系,重點防范高杠桿率和地方隱性債務風險,筑牢風險“防火墻”。
防風險多箭齊發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認為,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金融領域是重中之重。要加強對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等薄弱環節的監管,堅決打擊非法集資等違法違規金融活動。
對于金融控股公司,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光大集團董事長李曉鵬認為,金控公司沒有天然風險,但由于它采取混業經營方式,經營管理的難度比單一金融機構大。中國人民銀行正在起草對金控公司的規范管理政策。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上海分局局長金鵬輝建議,加快金融控股公司監管立法。按照急用先行原則,可由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牽頭制定相關規則。應明確人民銀行對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督管理職責。抓住問題突出的金融控股公司,分類施策。以資本金來源和防止不當關聯交易為重點,加強對股東的穿透監管。
在互聯網金融方面,全國人大代表、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表示,部分非法金融活動依托互聯網傳播渠道,打著“金融創新”“金融科技”“慈善互助”等旗號,以高收益為誘餌,利用普通消費者金融和技術知識匱乏,進行非法集資、傳銷、詐騙等活動。同時,一些互聯網金融平臺的業務風險也在逐步累積。
針對互聯網環境下的金融風險防范,馬化騰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建立打擊金融違法活動聯防聯控和分級響應機制,對非法金融業務堅持“打早”“打小”;二是發展金融監管科技,打破信息孤島,推動人工智能等技術在防范金融風險領域運用;三是完善統一的金融業務監管規則和監管框架,防范大型互聯網金融平臺的業務風險。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銀聯董事長葛華勇表示,創新發展需要進一步規范,規范和發展應該并重,安全和創新也應該并重。
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王一鳴認為,要把控制企業杠桿率和地方政府隱性債務作為防范化解風險的重點,以市場化、法治化方式推動國有企業去杠桿,依法依規對“僵尸企業”實施破產清算,切實有效降低企業債務水平。
對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國務院研究室主任黃守宏表示,地方政府的債務率目前是70%多一點,比前年下降了幾個百分點。該數據低于國際上通行的100%至120%的警戒線。目前地方債務風險總體可控,但確實有些地方政府通過承諾、以財政性資金償還或擔保的方式,違法違規或變相舉債,帶來一些風險。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一些防控和化解措施。大的原則首先堅持“誰的孩子誰抱走”,地方政府要對自己的債務負責任。同時,為了強化省級政府的責任,省級政府要對本省區的債務負責任,要督促市縣政府。
“有些地方的隱性債務通過一些專項資金或PPP的方式有所增加,實際上還是地方政府承擔最終的償還責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表示,中央政府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三大攻堅戰之首是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方面就是地方債風險。重視風險是第一步,控制并逐步化解風險雖然對短期經濟增速有一定影響,但對長期的可持續發展有益。
展望未來,黃守宏表示,一是堅決遏制債務的增量,堅決制止違規違法的擔保行為。二是穩妥化解債務存量。三是健全規范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地方政府可以適當舉債,但只能采取發行政府債券方式來規范舉債。四是加強監督問責。要建立地方政府舉債終身問責。另外,要健全長效機制,推進融資平臺公司市場化轉型,健全市場約束機制。從根本上講,要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深化財稅改革,深化投融資改革和金融改革。
進一步完善監管機制
防風險還需從完善監管機制入手,監管體系需加強統籌協調。
致公黨中央建議,進一步完善金融混業監管體系。一是建立健全金融混業經營領域的統一監管框架,充分發揮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在加強金融監管協調、補齊監管短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部署落實工作細節;二是在新的金融業態下,隨時動態識別金融創新帶來的新風險點,對表外業務、互聯網金融等金融創新進行及時與有效的監管,減少監管漏洞和監管空白;三是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做到鼓勵創新與風險收斂,高效創新與及時監管的有效平衡。
民進中央建議,一是改革監管治理機制,完善統籌監管機制,避免監管權力博弈帶來的系統性風險。在加強監管時,要避免引發導致流動性匱乏的系統性風險。二是統籌監管標準要科學、靈活,避免“單一標準”或一味追求“國際標準”。三是要緊密關注不同金融機構的相似風險暴露現象。四是注意不同宏觀政策工具在不同周期階段的效果差異。當前要清晰地判斷經濟形勢,構建具有彈性的宏觀經濟政策工具箱,處理好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短期周期波動調控穩定的關系。五是作為系統性風險防控預案,應研究債務凍結計劃。對系統重要性企業、政府高債務平臺,在明確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時,應進行債務保全凍結,暫時停止償債,進行債務重組,給企業緩沖的余地。
23:53 | 騰訊2025年一季度營收超1800億元 ... |
23:53 | 峨眉山A積極探索“低空+科創+旅游... |
23:53 | 雪龍集團優化海外市場布局 積極尋... |
23:53 | 多家上市公司迎機構密集調研 技術... |
23:53 | 強監管“嚴”字當頭 貴州轄區獨董... |
23:52 | 美線航運現“搶艙熱” 運價短期或... |
23:52 | 東山精密擬約1億歐元收購法國GMD集... |
23:52 | 印制電路板行業持續火熱 上市公司... |
23:52 | 儲能市場化改革“破立并舉” 開啟... |
23:52 | 上交所2024年債券交易百強機構名單... |
23:52 | 險資“多線并舉”加大入市力度 有... |
23:52 | 自由現金流策略受關注 公募機構持...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