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殷高峰
見習記者 賀王娟
隨著北方陸續進入采暖季,作為煤炭安全保供“利器”,《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煤炭上市公司在煤礦智能化建設方面動作頻頻。
《證券日報》記者通過采訪了解到,當前“智能化、無人化”的智能采煤工作邁向常態化應用,多地礦井正在運用智能化、數字化技術助力煤炭開采,其減人增安提效的效果明顯,在今冬煤炭安全增產增供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多位市場人士認為,當前煤礦智能化發展在行業內已經形成共識,智能化發展趨勢不可逆轉,預計未來5年至10年我國煤礦智能化建設將處于高速發展期,相關智采設備企業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為煤礦裝上“智慧大腦”
四季度是煤炭安全保供的關鍵時期,《證券日報》記者通過采訪了解到,為推進煤炭安全增產、綠色節能,當前多地煤炭企業正在加大“智能礦井、智慧礦區”建設力度,為煤礦裝上“智慧大腦”。
近日,陜西煤業所屬彬長礦業大佛寺礦智能綜合一體化管控平臺正式上線運行。
“現在裝完一節車廂只用1分鐘,裝完一列火車也就是三、四十分鐘。裝車用時較以前平均減少35分鐘/列,效率提升了39%。”陜西煤業所屬的檸條塔礦業公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煤礦自動化、智能化技術的運用,煤炭安全增產的效率提高不少。
10月1日,陜西煤業首套國產8米超大采高智能化綜采成套設備在張家峁礦業公司二盤區2203工作面正式采煤。陜西煤業相關負責人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因智采設備的投運為礦井生產接續、煤炭穩產保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前張家峁礦業每天大概發運火車7列、汽車900輛,每天共發運煤炭產品4.5萬噸。”
智能化建設,全面提升了陜西煤業的勞動工效和產能釋放效率。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與2018年相比,今年以來陜西煤業大采高智能化工作面,年生產能力由450萬噸提升至800萬噸;陜北、黃陵礦區全員年均工效超過1萬噸。
據悉,在兗礦能源,這種智能化“潮流”日漸濃厚。例如公司下屬的鮑店煤礦集智能控制、調度指揮、監測監控于一體的智能集控中心,在統一場景下實現了礦井運行狀態的集中展示與實時管理。7304工作面實現全工藝段采煤機記憶截割、液壓支架自動跟機、時序自動放煤、遠程可視化集中控制等功能的常態化運行。礦井主煤流運輸、變電所、排水泵房等崗點全部實現“遠程控制、無人值守、智慧巡檢”。
此外,據中國神華智能化建設規劃,計劃到2022年實現煤礦智能化建設全覆蓋;井工煤礦采煤、掘進工作面全部實現智能化;井下固定崗位全部實現無人值守;選煤廠全部實現智能化。
值得一提的是,為落實能源保供,山西在穩定現有煤炭產量基礎上,推進了64座煤礦核增產能3860萬噸/年、9座建設煤礦進入聯合試運轉增加產能960萬噸/年。在此基礎上,山西持續加大煤礦智能化建設力度,建成23座智能化煤礦、572處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提升煤炭生產效率,為煤炭增產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撐。
而據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0月底,內蒙古自治區77處煤礦已建成智能化采掘工作面133個。其中,智能化采煤工作面87個,智能化掘進工作面46個,25處露天煤礦開展無人駕駛試驗。
智采設備上市公司迎機遇
隨著煤礦智能化建設速度的加快,有機構測算,預計到2025年煤礦智能化建設整體市場潛在空間超千億元。而相關智能設備、智能化軟件企業有望迎來產業機遇。
據悉,在推動煤礦智能化建設賽道中,不僅吸引了像華為、阿里、騰訊、百度等這樣的頭部企業,海康威視、大華、科大訊飛等人工智能類企業以及電力、化工等相關產業信息公司也紛紛將業務延伸至煤炭領域,此外,一批專注于服務煤炭行業的信息技術公司,例如天地科技、龍軟科技、北路智控企業也受益于行業高景氣度業績實現增長。
“煤礦智能化一定是大勢所趨。”某券商機械行業分析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推進煤礦智能化建設,一是基于行業發展需要提質增效,二是少人化、無人化的智慧礦井能在安全方面發揮作用,減少井下操作傷亡人數。
“若按工作面來計算,目前僅完成了15%的工作面改造,即使一些落后產能的煤礦地區不改造,但礦山智能化、無人化發展趨勢不改,市場還是具有比較大的開發潛力。”上述券商分析師向《證券日報》記者強調,“目前煤礦智能化推進仍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雖然近幾年一直在推進礦山智能化建設,但因技術水平有限,智能化也僅僅是減少一部分人力而已。”
以智能掘進場景為例,龍軟科技方面表示,“當前智能掘進的需求相當大,但還有很多技術難題未解決,目前來看一是裝備智能化水平不足,二是從經濟性上來看還不理想。目前業內各個公司都在攻關智能掘進方面的難題。”
“行業技術門檻很高,其他領域進入的企業未必能取得良好的競爭地位。”上述券商分析師表示,一方面因煤礦礦井環境復雜惡劣,對于高可靠性、高智能化設備技術要求很高;另一方面煤礦體系是一個相對封閉、依賴歷史經驗的體系,要求對煤炭行業熟悉、且有經驗,既懂行業又懂軟件就提高了進入的技術門檻。
不過,市場認為,隨著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多地紛紛加碼智慧礦山建設,煤礦智能化建設發展駛入快車道,且煤炭在未來5年至10年仍然為我國主要能源供給來源,新增煤礦疊加現有礦井數字化升級,行業將迎來高景氣度周期。
12:31 | 傳化集團與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 |
12:12 | 協鑫能科虛擬電廠調節能力突破550M... |
12:11 | 海特高新召開業績說明會:加強研發... |
11:01 | 工銀瑞信基金董事長趙桂才:提高權... |
11:00 | 嵐圖汽車正式登陸中東 |
10:59 | 第二屆電力行業科技創新大會在廣州... |
10:49 | 中金廈門安居REIT擴募獲受理 |
09:58 | 賀普藥業:公司在研新藥的二期臨床... |
09:56 | 直擊同力股份年度股東大會:加速海... |
09:56 | 國芯科技聚焦核心方向 推動AI與量... |
09:55 | 行業景氣度提升驅動高速光模塊需求... |
09:55 | 老牌券商資管總經理人選落定,成飛...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