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敏
見習記者 梁傲男
距離端午節僅剩一周時間,南北粽企已悄然打響年度“甜咸之爭”。《證券日報》記者走訪發現,今年這場“舌尖上的較量”呈現新態勢:傳統口味穩守市場基本盤,新派口味突圍,健康化趨勢凸顯,疊加艾草香囊等節令商品,共同描繪出端午消費新圖景。
在北京市大興區某倉儲式會員超市內,粽香四溢。花椒雞肉、黑松露云腿等創新口味被擺放在顯眼位置,與傳統豆沙、蜜棗粽形成“攻守對壘”。
“我們通過沉浸式消費場景測試市場反應,低糖、健康類粽子的復購轉化率超預期。”該超市負責人對記者透露,現制現售模式顯著提升了創新口味的接受度。
迎合多元消費
滿足不同口味
每年,各大粽子品牌都會積極嘗試創新口味,這一舉措不僅貼合了年輕群體的消費偏好,更為消費者在傳統口味之外帶來了新奇的味覺盛宴。
“自4月下旬起,我們便陸續推出各類粽子產品,已涵蓋20余種不同口味。除了鮮肉粽、咸蛋黃粽、豆沙粽等經典傳統口味,我們還準備了手作楓涇大五花肉粽、宣威火腿粽、西安黃米蜜棗粽、寧波堿水粽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口味,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口味偏好。”叮咚買菜方面有關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說。
星巴克相關負責人向《證券日報》記者提到,今年推出五款口味的星冰粽,巧妙融合傳統粽子風味與新中式茶點特色,實現創新搭配。在包裝設計上,星冰粽采用了好運祈福五彩繩與竹編食盒相結合的風格,盒內則是精心設計成龍舟樣式。
“我們的粽子主要在淘寶平臺上銷售,端午節前一個月是我們線上銷量的爆發期。”1980燒肉粽淘寶店鋪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線上線下的客群存在明顯差異,購買偏好和習慣也各不相同。為此,公司計劃從明年開始,針對線上市場推出更多新款粽子,與線下門店形成差異化競爭,進一步拓展線上業務。
“如今,消費者在選購粽子時,更傾向于在社交平臺上‘種草’。像廣東肇興的鼎湖山裹蒸粽、遼寧盤錦的清水粽子、廣西巴馬火麻粽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粽子,在愛嘗鮮的消費者群體中頗受歡迎。這反映出消費者對粽子需求的多元化趨勢。”淘寶天貓食品生鮮行業粽子品類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多個平臺數據顯示,今年粽子整體銷售態勢良好,成交金額同比增長近七成。此外,粽子的熱銷還帶動了艾草、菖蒲、香囊等節令商品的銷量爆發。
事實上,粽子、月餅等核心節令品類,憑借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傳統消費習慣,在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從市場規模來看,中國數據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24年,粽子行業受文旅經濟、禮品經濟帶動,增長率達8%,中國粽子市場規模首次突破百億元,達到103億元,預計2025年粽子市場規模將達到110億元。
廣東省食品安全保障促進會副會長朱丹蓬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粽子市場已然構筑起穩固的節日消費格局,面對消費者日益多元且不斷變化的需求,創新升級與產品迭代對品牌發展至關重要。粽子品牌唯有持續深耕,積極探索新口味、新包裝與新營銷策略,同時注重提升產品性價比,方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
主打健康的粽子
受到追捧
今年,粽子消費呈現出顯著的健康化趨勢,多個品牌的低GI(低升糖指數)粽子一經推出,就受到市場追捧。
本來生活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我們與奇正青稞、尖堅簡健康科技合作推出了一款低糖青稞粽,青稞是人類食用谷物中膳食纖維含量的佼佼者,這款粽子的膳食纖維含量較其他粽子高出不少,并且我們確保它每一種口味都符合低糖標準,解決了傳統粽子高油高糖的問題。”
叮咚買菜方面也提到,低升糖粽子在原料選擇上,將大部分糯米替換為燕麥米等谷物,這些食材富含膳食纖維,能有效降低粽子的GI值,提升營養價值。同時,加入紅小豆、蕓豆等豆類,既增加蛋白質含量,又提供豐富礦物質與維生素。
在前述會員超市,消費者程女士對記者說:“家里人血糖偏高,我在挑粽子的時候,首先就會考慮低糖、低脂的款式。現在這些主打健康概念的粽子,在保證美味的基礎上,更注重健康和營養的搭配,確實滿足了大家對健康飲食的需求。”
朱丹蓬對記者表示,低升糖粽子在市場上受到熱捧,無疑是健康飲食潮流與傳統節令文化相互交融碰撞的結果。食品企業憑借技術創新和原料優化舉措,成功使傳統粽子在堅守原有風味特色的基礎上,更好地契合了現代人對健康飲食的追求。
本來生活商品中臺總經理卞寧向《證券日報》記者進一步闡釋了粽子健康化發展的必要性。他提到,如今食品行業都在強調營養、健康的概念,像高膳食纖維、低GI等成為熱門話題。而粽子傳統的GI值較高,如果變化不大,容易讓消費者產生口味上的“審美疲勞”,所以各企業都在積極作出創新嘗試。
“粽子其實是中國藥食同源理念最早的代表之一。當下藥食同源的理念重新得到消費者的關注與重視,也為粽子市場的健康化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卞寧表示。
23:35 | 債市“科技板”發力顯效總規模逾28... |
23:35 | 監管“零容忍”不容“看門人”再裝... |
23:35 | 制造業“綠”發展 經濟社會轉型步... |
23:35 | 政策暖風頻吹 機器人產業迎強勁動... |
23:35 | 上證科創板計算機主題指數明日發布... |
23:35 | 本周央行公開市場9460億元逆回購到... |
23:35 | 莫被各種花式“股神”迷了眼 |
23:35 | 以吸收合并開創資源整合新局面 新... |
23:35 | 月內超130家上市公司獲外資機構調... |
23:35 | “端午經濟”升溫 “健康”小粽子... |
23:35 | 公募降費進行時:超千只基金年管理... |
23:35 | 券商熱議新消費 資本同向掘新機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